原题呈现】(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机”“重启”“升级”是电脑运行的三种模式。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选择关机模式,摒弃杂念,沉淀休整;有的人选择重启模式,转换思维,再启新程;有的人选择升级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内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1.“关机”“重启”“升级”是电脑运行的三种模式
——为人脑运行做铺垫。
2.人生也是如此
——从电脑过渡到人生。
3.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选择关机模式,摒弃杂念,沉淀休整
——这是调整心态。
4.有的人选择重启模式,转换思维,再启新程
——这是调整思路。
5.有的人选择升级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内核。
——这是提高能力。
6.以上是解除困境的三种策略。
7.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面对困境,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
8.可提炼论点,例如,要正确面对困境;解困要从实际出发;等。
【作文点评】
“关机”不止“重启”,“升级”方成豹变
【点评】文题不简明。
三万里有多远?20岁的高适秉一腔赤忱,却多方碰壁,无奈只能暂藏鸿鹄之志,栖身商丘,耕读陇亩。切莫以为他就此无心仕进,隐逸林泉。他心中的那团锦绣终将在那些隐忍而坚毅的日子后喷薄而出。“悲风千里来”,正是寂寞后的愤激,沉淀后的磅礴。难怪李太白都无比欣赏。
【点评】1.三万里有多远?20岁的高适秉一腔赤忱,却多方碰壁,无奈只能暂藏鸿鹄之志,栖身商丘,耕读陇亩——此例并未紧扣“摒弃杂念,沉淀休整”。2.切莫以为他就此无心仕进,隐逸林泉——这是不甘心“关机”。3.他心中的那团锦绣终将在那些隐忍而坚毅的日子后喷薄而出——这是要“开机”。4.“悲风千里来”,正是寂寞后的愤激,沉淀后的磅礴——全诗是“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其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意思是:孤独的人向秋草倾诉心事,哀伤的风从千里之外吹来。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高适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哀怨,也反映了他对于自己前途与理想的失落和迷茫。他把自己与梁台上的秋草相比,感觉自己就像是被遗忘和抛弃的一株草。由此可见,“正是寂寞后的愤激,沉淀后的磅礴”并不符合原诗的基本意思。5.难怪李太白都无比欣赏。——李白欣赏的是高适的诗才,并非欣赏他的哀叹和迷茫,更不是欣赏他“摒弃杂念,沉淀休整”。6.全段只举高适一例,而且并不切合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太白仙才,少陵圣心,但高适的“三万里”却带给我们朴素的震撼:他“关机”于商丘,不急于“重启”,而是自我“升级”,君子豹变。当我们人生受挫、理想受阻时,应当回归内心,着力修行,为自我赋能,你终会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生出羽翼,鲲化为鹏。
【点评】1太白仙才,少陵圣心,但高适的“三万里”却带给我们朴素的震撼:他“关机”于商丘,不急于“重启”,而是自我“升级”,君子豹变——高适的所谓自我“升级”,君子豹变,从上一自然段看不到具体的事实。2.当我们人生受挫、理想受阻时,应当回归内心,着力修行,为自我赋能,你终会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生出羽翼,鲲化为鹏。——既不切合高适的具体情况,也未能紧扣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如果不是东坡的一词两赋,黄州怎能成为古典文学重镇?如果没有阳明的“致良知”之学,龙场岂能成为中国哲学圣地?“升级”后的人生总会赋予“关机”光辉的意义。那些在人间缄默的日子,绝不是庸庸碌碌的“躺”,也不是逐浪随波的“卷”,恰是个体生命直面自我的真诚,直击人生的坚韧,直视天地的深邃。“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没有了物质的诱惑,摒除了俗务的牵扰,在“关机”时,让心灵更淳厚,让意志更笃定,让智慧更明朗。
【点评】1.如果不是东坡的一词两赋,黄州怎能成为古典文学重镇?如果没有阳明的“致良知”之学,龙场岂能成为中国哲学圣地?——两个反问句构成排比,但偏离题意。2.“升级”后的人生总会赋予“关机”光辉的意义——引领下文。3.那些在人间缄默的日子,绝不是庸庸碌碌的“躺”,也不是逐浪随波的“卷”,恰是个体生命直面自我的真诚,直击人生的坚韧,直视天地的深邃——说明“关机”的意义。3.“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高瞻远瞩才能眼睛明亮,听从善言才能听觉灵敏。强调的是高远的视野和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和下文的意思并不连贯。4.没有了物质的诱惑,摒除了俗务的牵扰,在“关机”时,让心灵更淳厚,让意志更笃定,让智慧更明朗。——分析“关机”的好处,但没说清“摒弃杂念,沉淀休整”的道理。
(未完待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