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八年级(下)期中评价语文试题
1.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回望我们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之旅,我们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聆听了戛 ______ 然而止的腰鼓声,又在吴伯萧的《灯笼》一文中体会人情shì ______ 故和历史沧桑,在《大雁归来》中看雁群冲过3月暖流的雾ǎi ______ ,最后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感受和了解了那些比楔 ______ 形文字更复杂的岁月痕迹
2. 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你所补充的这个字的含义。
A.甘之如 ______ 意思: ______ 。
B. ______ 然自乐意思: ______ 。
3. 汉字的构造丰富有趣,能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观察一下“人”与“大”:“人”懂得了约束自己,也就算真正长大了。再看“上”与“下”: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那么,你能通过联想,说说“心”与“必”的关系吗?
“心”与“必”: ______
4.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请给下列代称排序。
①耳顺②垂髫③弱冠④不惑
请你将这四种年龄代称按年长到年幼排序(只写序号): ______
5. 猜谜,需要超常的思路,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果以“落汤鸡”为谜面,它的谜底是下列哪个选项?( )
A. 油 B. 酒 C. 汁 D. 湿
6. 将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 ______ , 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一句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②《子衿》中写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特别漫长,由此来表达对恋人深切思的是: ______ , ______ !
③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一诗中,以千钧笔力,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明知心朋友声息想通,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⑤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其原句是: ______ 。
7. 国文选读。
水尽头①
刘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②;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③,至此,林林亩亩。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④。石城乱流,众声渐渐,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⑤于沙。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⑥,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 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吐。 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⑦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⑧不可骤闻。坐久,始别⑨,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 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注释】①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又叫樱桃泉。②委:水的下流。③燕故难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④“花者”五句: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说明泉水下流平缓声短的原因。⑤苴(chá):水中浮草。⑥族:用作动词,分别种类。⑦指指:用手指指点。⑧唶唶(jí):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⑨别:分辨。
(1) 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过隆教寺而又西 ______
②不暇声也 ______
③闻爱音则伏 ______
④山僧园叟不能名之 ______
(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
(3) 请用逗号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
(4) “燕故难竹”一句中“燕”的读音应为 ______ 。
(5) 概括文章内容,填空:人们认为卧佛寺无泉的原因如下: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 ______ 所掩盖、被 ______ 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所掩盖、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 ______ 所掩盖、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 ______ 所掩盖。
(6) 文末划波浪线的这句话言外之意是: ______ 。本文通过实地探游,在生动的记游中引导人们通过弄清卧佛寺有无泉水,明白了 ______ 的道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
(7) 本文第二段写小鱼“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子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这与《小石潭记》中对小鱼的描写颇为相似: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8. 科普浸读。
天鹅
布封
①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
②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那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
③我们看见它那种雍容自在的样子,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吗,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驰,向前倾着,愈向前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舶;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菜;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④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
⑤天鹅 有天生的美质, 有自由的美德:它不在我们所能强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隶之列。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有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或到岸旁着陆,或离岸游到水中央,或者沿着水边,来到岸脚下栖息,藏到灯芯草丛中,钻到最偏僻的港湾里。
⑥天鹄在一切方面都高于家鹅一等,家鹅只以野草和籽粒为生,天鹄却会找到一种比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
⑦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之所以能描写出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使它们那么受人赞美,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嗜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我们在它的鸣叫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歇声,有如军号的响亮。
⑧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据他们说,天鹄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它要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做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1) 这篇文章采用 ______ 顺序介绍天鹅。纵观全文,本文主要介绍了天鹅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
(2) 第②段概括了天鹅的外貌特点是: ______ 、 ______ (填原文)。
(3) 本文第③段主要采用 ______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天鹅 ______ 的特点。
(4) 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5) 根据语言环境推断第④段中加点的“好”字的含义,选择下列各项中的“好”与它意义相同的两项。
A、读好书
B、好读书
C、君子好逆
D、好逸恶劳
(6) 生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动物?请先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它的一个特点,再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加以说明,30字左右。
9. 人文阅读。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贵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 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地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班固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柯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1)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回答。
(2) 怎样理解第⑥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3) 下面一段文字也是写壶口的黄河,请与文章第④段作比较,从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两者的不同。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瀑布宽达 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博,上宽下窄,在50未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4) 人们经常将要表达的情感寄予到具体的事物上,使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请你仿照以下句子的样式,另外选择一样事物再写一句,寄托你的爱国情怀。
为黄河作传,她九曲连环,吟诵着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她一泻千里,抒写着青春中国的壮志豪情。为 ______ 作传, ______ : ______ 。
10. 名著导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______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的 ______ 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______ 。
(2) 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3) 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4) 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注:国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11. 声音有时也是幸福的代名词。那来自大自然中的——溪流潺潺泠然作响的声音,树叶被风吹动飒飒的声音,蝉鸣夏日不知疲倦的吱吱声;也有来自生活中的——父母充满关爱的叮嘱声,祖辈慈爱的念童谣的声音,朋友到来时轻轻的叩门声,比赛胜利时吹响的哨声……在这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美好,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踏实而安心的温暖。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也可以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书写那幸福的声音。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幸福有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jiá,世,霭,xiē
【解析】答案:
jiá 世 霭 xiē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饴,甜得像糖一样。比喻对某件事物极为喜爱。也用来表示乐于承受艰难、痛苦 ,怡,形容高兴而满足
【解析】答案:
A.饴 甜得像糖一样。比喻对某件事物极为喜爱。也用来表示乐于承受艰难、痛苦
B.怡 形容高兴而满足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及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3.【答案】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
【解析】由题意可知,本题是通过分析汉字,把汉字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赋予汉字特有的意义。“心”字与“必”字的区别就是“心”字上面多了一撇,可理解为心里有了信念,也就注定了成功。据此可作答。
答案:
示例: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分析汉字的方法,然后有顺序的表达即可。
作答本题,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意,从题干中得出妙解汉字的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即可作答。
4.【答案】①④③②
【解析】答案:
①④③②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耳顺:本指年到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用“耳顺”指人六十岁。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古代儿童未冠,头发下垂。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遂称男子二十或二十左右的年纪为弱冠。不惑:指人到四十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按照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为:耳顺、不惑、弱冠、垂髫。即①④③②。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5.【答案】B
【解析】“酉”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十位,可以用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鸡”,因此“落汤鸡”也就是湿水的“酉”,谜底应该是“酒”。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6.【答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答案:
①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重点字:蒹、葭)
②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③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④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⑤后遂无问津者(重点字:遂)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小题1】向西。,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听,听到,听见。,命名,叫出名字。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yān
【小题5】竹(竹子),隆教寺,花树(野花柿树等),鸟树声壮(鸟树之声等)
【小题6】卧佛寺是有泉水的,凡事不要浅尝辄止(要实践探索才能得到真知等)
【小题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过了隆教寺再向西。西,向西。
②句意: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③句意:听到脚步声则躲了起来。闻,听,听到,听见。
④句意:山里的僧人和园丁老人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名,命名,叫出名字。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尚,还;不敌,比不上。句意:然而春天的花还是比不上那秋天的柿叶。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树叶是紫色的,果实红彤彤,风和日丽的时候,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故可断为: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
(4)本题考查词语的读音。
句意: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燕,北京古属燕国,故称。故可读为:yān。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句可知,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竹子所掩盖;结合“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石城乱流,众声渐渐,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于沙”句可知,被隆教寺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所掩盖;结合“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吐。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句可知,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花树(野花柿树等)所掩盖;结合“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嚼嗜不可骤闻”句可知,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鸟树声壮所掩盖。
(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以及主旨的概括。
句意:然而游客们瞻仰了卧佛就返回了,说:“卧佛没有泉水。”由此得出言外之意:卧佛寺是有泉水的。本文通过实地探游,在生动的记游中引导人们通过弄清卧佛寺有无泉水,明白了凡事不要浅尝辄止的道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文写小鱼“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子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的句子的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
(1)①向西。
②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③听,听到,听见。
④命名,叫出名字。
(2)然而春天的花还是比不上那秋天的柿叶。
(3)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日梨,寿安山曰柿也。
(4)yān
(5)竹(竹子),隆教寺;花树(野花柿树等);鸟树声壮(鸟树之声等)
(6)卧佛寺是有泉水的;凡事不要浅尝辄止(要实践探索才能得到真知等)
(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参考译文:
从观音石阁向西是溪水,小溪是泉水的下流;同时又有石头,是陡峭山岩伸出的;还有竹林,竹子长在溪水周围的石头旁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到了这里,竹子成林成亩。竹子长到一丈高才分枝杈,竹笋长到一丈高,笋壳还没有脱落。竹粉生于竹节,竹笋高出竹林,嫩笋长到篱笆外面去了,竹子的生长子孙要比母体大呢。
过了隆教寺再向西,听到泉水的声音。水流长而声音短,是因为下流平坦。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泉水在未为花、竹服役时,它仍不过是岩石和泉水了。石缝中涌出澌澌作响的泉水。人们踩着石头过去,水珠沾湿了衣服。小鱼在石缝间安静从容地游着,听到脚步声则躲了起来,有的钻到水草里,有的钻到泥沙里。
这里的各种花和水藻,山里的僧人和园丁老人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草分不出种类,游客就采集各种花来竞赛游戏。游客采花,不过百步距离。把各自采的花拿出来,有一半互不相同。然而春天的花比不上秋天的柿叶。树叶是紫色的,果实红彤彤,风和日丽的时候,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
向西登上圆通寺,向太和庵前望去,山中的人指指点点着说这里是水的尽头,泉的发源地。到了就看到很多的石头中有两块坑状的石头,泉水应该就从它们中间涌出。鸟发出的声音,树发出的声音都很大,泉水声很小不能马上听见。坐了很长时间才分辨出来。说,那是鸟的声音,那是树的声音,这是泉水的声音。
继续向西登上废弃的广泉寺,北边半里,是五华寺。然而游客们瞻仰了卧佛就返回了,说:“卧佛没有泉水。”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答案】【小题1】逻辑
【小题2】面目优雅
【小题3】形状妍美
【小题4】打比方
【小题5】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
【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采用了逻辑顺序,介绍说明了天鹅外在形态,天鹅生活习性中“最美航行者”的特点,天鹅的生存能力“喜爱自由”的特点,天鹅独特的歌声,突出了天鹅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我们看见它那种雍容自在的样子,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天鹅比作善航者,最美的模型,说明了天鹅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的特点。
(4)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分析。此处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可填写关联词语为:既……又。
(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自好”的“好”是“爱好”“喜欢”的意思。
A.这里的“好”是“优点多的”的意思;
B.这里的“好”是“爱好”的意思;
C.这里的“好”的“佳”的意思;
D.这里的“好”是“喜欢”“贪图”的意思。
故选:BD。
(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要写出动物,扣住动物的特征。
答案:
(1)逻辑;天生的美质、自由的美德
(2)面目优雅 形状妍美
(3)打比方;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
(4)既 又
(5)BD
(6)示例:猫:优雅。无论是安静的闲坐,轻盈的跳跃,柔和的理毛,还是那微眯的双眼、审视的神情、若即若离的态度,都向你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洁身自好,保持距离”就是我的猫生信条。
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介绍了天鹅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点以及天鹅的鸣叫,突出了天鹅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
9.【答案】【小题1】长城
【小题2】他蜿蜒曲折
【小题3】歌唱着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至⑧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流势、年代久远的历史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⑨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2)本题考查语句含义理解。“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站立起来的黄河”把它描写得像一个人一样,具有人一样鲜活的生命。
(3)本题考查阅读比较。从表达方式看,第④段是描写,“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在50未的落差中翻腾倾涌”表达方式是说明。从表达效果看,结合“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可知,第④段在写这些主观感受的同时能够从侧面表现出黄河气壮山河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题中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壶口瀑布雄伟壮观的规模和名称的由来,给人关于壶口瀑布的知识,具体准确。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为长城作传,他历经沧桑,见证着中华复兴的艰难岁月。
答案:
(1)具有中国人的肤色;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紧密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2)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3)从表达方式看,原文是描写,题中文字是说明;从表达效果看,原文描写了壶口的黄河非凡的气势和观者的主观感受,生动感人;题中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壶口瀑布雄伟壮观的规模和名称的由来,给人关于壶口瀑布的知识,平实准确。
(4)示例:长城 他蜿蜒曲折 歌唱着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
本文重点描写了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弥漫着黄色的漩涡的特点,通过对黄河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0.【答案】【小题1】诗经
【小题2】重章叠唱
【小题3】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概括。第一问,根据“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重笪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等内容可知,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诗经》。第二问,联系“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唱”。第三问,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筛选“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主要是抒发情感、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见,一开始只是个人抒发情感;“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大家一起唱,歌谣增多;“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问。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见,众人修饰,最终形成歌谣的定本。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见,节奏不同,歌谣主要依靠“重叠”,诗歌需要“字数均齐、韵脚协调”;“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可见,传播方式不同,一个靠口口相传,一个靠文字记录。
答案:.
(1)诗经 重章叠唱 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3)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4)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和春漏,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1.【答案】幸福有声音 窗外,春雨绵绵。静下心来倾听,感受唯美的意境。老师温暖、而又浪漫的话语如春雨萦绕在我耳边,回荡在我的心里……
春雨如丝如缕为天空织上一张透明的网。拿着一本薄薄的书,看着黑板上粉笔跳动的身影,汲取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这岂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
埋头做题,忽然那清脆的声音从耳际传来:“上的课都听懂了吗?这几个知识点都消化吸收了吗?”看似简短的话语,却温暖了我整个身体;那动听的声音,如春雨在唱歌。我仿佛感觉到:我们就是那一棵棵小草,享受着春雨的滋润、爱抚,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我们便是在这春雨默默滋润下,茁壮成长。
虽是平常的话语,却振奋人心。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聆听这婉转的声音,思绪跌宕起伏:在我徘徊不前时,就是这个声音使我获得勇往直前的信心;在我意志消沉时,就是这个声音使我重拾学习生活的快乐;在我选择放弃时,就是这个声音激励我继续前行……
我对老师报以微笑,老师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同样回以微笑——是那么美丽动人。
那微笑又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件事。偌大的台上鸦雀无声,我将要参加这一次演讲比赛。平日里不善于表达的我在此时显得十分胆怯。快轮到我上台了,老师的声音再一次回响耳际:“别怕,你一定可以的!”胆怯和害怕之心顿时烟消云散。我走上台,开始我的演讲。冷不丁,讲到一半打了个疙瘩。正心急如焚之时,却又看见了您的微笑——无声的语言。我镇定下来,继续我的演讲。结束时台下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
2022,有这样一种让我感到幸福的声音,它使我获得自信与勇气,并牵引着一个个意气奋发的少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以“幸福有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幸福”“声音”,这样选材立意也就很明确了,“声音”即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帮助和温暖:那是父母的唠叨、家人的提醒;那是师长的教诲、好友的规劝;那是校园的钟声、窗外的风雨……这些都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成熟。在这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美好,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踏实而安心的温暖。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也可以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书写那幸福的声音。写作时要结合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抒发最真挚的情感。
文中以充满深情的语言叙述了“老师的声音”给“我”的关爱、鼓励,就是“这样一种声音”使“我”获得自信和勇气。文中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使本文直接进入一种美的意境,然后点题引出下文。文中用亲身经历的两件小事写出了老师的声音带给“我”带来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文末再次点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