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模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模板人教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9 17:05:47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客家祖根地,河洛共辉煌”。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盛大举行,班级特围绕此项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小伊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客家之源纪念馆,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客家之源纪念馆一层中厅为拜祖祭① (伺 祀)大厅,主题展厅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 5个部分为脉络,展示了河洛文化的 ② (源 渊)远流长、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谱牒匾额的祖源密码、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今日洛阳的辉煌成就,以“对望”视角,对望祖地,对望客家,古今辉映,情感升华。来自世界的客家乡亲重归故土原乡、寻根谒祖,与洛阳共叙桑梓情谊、共谋发展愿景。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小滨感觉用文字呈现客家先民五次大规模迁徙过程不够直观,请你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西晋末年,是客家先民最早的一次大迁徙,被称为“衣冠南渡”,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唐代,北方汉民及早期移民为避乱辗转南下,使他们在闽粤赣地区聚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群体。宋朝宋室南迁,不堪战乱的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又一次大举向南迁徙。这使得客家民系进一步壮大,聚居更加集中,他们的文化、语言、习俗等也更加稳定和成熟。明末清初,统治者发起“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客家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四川、湖南、广西等地,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很多客家人迁往广西、海南及海外,这次迁徙使客家人走向了世界,扩大了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3、小伊整理开幕式“入城仪式”资料时,把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弄乱了,请你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场由洛阳精心准备的“入城仪式”精彩上演。仕女挑灯迎候,男生佾(yì)舞迎宾,穿越千年古都,定格今日今时。 , 。 , 。20时5分,最后一名火炬手点燃了火种灯后,全场起立,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①经由一条红色灯光铺就的灯毯,徐徐步入开幕式会场

②由南向北穿越城门步入宫城区

③深切感受着千年古都洛阳的厚重和对客亲回家的期盼

④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和客亲代表陆续来到应天门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4、小滨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大会的“热搜”标志,结合下面语段内容,你觉得下面A、B两幅备选图,哪个更合适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本届世客会会徽命名为“欢聚”,标识中翩翩起舞的唐俑形象、大雁还乡的图样,表达着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如飞鸟般相聚“客家祖根地”——洛阳的美好寓意。伴手礼名为“城市钥匙”,外表采用镀金工艺,钥匙芯以黄河、洛河为芯底。既融合了客家文化符号,也体现了洛阳文化元素。

5、小伊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万里归鸿、千年圆梦。客家人千百年辗转迁徙,跨越千山万水,借春风不在、百花凋零的景象,诉说了“ ① , ② ”的相思之苦(李商隐《无题》);遥望故乡明月时,不禁发出“ ③ , ④ ”的感慨(杜甫《月夜忆舍弟》)。回到洛阳城,想到了历代文人面对个人际遇变化时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洛阳诗人刘禹锡经历二十多年的艰辛生活,依然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⑤ , ⑥ ”的哲理性诗句,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豁达的胸怀;同样,李白虽受谗毁而被排挤,却能唱出“ ⑦ , ⑧ ”《行路难(其一)》这样高亢的曲子。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山高我为峰

①梁班长已经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部队服役16年零8个月。

②这天早上,梁班长和往常的每个早上一样,不等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就带领巡边分队出发了。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 个多小时,才抵达山脚。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梁班长身后的士兵小郑没能站稳,被吹得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出去。

③梁班长眼疾手快,伸手紧抓住小郑,又大声朝后面喊:“大家都注意了,脚下踩实,保持平衡。”他的话刚出口,就被狂风掳掠而去,连他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身后刚站稳的小郑也听了个大概,旋即转过身,向紧跟其后的战友大喊着传达班长命令:“脚下踩实,不要摔倒。”

④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把自己听到的口令大喊着传给身后的战友,待传完十几遍,到最后的副班长耳朵里时,已经变成了:“跟紧队伍,不要掉队。”副班长意会,迎风撕开了嗓门,朝着前面回复:“是,收到。”他的声音朝着风的方向飞奔而去。

⑤风越来越大,枯草和沙砾飞上了天,石头也沿着山坡噼里啪啦地滚动。

⑥梁班长从背包里抽出绳子,先在自己腰上缠了一圈绑紧,拽了拽确定不会松开后,又转身传给身后的战友。每个人接过绳子后,都迅速穿过扎在腰间的武装带,再把绳头交到后面一个战友的手里。

⑦十几个人迎风朝着山上爬去,他们与风搏斗,也随风而舞,偶尔有战士被乱石绊倒。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偶尔,有战士被风的阻力“定”住,后面的战友就弯下腰去,奋力推着他走。

⑧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把素描本带到地上,转眼就被风吹跑了。

⑨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算是携画笔从戎,立志要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所以从他跟着队伍巡边那天起,素描本就不离身。

⑩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

⑪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这时候,他的迷彩服上衣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他转头,见是梁班长。

⑫这时候,梁班长已经解开了腰间的绳子。

⑬他把绳头交给小郑,大喊着命令他:“你站着别动,我去追。”

⑭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

⑮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他又去追,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了几圈,才被另一块石头挡住。这个时候,其他战友都注视着班长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班长似乎不知道疼痛,刚刚摔倒,又很快站了起来,再次朝素描本的方向飞奔追去。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

⑯他仔细掸掉本上的尘土,交还给小郑后,又从小郑手里接过绳头,再次绑紧自己。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界山之顶。

⑰原地休息时,梁班长侧身看到,小郑正在画他们所在的这座界山。他仿佛有一支神笔,才寥寥几画,就生动勾勒出了山的轮廓。

⑱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

⑲梁班长倒问起他来:“你的身高是多少?”

⑳小郑疑惑地回答:“1米78。”

㉑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

㉒紧挨班长坐着的陈老兵听见了他俩的对话,皱眉沉默了片刻,还是忍不住纠正道:“班长,不对吧,这座山的海拔应该是5960.9米。”

㉓梁班长站起身来,眺望着山下的茫茫戈壁,对陈老兵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

㉔陈老兵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小郑也恍然大悟。

㉕风止了没多大一会儿,又呜呜地吹起来。

㉖战士们喝了几口军用水壶里的水,又吃了几块军用干粮。

㉗“同志们,出发。”梁班长第一个整理好随行装具。

㉘顾不得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战士们绑紧绳子后,又朝着另一座界山行进……

(作者:高满航。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边防战士在巡逻途中,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请梳理文章⑤—⑯ 段内容,将文中这次“突发情况”的示意图补充完整。(4分)

7、修改语句是写作的重要环节,请阅读文章中的画线句子,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并说说修改稿好在哪里。(从修辞、词语两个角度分别辨析。)(4分)

【原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正朝着他们袭来。

【修改稿】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

8、文章第⑨⑩段似乎与巡边之路毫无关系,是否可以将其删除?请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4分)

9、本文在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悠悠家国情”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本文内容、主题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连接生活 深耕美育

①随着手指在屏幕上下划刷,人们不期然间与各种艺术相遇:欣赏完民乐演奏家的表演,再品鉴青年美术家的国画,顺便看看评论区网友的各种评论,接着听听世界艺术趣味解读……短视频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深入,不仅催生了新的文艺样态,更造就了大众艺术普及和互联网美育的崭新平台。通过各类短视频接近艺术、体验美感,甚至进行艺术审美创造,已成为今天人们文化生活的日常。

②艺术类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为什么火热 这一方面是人们高涨的艺术热情拉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得益于人才与媒介的双向赋能。短视频平台上,聚集了音乐、舞蹈、绘画、影视、书法、戏曲等各艺术领域的相关人才。他们当中既有艺术家,也有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既有网红博主,也有大批的艺术爱好者。短视频以其突出的媒介与技术优势,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距离。不同于文字的抽象和图片的单一,短视频的动态性、可视化和参与感,让艺术变得灵动起来,增强了艺术普及的成效。与此同时,算法对“内容—受众”供需的精准匹配,让再小众的艺术也能找到其目标受众,有效优化了艺术与受众的生产供给机制。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艺术类短视频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用户群体日益多元,不仅显著推动了艺术普及,而且打开了互联网美育的新空间。

③区别于传统美育,短视频平台上的艺术普及集中体现了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艺术化,是一种艺术与生活高度融合的公共美育。它们注重在当代生活与艺术时空的多维度交互中,展现艺术之美的多重意蕴,探索艺术浸润人心的多重可能。

④在看到短视频拉近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推动艺术普及与全民美育的同时,也要警惕算法带来的“审美茧房”现象,商业变现催生的急功近利倾向,以及模板化生产带来的同质化、单一化趋势。过于生活化的表达,还导致一些艺术类视频审美品格的缺失。如何平衡生活化表达与审美品格,构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美育生态,是短视频艺术和互联网美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30日)

【文本二】

坚持以美育人 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①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美育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协同育人。美育与德育相融合,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美育与智育相融合,可以提升人在智力创新中对美的追求;美育与体育相融合,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愉悦生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广泛共识。

②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美育具有以下几大基本功能。其一,美育具有浸润的育人作用。通过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学生的人格。其二,加强美育有利于厚植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学校美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的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其三,美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期盼获得更好的教育、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中,美育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四,美育具有普遍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直击人们的心灵,其作为世界语言可以成为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相互理解、交流交融的纽带。

③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是促进美的欣赏、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的过程,既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也是心灵教育。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新时代美育,应重视美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着力培育青年群体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创造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培养对美的欣赏、感知和创造能力,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不断深化对中华美学民族性和时代性特质的挖掘和阐发,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激励青年一代的文化创造,让他们在未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9月19日)

10、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11、两个文本都谈到了“美育”,但侧重点与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12、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二第①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近代以来,我们对美育意义的探讨从未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美育的育人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彰显。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一日,命役徒芟①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②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③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④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⑤、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⑥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⑦其名哉。(节选自范仲淹《清白堂记》)

【注】①芟(shān):除草。②扃(jiōng )关闭。③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④饵:吃。⑤日铸:茶名,我国历史名茶之一⑥庶几:希望。⑦忝(tiǎn):玷污。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意为“断绝”,与成语“络绎不绝”中的“绝”意思相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临”意为“居高面下”,与成语“临渊羡鱼”中的“临”意思不同。

C.“开”有“打开”“开放”“散开”“开发”“解除”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是“开放”的意思。

D.“规”有“谋划,规划”“典范,楷模”“规劝,谏诤”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可为官师之规”中的“规”是“典范,楷模”的意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语段【甲】末尾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3分)

16、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造园亭之难,难于结构,更难于命名。盖命名俗则不佳,文又不妙”,而“醉翁亭”和“清白堂”两个名字,起得妙极,既通俗又有深意。请结合两个语段,谈谈你的体会。(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乐府题解》中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难”在何处。(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18、班级开展“名著阅读之英雄论”读书汇报活动,请你从备选人物中任选其一,围绕人物及相关名著内容写段话,分享你的汇报内容。100字左右。(5分)

①心燃“火把”,胸怀祖国的英雄——艾青(《艾青诗选》)

②拥有“两只侠义手,一颗慈悲心”的英雄——鲁智深(《水浒传》)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生活中,处处需要磨合。你与他人磨合,消除隔膜,实现沟通;你与环境磨合,适应环境,获得安宁;你与新的团队磨合,相互接纳,和谐共处;你与自己磨合,接纳自我,获得成长;你与某种技艺磨合,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擅长到擅长……没有“磨”的不易,哪来“合”的圆满?

(1)请以“磨合”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以上。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结合你对“磨合”的思考和认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 字以上。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内乡县2024年九年级一模考试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