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教案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教案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6 20:42:20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评析

张文熙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题型上的诸多变化让老师们感叹改革力度之大,素养导向之强。而这些变化都指向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比如文言文阅读题中对重要实词的考查、语用题对引号作用、修辞手法的考查,都不是对纯粹知识点的识记考查,而是对知识点在不同语境中的迁移运用考查。要言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而在全国甲、乙卷中,综合性最突出的体现是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常用的考查方式,今年尤为突出: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与课内文本的对比阅读等,均为多文本阅读,可视为自统编教材使用以来,高考评价对大单元教学的有力回应。从文本类型上看,多文本阅读有跨文字文本型、文字文本与图表文本结合型。今年的图文结合不仅体现在阅读材料中,选择题中也有出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从内容上看,多文本可形成互补、互释、对立、引申拓展等关系。甲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以“长征”为主题,聚合了虚构类的小说和非虚构类的纪实文学,两个文本相互阐释,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也凸显了不同文本的艺术差异性。多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比较、鉴赏、评价、批判等,指向深度学习;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破单一文本封闭、静态的阅读形式,走向较为开放的、动态生成的阅读,由细碎的分析阅读转向统整的主题阅读;③由这一篇到这一类,为学生语文知识的结构化提供了基础。

多文本阅读的高考导向给教学带来了哪些启示?首先,梳理新课标,明确多文本阅读的质量要求。多文本阅读要求体现出层递性,可概括为四个层面的要求:理解层面的多文本信息提取与概括要求、分析与综合层面的多文本信息关联与比较要求、评价层面的多文本信息质疑要求、应用层面的问题解决要求。关注以上四个层面的质量要求是开展多文本阅读的第一步。

然后,教师要具备以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试题选用的能力。教学设计方面,依托新教材扎实推进大单元教学,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具备扎实的阅读功底和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从而具备多文本整合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究竟开展大单元统整教学,还是单一文本教学,教师可视具体学情而定,但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宜设计具有统整性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联结、迁移、结构化。在教学设计的类型上,根据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设计比较型阅读、补充型阅读、互释型阅读等。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应该倡导略读与精读结合,二者的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因此,略读与精读的结合最终要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试题选用方面,教师首先要能解读每道试题所考查的能力层级,对标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从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关联与比较、信息质疑与评价、问题解决等能力层面全面系统地为学生甄选试题。若徒具多文本阅读的形式,而不深入探究、发掘其综合效应,多文本阅读就形同虚设。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要求分析两个内容相近、文体有别的文本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对标分析层面的信息关联与比较要求,学生需要依据信息来源判断两个文本的文体,比较、概括两个文本在材料组织与使用上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阅读情境,学生才能形成对“文体差异”的深层理解。

最后,关注数字阅读,构建多样化的未来阅读形态。目前,语文阅读无论是评价还是教学,仍以传统的纸媒阅读为主,但真实的阅读形态已然是混合式的多样化阅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与学习的意识。且有PISA测试的跨界阅读评估尝试,多文本阅读可能有更丰富的未来意蕴。

完善认知策略 提升语用能力

元 泽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变化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它依据课标关于高考命题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三复习教学“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风气,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考查特点

从纵向看,语用试题出现过两次较大变化。

第一次是在2018年。2018年之前,语用试题多以句子为载体,设置特定语境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2018年之后,语用试题注重情境化,尽可能采用自然语境,并随篇设点,动态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次是在2022年。2022年之前,语用试题往往采取三道客观试题和两道主观试题的形式,考查内容和题型相对稳定;而2022年全国乙卷语用试题均为主观试题,考查内容较以往有所不同,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策略与技能。

从横向看,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四套试卷,语用试题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等并无太大差别,基本是根据考查需求设置主客观试题的比例;考查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填写成语、补写语句、修改语病、标点用法、长短句变换、修辞辨析或使用效果分析、词语解释与分析等。

表1 2022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统计

(注:加黑斜体内容为客观试题)

语用试题的这一考查趋势,突出体现了课标“命题和阅卷原则”的要求,“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根据以上特点判断,2023年高考语用试题将会选用两个文段进行综合性考查,考查内容和试题类型会根据文段特点随机安排,其中主观试题的数量和分值都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作答分析

2022年全国乙卷第17题由考查成语辨析改为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自主选填成语,对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考生作答情况并不乐观。第18题考查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第20题考查“打笔仗”的含义及得名缘由。这两道试题难度不大且较为开放,但每题只有4分,如果参考答案过于具体,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考生失分较多。当然,这三道试题有待于根据难度、信度、区分度等具体数据做进一步评估,以便更好地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三、教学建议

1.转变应试观念,注重必备知识的积累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而言,必备知识包括初中统编教材的语用知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等;就教师而言,应该熟知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关于关键能力,张开指出“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这提醒教师不能只关注所谓“题型”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或答题模式,而应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认知策略,提升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利用语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依据课标,积极开发“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教学内容

在学生高一入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语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学情分析,查缺补漏。高中阶段,可以考虑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前置,优先完成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教学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将语言的梳理与探究活动贯穿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阶段,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提升学生语言策略与技能。

虽然目前没有“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材,但课标给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张开所讲的“语言策略与技能”中的内容以及历年高考语用试题,开发教学内容。

3.重视读写结合,认真完成高中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内容

学生固然可以在“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完善语用知识,但“表达交流”“阅读与鉴赏”等学习活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无论是对实用性、思辨性等文章的阅读理解,还是推荐信、文学短评、调查报告等形式的写作,都与语用知识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统编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中都有一定的写作任务,涉及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学生面对各种复杂情境、不同的表达需求时,需要根据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自觉地运用相关知识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鉴赏能力

成宝东

今年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江上》,出自诗人冯至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作者将仇恨日寇、厌恶汉奸、敬仰抗战英雄等感情交织在一起,借历史映照时代,颇具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革命文化是课标中明确提出的18个任务群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赵一曼女士》(2018年全国Ⅰ卷)、《理水》(2019年全国Ⅰ卷)、《石门阵》(2021年新高考Ⅰ卷)、《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022年全国甲卷)、《“九一八”致弟弟书》(2022年全国乙卷)、《到橘子林去》(2022年新高考Ⅱ卷)等——或是讴歌革命志士,或是赞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传统。

在注重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高考试卷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较明显地体现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类似的题目还有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全国甲卷作文部分:“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几个题目分别出现了“文学效果”“艺术表现”“艺术效果”等评价鉴赏色彩浓厚的词语,而且都体现出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以考促教】

一、加强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的学习和渗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考的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高考试卷的主体内容,这也应该成为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备考阶段的高三师生来说,上述三类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的学习和渗透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相关单元,也要在日常备考的试题材料选择上予以充分重视。教师在选择考练材料时要向“三大文化”倾斜,突出育人导向,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对于三观不正或具有负能量特征的阅读材料,要坚决屏蔽掉。

二、扎扎实实复习好语文教材

取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后,课标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遵循,语文教材则是高考命题最重要的依赖。长期以来,由于试题内容大多不是直接出自课本,给人以“课本讲了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的感觉,导致不少教师忽视课本教学,而相信大量刷题的奇效,这是一种不良倾向。今年高考的几份语文试卷中,不少题目或明或暗地关联到教材内容,这应该是针对这种不良倾向的纠偏之举。

一轮复习中的教材复习和专题复习可以统整起来。新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的,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文体可能不同,复习时可以将五册教材中相同文体的课文集中起来,提炼出不同文体在高考考查点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实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衔接和统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评价鉴赏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三、开展整本书阅读

开展整本书阅读,主要针对的是基础年级。整本书阅读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不能忽视的。以今年新高考Ⅰ卷中的成语填空题为例,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大的语言环境中的活的积累,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刷题所能奏效的,突破的途径只有一个:大量阅读,丰富体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