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援建的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以下简称“十八小”),就坐落在有2100多年历史的喀什噶尔古城中。2012-2013年,韩世国与同为教师的妻子一起,带着年幼女儿连续两次在这里支教。
韩世国(右一)
和蔼老师带来教学新风
2012年韩世国初到喀什时,十八小刚启用不久,教学质量在喀什城区的小学中几乎是最靠后的几个。
“韩老师一来就走进课堂,从听课开始找问题,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时任十八小副校长的阿依提拉·吐哈塔逊介绍说,“听了很多课后,韩老师结合十八小师生的基础设计出引领示范课,带领语文组老师学习、实践、不断改进。”
阿依提拉.吐哈塔逊尤其记得,“韩老师特别会鼓励人,他听完所有人的课都是先赞扬,然后再提出建议。”因为和蔼可亲,韩老师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十八小教学质量的提升立竿见影。十八小副校长布萨热古丽·艾肯告诉记者,在深圳援疆老师的帮助下,十八小的教学质量已经从全城倒数变为名列前茅,“以前我们去学生家里招生,学生都不愿意来,现在招生的时候家长们都想尽办法让孩子来我们学校。”
一家三口,两赴喀什
提起韩老师,连载着记者去十八小采访的当地司机师傅都赞不绝口。“韩老师人真好,他也真的不容易,一家三口来喀什支教,他女儿那时还那么小,还连着来了两次。”当时,就是这位司机师傅将韩老师一家三口送到了十八小。
2011年底,深圳市组织选派援疆老师,已经当了20多年教师的韩世国内心泛起波澜。“我一直有支教的愿望,自己的愿望能够与国家援疆战略通过这样的机会连接在一起,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韩世国和同为教师的妻子张铭一起报了名,结果两人一起被选上,带着4岁的女儿前往喀什。
2013年2月,已结束支教工作回到深圳的韩世国夫妇再次提出了援疆申请,又一次踏上了赴喀什支教的征程。有人问韩世国为什么再次援疆,他回答很简单:舍不得曾经教过的孩子,放不下刚刚开始的支教工作。
韩老师们留下的深圳礼物
走进如今的十八小,教学楼上“深圳援建”的四个大字分外夺目,进入主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一排排曾经援疆支教十八小的老师们的名单和介绍。
从2012年到现在,近50名深圳老师相继前赴十八小支教。如今,韩世国等老师们留下的“同课异构”“集中备课” “绘本教学”等先进教学教研方法已在喀什市推广使用。
“韩世国老师带过的徒弟中有3个当上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成为骨干老师的就更多了。”布萨热古丽·艾肯说,从管理理念、教研方法到教学实践,韩世国等深圳援疆老师给喀什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礼物。
“黄妈妈”助“帕米尔雄鹰”高飞
2017年9月起,黄志红老师两度援疆,在深塔中学不仅教授塔吉克族孩子知识,提升当地教育水平,还教会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黄妈妈”。
黄志红(左二)
“帮扶一个民族”的“黄妈妈”们
“塔吉克族孩子求学非常不容易,有个学生去年开学时赶上下大雪,他拄着一根棍子扫雪,走了两天才走出大山。”黄志红说,这还不是最艰难的路,很多塔县孩子上学还要走峭壁、涉险滩。
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塔县,正是从“帮扶一个县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战略考虑,帮扶援建了一所含初、高中的全寄宿制中学——深塔中学。深塔中学不仅结束了塔县没有高中的历史,还采用借地异地平原办学的方式,极大改善了塔吉克族孩子们的学习条件。
“我们要给这些塔吉克的孩子留下一群水平过硬的老师。”黄志红告诉记者,来援疆支教,深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带徒弟”。一批批的深圳援疆老师,针对深塔中学学生量身定制课堂教学,手把手地带本地年轻老师,希望给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水平硬的教师队伍。
让学生爱上读书和学习
在这所异地办学的寄宿制中学,学生们半年才回一次家。除了教学,深塔中学的老师们还要当这些学生的生活老师、课余兴趣班老师。
“除了教学,我们还希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深圳援疆老师们带着年轻老师创建了好几个课外活动社团,其中有一个社团是语文老师创建的经典诗文朗诵社。“当看到全校学生可以流利地齐声朗诵‘少年强则中国强’时,我们老师内心是很震撼、感动的。”黄志红说。
深塔中学教学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还得益于深圳源源不断的关怀和支持。来疆三年,光是黄志红联系的捐赠活动就超过二十次,总计捐助物资达上百万元。
深圳教育援疆让这些孩子真正爱上了读书和学习。深塔中学开办第一年时曾担心孩子们放假后就不回来了,但开学后一统计,全校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不舍学生,再度援疆
2019年1月,黄志红老师结束了她第一次的援疆工作,她和她的学生们内心都万般不舍。回深后不久,她便报名加入了下一轮援疆队伍。3月,深塔中学的教室里发出阵阵欢呼,孩子们再次见到了他们的“黄妈妈”。2020年,她被调到喀什市教育局教研室,为全市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来援疆的老师,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付出的是小我,但收获的却是大爱。”黄志红老师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支教,能让祖国的美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超龄”队员在雪域高原谱写生命之歌
在深圳援疆医疗队当中,有一名特殊的“超龄”队员——黄敏秀医生在53岁时毅然报名援疆,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于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在塔县人民医院儿科工作,用热情、专业和大爱在高原上谱写了一支动人的生命之歌。
30年心系新疆终成行
30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黄敏秀来到新疆吐鲁番工作,深深体会到老百姓面临的就医困境。乡里的百姓要乘毛驴车颠簸几十公里才能赶到医院,看一次简单的病需要花2-3天。而医院的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同等级别的医院。四年的工作当中,他目睹了许多病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小病拖成大病、重病,甚至因此失去生命,内心深深地被刺痛。
“多年过去了,我对边区百姓缺医少药的状况仍记忆犹新,也知道那里最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所以,尽管已经超龄,去年7月当我得知选派信息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两秋两冬关爱塔吉克孩子
作为儿科医生,黄敏秀对孩子们有着深深的爱护之情。在塔县,他成了当地孩子们健康的守护者。风寒酷暑、日日夜夜,只要有需要,他必定会出现在第一线。
去年有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因为重度营养不良入院,体重不到4千克,病情极度危重。黄敏秀看到孩子求生的眼神,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一定要救活孩子。在病情没有缓解的时候,黄敏秀亲自守在床边,监护孩子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反复给家长讲解护理的方法。
“孩子出院后黄老师仍旧很挂念,自掏腰包买了奶粉等营养品骑车送到孩子家中。高原上六七公里的路程,骑车非常辛苦。”塔县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阿力屯古丽说。
甘为人师留下更深的足迹
看到当地儿科医生匮乏的现状,黄敏秀下定决心,为了塔县孩子们的健康,在援疆结束前,一定要把当地的医生“带出来”,把儿科医疗技术“留下来”。
黄敏秀主动当起了当地医生的“老师”。“黄老师利用每天查房的时间,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然后布置学习内容,第二天进行提问,没掌握的督促我们继续学,直到我们掌握为止。”儿科护士阿依努尔吾斯曼说。经过近一年的不断培训,全科医师已经掌握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对一些急症、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在塔县工作一年多,他随援疆医疗队下乡义诊、培训乡村医师,走遍了所有的乡镇。虽然辛苦,但心中有满满的成就感。“我希望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尽可能地帮助当地老百姓。”黄敏秀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党文婷 通讯员 曲广宁 莘祖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