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起床时,东莞文史泰斗、85岁的杨宝霖先生郑重地将党员徽章戴在胸前。1974年入党至今,47年来,杨宝霖先生一直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党永远在他内心最深处。
杨宝霖一家世代业儒,青箱世守。其曾祖父杨炳辉为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授广东连州学正(一州的教育局局长),不赴任,仍在东莞学宫任教师。其祖父、伯父、叔父、父亲皆为教师,至他是四世为师。
“四世为师,越做越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有一碗安定的饭吃。”杨宝霖清晰地记得,13岁时还是少年的他,为谋生到香港的茶楼里做童工,洗碗碟,有饭吃但没工钱。寄人篱下的辛酸他记忆犹新。
做了两年多,东莞解放了,读书不用钱,他就返回家乡。去香港前,他已在东莞中学读到初二下学期,回到东莞后,他考入东莞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广州师专。世间少了一名洗碗工,多了一位好老师。
从1957年杨宝霖被广东省教育厅派到广宁县任教,登上中学语文教坛算起,直至1997年退休,教中学、大学整整四十年。杨宝霖心中始终感念党恩,“如果不是共产党解放了东莞,哪有我当老师的一天!”
1961年至1971年,杨宝霖被调至东莞市常平中学任教。其间,杨宝霖多次申请入党。但因有人担心他在香港时做的事说不清,必须有人证明他在香港时是做童工才行。可去哪找这样的证明人呢?
在香港茶楼洗碗碟时,杨宝霖常到姑母家,就是姑母带他去的香港。姑母家有一名做杂务的工人,她的女儿也常来姑母家,一来二去,杨宝霖跟她就认识了,她对杨宝霖在香港茶楼打工的事清清楚楚。
从香港返回东莞后,杨宝霖早已忘记了她。1973年,杨宝霖调入东莞中学任教两年后,去家访时,学生的母亲竟然就是当年姑母工人之女。杨宝霖这才找到了证明人,解决了他在香港打工的那段历史。
1959年,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任教时,杨宝霖就已被评为县模范教师。在常平中学任教时,他被评为惠阳地区先进教师。1969年,他作为东莞知识分子的唯一代表出席广东省相关会议。
可尽管优秀至此,因在香港工作的一段历史无人证明,以至于他迟迟无法加入中国共产党。机缘巧合,才碰到了这个证明人,1974年,杨宝霖终于如愿以偿。他忘不了入党那一刻的激动,入党誓词永生不忘。
在之后的日子里,杨宝霖苦心孤诣研学一生。
为他赢得广泛赞誉的《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199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类二等奖。整理这本书,他用了19年,夏承焘、唐圭璋两大“词宗”同时为一本书作序的,仅此一本。
“1985年,这本书我投稿给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之前的19年,为了这本书,执教之余,耕耘之后,严冬酷暑,元旦中秋,窗下灯前,口吟手写,未尝废离;斜月鸡声,不遑寝息。摘抄编纂,一己为之;购书买纸,囊为之空,可谓身心交瘁啊!”杨宝霖说。
如今即便年逾八旬,每天从早到晚,他依然以写作为事,他还有很多想做未做完的事。即便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走几步路都要气喘,上楼走11个台阶到中间就得停下来休息一分钟,还时不时眩晕,但他依然坚持工作。
一盏小小的台灯照亮了他的身影。他右侧的凳子上摆了厚厚一叠书,左侧的案台上是各种各样的资料,脖子上挂着一条蓝色透明的吸氧管。——在杨宝霖身上,无数人看到了东莞学者奋斗的身影。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杨宝霖被评为东莞市9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今年,他又被评为东莞市10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
“我没有高深的认识,也没有深刻的理论,任教40周年,只知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好为人师的本分。因自知不是做干部的料,所以有两次可以走出教师队伍,但我自知是劣材,不肯离开教师队伍。”杨宝霖说。
“既做教师,应有教师的样子,如此低级认识而已。我被评为东莞市10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我事先一点也不知,也不知评的标准如何。我自己推测,如果我被评上了,那或许是我肯埋头死做而已。”
杨宝霖先生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他深情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可惜,我年已八十五,身体一差,不能为党为人民为祖国尽力,深感愧对各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深感对大德洪恩无以为报!”
低下头,看看胸前的党员徽章,那是他视若珍宝的党员徽章!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汪万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