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语病和修改病句,是中考句子考查的重点,也是大部分省市试卷的必考题型。针对此类试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句子的概念、分类和成分,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下产生病句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用词不当
例如:
(1)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增强。(“生活水平”不能“增强”,应将“增强”改为“提高”。)
(2)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吹下,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鼓吹”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应改为“鼓励”。)
(3)他可能是不熟悉这种炊具的用法,也可能是由于心情紧张,最终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最后一个分局应该为:最终没有把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如:狂风和暴雨哗哗地下。(句子的主语是“狂风和暴雨”,谓语是“下”,我们可以说下雨,但不能说下风,可以改为“狂风呼呼地刮,暴雨哗哗地下”。)
2.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几声鸟叫从幽谷中传来,打破了沉寂的环境。(句中的谓语是“打破”,宾语是“环境”,搭配不当,我们可以改为“打破了环境的沉寂”。)
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中学时代打下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句子中的定语“扎实的”与“基础知识”不搭配,我们可以把“基础知识”改为“基础”。)
4.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我们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天”。)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只有恪守学术道德,就能消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风气。(句子中“只有”与“就”搭配不当,我们可以把“就”改为“才”。)
(三)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例如: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句子中的“使”字一用,就使整个句子缺少了主语,所以我们要把“使”字去掉。或者我们可以把介词“通过”去掉,让“学习”作句子的主语,变成“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如: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前面的主语是“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显然头换成了“《食品安全法》”,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应在“被称为”前添加主语“这部法律”。此外,本句还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正确语序为“更严格的监管、更严肃的问责、更严厉的处罚”。)
2.谓语残缺。
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例如: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句中的主语是“我们”,宾语是“能力”,却没有谓语,在主语“我们”后面加上“具有”,这样句子就有谓语了。)
3.宾语残缺。
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宾语中心语残缺。
例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谓语“成为”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补上宾语中心语“的大型企业”。)
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例如:我国鸟类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的鸟类有400多种。(句中的第二个“鸟类”前缺少修饰限定它的定语,我们可以在“贵州高原”后补上“栖息”,用“栖息”作“鸟类”的定语。)
5.缺少关联词语。
例如:有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叶子一样,体形上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此句中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应在“体形”前面加“而且”。)
(四)成分赘余
1.主语有多余成分。
例如:我们初中学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句中的后一个“我们”是多余的,应该删去。)
2.谓语有多余成分。
例如: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方法是删去“光临”。)
3.宾语有多余成分。
例如:大家响应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成工程。(句中的“任务”一词多余,应该删去。)
4.定语多余。
例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句中的“潜台词”就有不出声的意思,应该删去“‘无声’的”。)
5.状语多余。
例如: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扬镳了。(句中的“分道扬镳”就有各奔东西的意思,应该把“各自”删去。)
6.补语多余。
例如:从那以后,这个原本平静的家里,不时发生使人不安的怪事出来。(句中的“发生”就有“出现”的意思,再加上“出来”就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出来”。)
(五)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大地的热闹纷繁突然沉寂下来。(“热闹纷繁”是修饰“大地”的定语,“大地”是中心语,应改为“热闹纷繁的盛夏大地”。)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我们来了的消息传开了,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句中的“许多”应放在“老人和孩子”前作定语,而不是放在后面作“跑”的状语。)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如: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句中的“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不是作“意见”的定语,应调整为“也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的正确语序一般是: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 指称或数量短语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正确的语序应该为:国家队的(领属性的短语)一位(数量词)有20年教学经验的(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羽毛球(名词)教练。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层状语的正确语序大致为: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表时间或处所的 表范围(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正确的语序应该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2.句式杂糅。
(1)两种说法混杂。
例如: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造成两种句子结构混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改为“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我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或者改为“王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2)前后牵连。
例如:当学校宣布把照顾孤寡老人李奶奶的任务交给我们组时,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句中的“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前一句的结尾,又是后一句的开头,牵连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感觉”后面加一个逗号,再在“是颇难形容的”前加上“这种感觉”四个字。)
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番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应在“久久”之前加“小邱的心”。)
4.层次不清。
例如: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该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六)表意不明
1.对象不明。
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时因界定不当造成语意费解。
例如: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王教授和正在美国的李工程师没能到场领奖。(“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是王教授还是李工程师?应改为“因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王教授和正在美国的李工程师没能到场领奖”。)
2.指代不明。
例如:王新和李强赛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强?指代不明确。)
3.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例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 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以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4.歧义现象。
例如: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坐汽车去。(“一部分”是仅指“学生”的部分人,还是指“老师和学生”的部分人?表意不明,有歧义。)
(七)不合逻辑
1.强加因果。
例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词句强加因果关系,“游人寥寥无几”的原因不是“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游人也有可能更多、更拥挤。)
2.前后矛盾。
例如:他是很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就说明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3.概念误用。
例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语文教学用书”。)
4.主客倒置。
例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报纸与我接触”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因为“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5.否定不当。
例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应去掉“不”字。)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例如: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该句前面是两个条件“抓不抓”,后面只说了“后继有人”一个结果,前后失衡,应在“后继有人”前加“是否”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