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中考语文试卷21年(2024四川巴中中考语文真题)

四川巴中中考语文试卷21年(2024四川巴中中考语文真题)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08:54:46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某校正在开展“诗意山水·大美巴中”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题。
极目巴中山水,总会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震撼。用它最独特的手法装点了大巴山这块神奇的土地
川东北边缘在隆起褶皱挤压成山过程中,发展了形态不一的深幽峡谷。其中,临江丽峡匠心独运,林壑尤美。临江丽峡位于通江县西北部,连接诺水洞天和空山天盆两大景区,长约10公里左右
临江丽峡峡深谷幽,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傲然耸峙,如同刀削斧切一般。从高处俯瞰,两岸古树繁茂,cāng【 】翠如盖。临江丽峡隐藏其间,隐约可见。【A】
幽峡曲径,sù【 】水而上,既有清波倒影,澄澈缥碧,也有激流素湍,清冽晶莹。白练当空,猝然撕开峡谷的幽暗,气势恢宏,声响雄浑。峡谷内有气势páng【 】礴的“珍珠瀑”,跌宕生姿的“青莲瀑”,还有活泼俏皮的“鱼跳瀑”。它们或引吭高歌,或浅吟低唱,妙不可言。
峡谷内怪石lín【 】峋,有的如攀枝嬉戏的猴群;有的像亦步亦趋的大象;有的如龙似蛇,蜿蜒盘旋。岩石上密布色彩斑斓的苔藓,瀑布穿过青苔,倾泻而下,美不胜收
临江丽峡幽深静美,遗世独立。时至今日,只要少数探险者才撩开过它的面纱,睹过其美丽容颜。胜景在前,大美有形。自信有这方山水的托举,巴中曼妙的身姿会舞动得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耸峙(shì) 【沧】翠 【朔】水 素湍(tuǎn)
B.耸峙(zhì) 【苍】翠 【溯】水 素湍(tuān)
C.晶莹(yíng) 【滂】礴 【嶙】峋 斑斓(lán)
D.晶莹(yín) 【磅】礴 【粼】峋 斑斓(nán)
2、文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匠心独运 B.气势恢宏 C.引吭高歌 D.美不胜收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它最独特的手法装点了大巴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成分残缺,在“用”字前添加“大自然”)
B.川东北边缘在隆起褶皱挤压成山过程中,发展了形态不一的深幽峡谷。(搭配不当,将“发展”改为“形成”)
C.临江丽峡位于通江县西北部,连接诺水洞天和空山天盆两大景区,长约10公里左右。(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D.时至今日,只要少数探险者才撩开过它的面纱,睹过其美丽容颜。(关联词不当,将“才”改为“就”)
4、下列填入【A】处的语句(不考虑句末标点),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潭形状不一,有的弯如新月,有的圆似葫芦,很是奇异
②穿行在临江丽峡中,举目四望,秀山奇潭,天下独绝
③但无论是何种颜色,潭中总是蔓草飘拂,游鱼小虾荡漾其间,乐趣无穷
④潭中溪水也颜色不一,变幻无穷,绚丽迷人
⑤一片片潭水,绚烂多姿地铺展在眼前,流连其间,让人仿佛忘记了时间
A.②①⑤③④ B.②①④③⑤ C.⑤②①④③ D.⑤①④②③
5、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探讨了语法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练当空,猝然撕开峡谷的幽暗”中“猝然”“撕开”“幽暗”分别是副词、动词、形容词。
B.“傲然耸峙”“声响雄浑”“如龙似蛇”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既有清波倒影,澄澈缥碧,也有激流素湍,清冽晶莹。”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D.“巴中曼妙的身姿会舞动得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中“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作宾语。
6、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
B.新闻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C.“飞来峰上千寻塔”之“寻”是古代长度单位,“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石”是古代容量单位,“是日更定矣”之“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D.史书有不同体例,《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战国策》属于国别体。
7、探究活动后,同学们参观了书画展,下列书法作品按书体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8、“诗意山水·大美巴中”,临江丽峡别具一格却鲜为人知,请你为其写一则宣传标语。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国家领导人指出:“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为我们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上建设能源强国,保障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坚持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国际合作加速推进。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助力。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中国新能源产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且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因此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渴望实现能源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供不应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供链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在新能源产业拥有涵盖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源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也在全球领先。从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中国以科技创新形成的优质产能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变革,让世界各国受益于绿色产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向“新”而行、以“质”求变,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
A.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完成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B.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将近一半,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
D.经过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新能源产品已大量出口国外,表明我国能源已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B.材料二列举数据时多次出现“约”字,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真实性。
C.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D.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也能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
11、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优势。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涵养浩然之气。读书需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④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现国家领导人结识了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这样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读书应由“厚”而“薄”,再由“薄”而“厚”,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⑤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必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有所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的话题是“读书的门道”。
B.本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C.本文作者认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D.本文语言准确,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以下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选择并阐述理由。(4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又见榆钱飘 梦野

①故乡的那棵老榆树,不论怎样老,我总叫它小榆树。这样叫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②小榆树个子不高,但我更小过它,小多少,不好来形容,它像一个大哥哥。春风拍着它的头,我总是痴望着。
③望着,望着,小榆树赤身的枝条,绽放着青色的笑容,酱紫色的小骨朵,一串一串的,一串比一串俏艳。那是什么?那是榆钱。我童年的美味,就从爬树中获得了。
④榆钱一圈圈膨胀着,一串和另一串,有着相同的表情,但有着不同的姿容,和我们这群孩子是那样的相似。看不到枝条,看不到空隙,好似春风钻不过去时,那就是满树的榆钱了。
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冒高了一些,也变胖了许多。感觉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快要支撑不住了。
⑥每年春天,我是巴望着小榆树变“胖”的。它胖得很体面,那形象、那表情、那味道,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诱人。
⑦第一个爬上树的人,绝不是我。小伙伴们,有的是力气,如果不早行动,和他们相随,我是挤不到树干旁边的。他们上去了,在嬉笑中“哦啊”着,腮帮子鼓鼓的。在我仰望的眼神里,“呼”的一声,一小枝榆钱就飘来了。
⑧我突然感到了小榆树的疼痛,不由得叫了起来。
⑨“不要折了,不要折枝子了。”
⑩“没事,没事。”
⑪他们还在听着我怎么回应时,我已爬上了树。不在高处,但总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也包裹在榆钱中,包着,包着,我也是榆钱了。
⑫回去的路上,我也鼓起了肚子,在肚子上鼓起的,是小帆布袋,在小帆布袋上鼓起的,是我握着榆钱的小手。
⑬手松开了,我就见到了母亲。
⑭“明天,妈给你做了吃。”
⑮“吃什么?”
⑯“榆钱窝窝。”
⑰我激奋地跳了起来。
⑱“妈,我不念书了,咱们一起种地吧。”
⑲“不用你种,你不要操这个心。”
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
㉑榆树,像个旅行者,俨然喜欢把脚落在少雨的陕北大地上。在我的故乡,它犹如布阵,遍及高坡、沟壑,守卫着乡亲。
㉒那么多榆树,不论在哪里,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要爬的,直到把春天爬走。光阴在夜里逃走,不论我在哪里,我的嘴边还是老家的榆钱,还是那粗粗的、甜甜的、黏黏的感觉。
㉓“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每年春天,榆树“胖”了的时候,我就会回到村子,看看这个胖子,瞧瞧那个胖子,嗅着那个甜腻的味道。小伙伴们一个个围拢过来,顿时,我觉得我就是一棵榆树了。
㉔小村每年都在变化着,乡亲每年都在变化着。我住过的石窑院顶土墙上面的那棵小榆树,奇迹般的,也弯下腰来了,而且是向着路的那一边,守候着路人。
㉕在我有点上火、不想吃饭、睡得不怎么好时,我更多地想到了榆钱,它是一个医者,一直在我的心头。可我不能再爬树了,有点像那棵小榆树的我,只能在每年的春天里,站在路边,望那榆钱飘飘……
㉖那里正好有个转弯,还陡陡的。陡陡的,有我怀乡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分析文章标题“又见榆钱飘”的妙处。(3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冒高了一些,也变胖了许多。(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角度)(3分)
(2)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人物描写角度)(3分)
17、作者在第㉕ 段写道“站在路边,望那榆钱飘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补写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18、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出“我”是一棵榆树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9、阅读下面语段,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左传》有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了却君王天下事, ①______ ”表达坚定的报国之志;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②______ ”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 ③______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不惜年迈,忠君爱国之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 ④______ , ⑤______ ”表达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⑥______ ,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宋词,完成20—21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
21、“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2-25题。(14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③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④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熊罴(pí):指棕熊。④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巘多生怪柏
B.至于负者歌途 若牛马之饮
C.当湍浚者为鱼梁 学不思则罔
D.余而售之 楚人
2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2分)
25、苏轼《超然台记》有云:“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分别因何而乐。(4分)




四、名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青春美如斯,正是读书时。学校开展“春日阳光阅读”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26、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诸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等,但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②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中,他用通俗朴素的叙述笔调,平实亲切的北京口语,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③ 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创作前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④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的战士,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⑤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庄征君、严贡生、周进等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7、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阅读名著时所用的方法,请根据“阅读方法小贴士”,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简要介绍你阅读该名著时所用的方法。
阅读方法小贴士 精读与跳读、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摘抄与做笔记、对比阅读、专题探究……

阅读方法小贴士

精读与跳读、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摘抄与做笔记、对比阅读、专题探究……

名著推荐:《朝花夕拾》 《昆虫记》 《经典常谈》 《名人传》




五、写作(60分)
28、微写作(10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藏着信仰的力量,那些闪光的人物引领着我们前行。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形象阐述其带给你的积极影响。(不少于150字)
名著推荐:《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岩》 《平凡的世界》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回望过去,我们温暖陪伴,携手并进;我们激情飞扬,追逐梦想。展望未来,我们热血沸腾,满怀希望;我们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请以《前行路上的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规范;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