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试卷怎么读英语怎么说

一沓试卷怎么读英语怎么说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5-02-10 02:48:40

中考“我--物--我”极简结构式托物言志技法运用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一、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一般结构:

1、一般结构:

  开头——托物——言志——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2、“托物”部分,往往又由两部分构成:

  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

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

3、“言志”部分则一般有三部分:

  由物到人

由人到人的精神

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

  (当然,“言志”的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文章里都有,也许有的文章只由物到赞人,也许有的文章有前两部分,也许有的文章只有最后的人生感悟部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首先是立意。

我们要注意的有以下方面:

(1)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

(2)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 b、明写物暗喻人。

(3)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

(4)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

二、“我--物--我”极简结构托物言志技法运用:考场作文,时间紧,任务重,考生必须在紧张气氛中围绕命题要求快速构思,迅速成文,这里我们用极简结构“我--物--我”的托物言志技法让同学们在考场上迅速写成一篇文质兼美散文。

(一) 课文引路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全文主旨)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文章疏理:作者因弟弟病危而倍感焦虑和悲痛之时,看到曾遭厄运的紫藤萝那蓬蓬勃勃的花瀑,便驱散了心头的阴云,得到向前奋进的力量。

(二)考场例文

那棵树(中考例文)

十几年的经历让我不禁觉得,本该精彩的人生却淡而无味。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枯燥的事情,让我厌烦。

经历过几次不顺心的事,我开始想逃离这尘世。

我对母亲说:“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再多的努力看来也只是徒劳,那么多人在我之上。我不如返璞归真,学习古人,过隐居的生活。”母亲没有说话。过了几天,母亲带我来到一座山前。那是一座我不知名的山,虽算不上高,却可用险来形容。我望着母亲,猜测着她的意图。

“你看到那棵树了么?”母亲指了指山崖。我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间,赫然有一棵树,似已被山崖的细缝挤得弯了腰,却不乏生机。

“嗯,看到了。那是······”

“走,我带你上去。”母亲拉着我,寻了一个较缓的山坡,一步步向上走。

看着母亲额头上的汗水,我虽不解她的用意,却告诉自己一定要走上去。山顶。这确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母亲拉着我,来到了那棵树前。“你看。”我愕然。那棵树竟是从石头中生长起来的!

“这,怎么会······”

“你看,这棵树要生长,就必须穿透坚硬的岩石。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会懂的。”母亲不再多说。我小心地俯下身子,看着山崖上的那棵树。它的根确是生长在岩石中,坚韧有力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汲取周围所有可以利用的养分。

顿悟。

我回头看着母亲:“我懂了。要想在世间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克服所有挫折,顽强的面对人生。”

在这之前,还要先磨炼自己。有了真本领,才能克服挫折啊!”母亲满意的说。

“嗯,我再也不说隐居这种傻话了。”

回去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棵树。在蓝天下,它恍若一柄宝剑直插云霄。它在告诉我,它要和逆境作斗争。

感谢母亲让我见到了那棵树。感谢那棵破岩而出的树,它让我懂得,再难渡过的逆境,再难克服的挫折,只要顽强拼搏,它们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胜利的顶峰。

那棵树,永远生长在我心中。

送你一轮明月(中考作文)

铃响了,英语老师挟着一沓试卷进了教室。此时,我心里忐忑不安,握笔的手不禁颤抖了起来--啊,英语成绩终于要揭晓了。我抬头一望,老师正在分发卷子。看到这儿,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一个月前,老师在月考之后迅速将卷子批改完,并和今天一样分发卷子,而在此前,我曾和同学夸了海口,说这次一定过100分。然而结果却令我难以接受。“胡美,86分!”同学把我的卷子递过来。我不信,连忙摊开卷子看分数----卷子中间打着鲜红的“86分”。猛地,脑海里划过一道闪电,心痉挛似的疼起来。这两个数字犹如利剑,一下子刺透我的心。我怎么也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心好像从万米高空坠落下来,摔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知觉。想想刚才的大话,羞愧得面红耳赤。

晚上,我失眠了。我一遍遍问自己,到底怎么了,这是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选手的成绩吗?这是我自认为最拿手的学科分数吗?索性,起来翻看杂志,以调剂自己那颗失落的心。翻着翻着,突然,一幅图画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灵魂:冰天雪地里,一星惹眼的红分外的醒目,幼小的花骨朵顶着薄薄的雪,在寒风中左右地摇摆……看到此,我的双眼模糊了……小小的花骨朵需要多大的韧性,才能钻透厚厚的冻土;需要多大的韧性,才能在茫茫的风雪中慢慢绽开鲜艳的颜色…而我呢?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自我放弃吗?因为一次失败就把过去的成功拱手让给这次失败吗?不!我要坚强,我要学习梅花百折不挠的韧劲儿,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中。

第二天,我转变了态度,改进方法,考试拼搏。白天,我坚持上好英语课;晚上,我挑灯夜战,坚持在书海里遨游!每当倦了,或是遇到难题时,我都会想起雪地里那株梅花,然后下定决心,咬咬牙,坚持下去……

“哎,你发什么呆啊?卷子来了!”同桌摇了摇我。我从回忆中醒过来,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卷子:“112分!哇塞!”我用力重重地捶了一下分数。

回首自己这次艰辛的旅程,我不禁发出成功在于锲而不舍的坚持的感慨。在坚韧中,我感受到了求知的欢愉,感受到了不懈的快乐,感受到了人生的充实。在充实中,处处弥散着快乐的芳香。

阴影中的藤(高考例文)

窗外,最后一片落叶,终于飘落下来。

雪还在下,伴随着狂风,似乎要把整个世界吞噬,我孤独的坐在窗前,用力裹了裹身上的棉衣,那纷飞的大雪,冰冻了外面的世界,接连的考试失利,使我对前途感到一片绝望,我感到一股黑暗正侵袭着自己。

“还是放弃吧!”我对自己说。

窗外,一株葡萄藤在寒风中抖抖身上的积雪,我望着它周围加高的围墙,感慨于它与我相同的命运,处在高墙的阴影下,它是无法获得阳光的,而失去了阳光,对于一棵树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春风姗姗来迟,我漫步在庭院中望着周围的绿色,我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阴暗情绪,我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勇气。

春风依旧吹着,而我依旧浑浑噩噩,而那颗葡萄藤却意外的发出了新芽,甚至还抽出了新枝,我随即付之一笑:看得出你很努力,但失去了阳光,你是无法活下去的,还是像我一样尽早放弃吧,藤儿不语,只是在微风中轻摆着自己的枝叶。

日子一天天过去,葡萄藤竟然长出了绿叶,我不知道它哪儿来的力量,支撑着它脆弱的生命,惊讶之余我开始关注它,每天我都会到庭院走一走,看它长高了多少、绿叶又多了几片,我欣喜于它的每一次成长,冥冥之中我似乎把它的命运同自己联系在了一起。

它真的在努力,努力地攀爬,努力地长叶。尽管身处阴影之中,但它从未放弃,它要爬上围墙寻找阳光。我心中一动,你一定要加油,我拿着喷水壶在旁边默默的鼓励。终于在那个初夏的清晨,我推开窗子,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深深地照亮我的心房。奇迹终于发生了,围墙之上,葡萄藤的那片片绿叶,正沐浴着阳光,似乎也在冲着我微笑,我心中的阴影也随之烟消云散。在那一刹那,我忽然间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一场拼搏,尽管命运给你的前途布满了阴影,只要你敢于坚持,阳光就在阴影之后照亮你得前程。

感谢你,葡萄藤,在我对人生处于绝望的阴影中时,你就像一位长辈和导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让我终生受益的道理。我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样走了。

后来,在那葡萄收获的季节,我也收到了自己应有的成绩,回首来时路,我发现,生命的美好就是由痛苦与喜悦、失败与收获组成的。

作品点评:

1.双线结构,精巧绝伦。文章结构精巧,采用双线结构,双龙戏珠,一条线写藤的变化,一条线写我的经历和感受,相映相衬,精巧绝伦。

2.学有所用。本文有学习借鉴的痕迹,又值得学习借鉴。作为老师选择范文,当有示范作用,告诉后来者考场作文应该怎么写,而不能像一些才子作文,让学生“徒有羡鱼情”。本文受到教材《囚绿记》的启示,又启示大家作文要我手写我事、写我心、写我所学。

让他们说(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例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次次的考试失利蚕食着我的心理防线,昨日的那场测验,是“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溃了我。

同学们的讥讽与嘲笑则是雪上加霜,我告诉自己:“让他们说,我不听就是了。”可现实是我根本做不到。

既然无法逆来顺受,逃,何尝不是个好办法。

我对母亲说:“我学不下去了,我想逃避。”母亲听完有些不安,却不语。过了几天,母亲拉着我来到了家旁边的明城墙。他用手指着问道:“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那是一个树!”那是一棵“攀附”在城墙上的树,它的顽强令我震撼:它应该也受到过种种言论吧,毕竟它的根在墙之中。

母亲带着我从城墙一端上了城墙,近距离地观赏这棵树:它是从坚硬的墙壁中生长出来的,城墙挡住了许多的阳光,可它还是不断吸取身边一切所能利用的养分。

蝴蝶经过,她不愿在枯木朽株上逗留;小鸟飞过,她不愿在微不足道的树上歌唱;就连旁边的墙砖的劝诫它:“别坚持了,你生存不下去的。”可它并没有被流言所击垮,而是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更加努力地吸收阳光、水分。

向上!向上!它的眼里没有退缩,因为犹豫就会败北;它来不及顾及冷嘲热讽,因为他知道“让他们说!我要活出自己!活出精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不会有人在乎她悲惨的生长过程,看到的只是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与顽强拼搏的精神,

过了许久,母亲说道:“让他们说去吧,做好你自己就是最棒的。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不用说,你自己也该理解了。”

“没错,不逃避了!活出自己!让他们说去吧!”我望着妈妈,笑着说道。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们往回走了,我仍目不转睛的望着那棵树,它犹如一道直入云霄的宝剑,磨灭了我心中的郁闷与悲观。

就像那棵树一样,排除闲言碎语,顾及那些好的就够了。

让他们说!

作品简评:

文章按照“我——物——我”的思路展开叙写,从我遇挫折,到睹物反思,再到重拾信心,笃志前行。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人物思想转变亦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三)其他例文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

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注:本文写作思路与以上文章一致,稍作梳理,即可了然。

托物言志中物的写作要领:要在生存环境--外形特点--想象奋斗历程--感悟精神品格的各环节中根据主旨表现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渲染,浓墨重彩描写,以达到触动心灵的力量,唤醒迷茫中的“我”,以下例文是写好物的典范。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肆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阅读提示:本文中对榆树的叙写思路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致,对托物言志中物的描写,可资借鉴。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