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试卷分析怎么写英语翻译

我的试卷分析怎么写英语翻译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4-12-19 20:41:27

[总体分析]

材料出自两部兵书《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百战奇略》是北宋末期出现的一部全面论述古代作战谋略的兵书,为后代兵家所重视推崇。全书所选百条战例,涵盖了自春秋至五代散见于各种史籍的战争类型。该书著者不详,后人以明代刘基署名,以显示其重要性。《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之一,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军事问答的军事著作。该书作者世传为唐军事家李靖。李靖 (571~649),唐代军事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材料所选战例是两部兵书都有记载的东晋时期著名战争一一淝水之战,讲述了东晋谢玄等人以少胜多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总结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选文故事生动,分析视角独特,文字较为浅易,适合作为高中毕业生的考查材料。本文言文阅读包括5道小题,试卷随文设题,逐次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归纳提炼能力,注重考查考生对内容的层次和全面性的理解能力,既体现考教衔接的要求,又注重既有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 :“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试题10]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 A 所 B 陷 C 而欲胜 D 敌 E 不亦难乎 F 臣故曰无术焉 G 符坚之类 H 是也。

[参考答案]EFG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

[试题分析]

考生可通过文句大意、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等进行断句。文句大意是:被人所害而想取胜于敌人,不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的不懂用兵之术的人,苻坚就是这类。文句开始部分的“为……所”为古汉语常见句式,表被动,沈括《活板》(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句式与此相同,故A、B不可断;“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连贯,“夫为人所陷”语气上有小停顿,在限定断三处的前提下,C不可断;“胜敌”是战胜敌人的意思,“敌”如下属意思不通,故D不可断;句末“焉”为语气词,与“无术”相接,表示前文所称的是“不懂用兵之术”这类情形;“苻坚之类是也”表判断,故H不可断。“不……乎”是古汉语常见句式,表示反问,可译为:“不是.....吗?”,《<论语>十二章》(统编语文教材七级上册)中“不亦乐乎”即此句式,故文中“不亦难乎”前后均当断。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E、F、G。

[试题亮点]

本题的试题设计对传统文言文断句题进行了新的调整,目的在于更为准确客观地考查出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这道题以往的考试形式是将断句语段标注为四种断句结果,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一项。这种形式也可以考查出考生的相关能力,并且便于机器读卡评分;其缺点在于通过相关的训练,考生可以通过排除法缩小选择对象,而且有些选项错误过于明显,考生得分要么3分,要么0分,不能获得满意的区分度。新的试题设计有效降低了排除、猜测的可能性,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意,正确断句;得分会出现0~3分四个分数点,更能体现考生的层次水平差异。

[试题11]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

A项中的“平易”在古代可用于描述地貌,指地形平坦;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不再用于描述地形地貌。A项叙述的是古代的用法,故为正确项。

B项“闻金则止”的“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刁斗”则是指三足长柄的锅,是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高适《燕歌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即是指此,故B项是错误项。

C项中的“片善”与上句“小术”相对应,“片”是“微小”的意思,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则是“一副”的意思,“片甲”本指“一副铠甲”,代指“一兵一将”,两个“片”的意思不同,故C项为正确项。

D项中的“果”是“实现、成为事实”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未果,寻病终”的“果”与此意思相同,故D项正确。

[试题亮点]

本题对文言文词语的考查较为全面,四个选项,两项与教材勾连项考查古今语义的差异,一项考查与成语词义的差别,考查方式灵活,引导一线师生将功夫花在教材上,花在课堂上。

[试题12]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淝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体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香考生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试题分析]

A项概述了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时,苻坚与部下对展开战斗的不同思路,描述与材料一相吻合,故A项表述正确。

B项概述了苻坚部队在后撤中发生混乱,不能令行禁止,谢玄等人乘机率部渡河,并最终击溃前秦部队的情形,与材料一内容相符,故B项表述正确。

C项概述了苻坚溃败后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父亲乘机杀掉苻坚的情形,材料二对这一情节有具体描述,故C项表述正确。

D项概述了李靖与唐太宗对吴汉用兵的评价,在材料二中,唐太宗在比较了吴汉与苻坚用兵成败得失后进行总结,即认为吴汉的“得”与苻坚的“失”可作为万代借鉴。D项表述为“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与材料中的意思相左,故D项表述不正确。

[试题亮点]

本题四个选项均是材料中较为重要的情节和片段。试题科学设置考点,考查考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错误项的设置有一定隐蔽性,能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试题13]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 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参考答案]

(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2) 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既要求文句大意理解无误,又要求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第(1)题的关键词语有“却”“得”两处,“却”是“后退”的意思,“得”用在动词前表示“得以”“能够”。句中“周旋”“缓辔”也需要考生结合文章大意正确理解。“周旋”承上文“后退”的意思而来,意为让出空间后,将士们可以展开战斗。“缓辔”意为“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第(2)题的关键词语有“不意”“斯”两处,“不意”指意想不到,“意”为“意料”的意思。“斯”为指示代词“这”。句中“出奇”指出奇兵,用奇计。这些关键点都是古汉语中常见字词的常见含义,理解了字词,句意就自然明了了。

[试题亮点]

两句翻译句均考查了实词与虚词、虚实结合等知识点。翻译难点与语文教材课文关联紧密,传达出考教衔接的明确信息,切实服务“双减”。

如,第(1)题的关键词语“却”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却”都是“后退的意恩;第(1)题的关键词语“得”用在动词前表示“得以”“能够”与班固《苏武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中“乳乃得归”“终不得归汉”、李白《蜀道难》(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得”是同一意思;第 (2)题的关键词语“不意”指意想不到,“意”为“意料”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的“意”意思相同;第(2)题的关键词语“斯”为指示代词“这”,在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所及的人物、事件,并对它进行评述,这一用法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苏洵《六国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斯用兵之效也”的“斯”用法相同。

考生如对课文知识点熟练掌握,答题自能游刃有余。

[试题14]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①为慕容垂所害;

②用兵能合不能分。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二出发,归纳出在李靖看来淝水之战中苻坚失败的原因。材料二中,李靖针对淝水之战评价了两次,第一次点出苻坚失败缘于“不善”,并进一步指出他的“不善”之处在于为慕容垂所陷害而不自知;第二次指出苻坚失败的原因是用兵能合不能分。明白了李靖两次评价的重点,即可顺利答题。

[试题亮点]

淝水之战是考生所熟知的著名战争,常规视角评述这次战争往往聚焦在以少胜多上,本题让考生从李靖的视角来归纳总结苻坚失败的原因,是在考生既有知识上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思维能力,体现以考促学之旨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