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讲解(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物理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讲解(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首页物理更新时间:2024-09-07 08:01:43

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分)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的玻璃杯中,一杯盛有热水、另一杯盛有等质量的冰水。现在向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相同的墨滴,发现玻璃杯中热水比冰水会更快全部变成黑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子间有间距

B.墨滴中的碳粒比水分子重

C.温度越高水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墨滴中碳粒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剧烈

D.温度越高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

2.(4分)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向真空的自由膨胀是可逆的

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绝热膨胀时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空调机既能制热又能制冷,这不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D.只要技术不断进步,内燃机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3.(4分)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绿色平行光源经过双缝后在光屏中间位置附近形成间距相等、明暗相间的绿色亮条纹,下列操作能减小条纹间距的是(  )

A..减小双缝间距

B.换用红色光源

C..减小光照强度

D..减小光屏到双缝的距离

4.(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

B.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C.能量越小的实物粒子,其德布罗意波长越短

D.光的色散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5.(4分)2021年科学家们利用14C测年法估测出我国三星堆遗址三号坑的大概年份。其测量依据是:大气中的14N在宇宙射线的轰击下转换为14C,其核反应方程为N C X。14C通过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生物活着的时候其体内12C和14C的比例保持不变,当生物死后,14C发生衰变,其含量逐渐减少,14C的半衰期约为5700年,其衰变方程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光子

B.生物活着时体内14C不会发生衰变

C.14C发生的是β衰变

D.生物死后11400年,体内14C将完全衰变成14N

6.(4分)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基态能级E0=﹣13.6eV,其他能级的能量满足:En=E0(n=2.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

B.大量处于不同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可能为3.10eV

C.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可能辐射出能量为1.89eV的光子

D.只有能量值为13.6eV的光子才可以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发生电离

7.(4分)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a、b两质点与各自平衡位置的距离相等。虚线为t=0.1s时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可能以10m/s大小的速度沿x轴负向传播

B.从t=0至t=0.2s时间内,质点a运动的路程为6m

C.a、b两质点受到的回复力总是相同

D.a、b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2m

8.(4分)已知处于平衡状态时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若两个分子相距为r(r<r0),只在它们间的分子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  )

A.两分子远离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先表现为斥力,后表现为引力

B.两分子远离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两分子远离过程中,分子间同时存在的斥力减小、引力增大

D.当r=r0时,两分子动能最小

9.(4分)容器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状态B变化到状态C,其压强﹣体积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状态A到状态B,每个气体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B.A、C两个状态气体内能相等

C.整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2×105J

D.C、B两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不变

10.(4分)1931年中国留美学生叶企孙利用X射线测算出普朗克常量的值,这一结果随后在科学界延用16年之久。利用光电效应也可以测定普朗克常量,图甲为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获取若干对v、U数据,依数据作U﹣v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

B.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

C.阴极K的逸出功为eU2

D.阴极K的逸出功为

11.(4分)一振动片以频率f做简谐振动,固定在振动片上的两根相同的细杆同步触动水面上a,b两点,已知a、c、d间的间距均为l,b、e到a的距离均为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点一定是振动加强点

B.d点的振动频率为2f

C.在ae连线上,a、e两点间至少存在两个振动加强点

D.水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可能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6分

12.(6分)图甲为“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中改变细线的长度L并测得相应的周期T,根据实验数据绘得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在测量周期时,摆球到达    (填“最高点”或“最低点”)位置时,作为计时的开始时刻和停止时刻较好;

(2)若图乙中图象的斜率为k,纵轴截距为b,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可表示为    ,小球的半径可表示为    。

13.(10分)制作近视眼镜时需要控制镜片的厚度。某同学猜想:制作相同度数的眼镜,镜片的厚度与其材料的折射率相关。为探究该猜想,他找来度数相同、镜片厚度不同的两副眼镜(与厚镜片材质相同)和玻璃砖2(与薄镜片材质相同),设计了如下实验:

a.用刻度尺测出半圆形玻璃砖的直径D;

b.在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将玻璃砖水平放置在白纸上,用笔描出砖的边界,在纸上标出圆心O、直径AB、AB的垂线OC;

c.将玻璃砖1放在白纸上,使之与边界完全重合,用长直刻度尺MN紧靠A点并与AB垂直放置;

d.调节激光器,使光线沿PO射向圆心O,并使长直尺MN的左右两端均出现亮点1,右侧亮点到A点距离为x0;

e.移走玻璃砖1,将玻璃砖2置于玻璃砖1原来位置,使光线仍沿PO方向射向圆心O.并使长直尺MN的左右两端均出现亮点2。

(1)画出步骤d,e中对应的光路图;

(2)玻璃砖1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

(3)测得x1>x2,可知厚镜片材质的折射率比薄镜片材质的折射率    (填“大”或“小”)。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放大法”“理想实验法”“替代法”)

14.(9分)2021年4月,福清核电厂5号机组正式授牌,这标志着我国核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核反应方程n→Ba n是反应堆中发生的许多反应中的一种,mU、mB、mK、mn,分别表示U、Ba、,光速为c.

(1)求上述反应中一个U核裂变释放的核能;

(2)若核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50%,假设反应堆中裂变全是上述核反应,已知每次核反应中放出的核能E1=2.8×10﹣11J,U核的质量约为mU=3.9×10﹣25kg,估算目前我国核电站平均每天最多消耗的纯净铀的质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13分)如图所示,以折射率为的材料制作的三棱镜,底角A为120°,BC边长为l,一束宽度为的平行光垂直于BC面射向三棱镜

(1)通过计算说明光线在三棱镜内部传播过程中在BC面是否有光线射出?

(2)求光束从三棱镜出射时的方向及出射后光束的宽度。(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6.(18分)如图所示,顶端开口、内壁装有卡口、底部侧壁开有小孔的气缸竖直放置,小孔与装有水银的U形玻璃管相通。现将光滑的活塞从气缸顶端开口处密封住缸内气体,使活塞缓慢下移,直到活塞恰好与卡口接触但无压力0=5cm。已知气缸内底到气缸顶部开口处的距离为L=64cm,活塞横截面积为S=0.01m2,缸外大气气压强恒定为p0=75cmHg,水银的密度ρ=13.6×103kg/m3,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假设缸外大气温度保持在T0=320K不变,气缸导热良好,缸内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卡口厚度不计,U形管两侧直管足够长

(1)求添加沙子的总质量m以及卡口到气缸底部的距离;

(2)当活塞与卡口接触后,缸外大气温度从T0缓慢降低至T1=288K,求该过程中U形管右侧直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答案

1.解:玻璃杯中热水比冰水会更快全部变成黑色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运动的;扩散现象的快慢的主要原因不是水分子之间有间距;

B、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不是墨滴中的碳粒比水分子重;

C、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故C正确;

D、温度的高低与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无关。

故选:C。

2.解:A、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知气体向真空的自由膨胀是不可逆的;

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绝热膨胀时,气体对外做功,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的内能减小;

C、空调机既能制热又能制冷,仍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即使对内燃机不断改进,故D错误。

故选:B。

3.解:根据Δx=λ知,可采取减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或减小入射光的波长λ。

A、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d,故A错误;

B、绿光的波长小于红光的波长,波长λ增大,故B错误;

C、减小光的强度,不影响条纹;

D、减小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L,故D正确。

故选:D。

4.解:A、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

B、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C、根据E=,能量越小的实物粒子,故C错误;

D、光的色散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故选:A。

5.解:A、根据电荷数守恒,电荷数:z=7 0﹣2=1,故A错误;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无关14C仍然会发生衰变,故B错误;

C、根据电荷数守恒,电荷数:z=6﹣4=﹣1,14C发生的是β衰变,故C正确;

D、经过一个半衰期,经过11400年14C经过了两个半衰期,则剩余的质量:14C将剩余,故D错误。

故选:C。

6.解:A、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不连续的,故A错误;

B、大量处于不同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为10.2eV,故B错误;

C、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可能为:n=7→n=3→n=2→n=6,故C正确;

D、根据氢原子电离的条件可知,故D错误。

故选:C。

7.解:A、由图知该波的波长λ=4m。

若波沿x轴正向传播,则波速为v==,(n=0,7,2,3;

若波沿x轴负向传播,则波速为v==,(n=2,1,2,4

当n=0时,v=10m/s,故A正确;

B、因t=(n )T=8.1s,1,4,3,…),所以不能确定质点a在0.7s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CD、t=0时刻,a,则a,即2m,a,回复力总是等大反向;a,即不是7m,故CD错误。

故选:A。

8.解:A、两分子远离过程中0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斥力0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B、两分子远离过程中5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势能减小0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势能增大;

C、两分子远离过程中、引力也减小;

D、当r=r0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两分子动能最大。

故选:AB。

9.解:A、由图示图象可知,气体压强不变而体积增大,气体的温度升高,并不是每个分子动能都增大;

B、由图示图象可知:pA=2×105Pa,pC=4×105Pa,VA=1m8,VB=VC=2m3,

则pAVA=pCVC,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TA=TC,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由温度决定,A、C两状态的温度相等,故B正确;

C、A到B过程气体体积增大AB=﹣pAΔVAB=﹣7×105×(2﹣8)J=﹣2×105J

从B到C过程气体体积不变,外界对气体不做功,WBC=4,

整个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W=WAB WBC=﹣2×105J

由于A、C两状态温度相等,A,从A到C过程气体内能不变,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 Q可知:Q=ΔU﹣W=﹣W=﹣(﹣6×105J)=2×102J,即整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2×105J,故C正确;

D、由图示图象可知,B,两状态下气体分子数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个数)相等,则C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小于B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

故选:BC。

10.解:A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得

eU=Ekm=hγ﹣W0

逸出功:W0=hγ6

联立可得

U=

由图像可知

解得

h=

故A错误,B正确;

CD.阴极K的逸出功为

W=hγ0=

或者由于

则阴极K的逸出功为

W=hγ4=eU2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1.解:A.因e点到两振源的距离之差为零,则e点一定是振动加强点;

B.两振源的振动频率为f,则d点的振动频率为f;

D.因为

bd==

d点是振动加强点,则

1﹣==nλ

当n=1时,λ=

v==λf=

故D正确;

C.过e点做ab的垂直平分线,则该直线上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点的点到ab的距离之差为,是振动加强点的点到ab的距离之差为,也是振动加强点,即ae连线上,a,故C正确。

故选:ACD。

12.解:(1)由于摆球在最低点时速度最大,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2)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其中L为摆线的长2=,结合图象的斜率和纵截距有:k=,联立解得:g=。

故答案为:(1)最低点;(2)、

13.解:

(1)光路图如下图

(2)玻璃砖1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3)根据

n1=

可知因两次实验中x0相同,x1越大,折射率越小2>x2,可知厚镜片材质的折射率比薄镜片材质的折射率小,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替代法。

故答案为:(1)见解析(2)(3)小

14.解:(1)一个U核裂变的质量亏损m=mU﹣mB﹣mK﹣2mn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释放的核能E=mc2=(mU﹣mB﹣mK﹣7mn)c2

(2)目前每天的核电能量为E0=Pt=2.32×1015J

则每天消耗的核能为E总==8.64×1015J

则每天发生核反应的U核个数N=

每天消耗的纯净铀质量为M=NmU

代入数据解得:M=1.2×103kg

答:(1)一个U核裂变释放的核能(mU﹣mB﹣mK﹣2mn)c2;

(2)目前我国核电站平均每天最多消耗的纯净铀的质量是5.2×102kg。

15.解:(1)其中一条光线传播情况如图所示:

在AB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相等,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B===30°

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均为30°

光线射到BC面上时入射角与反射角大小相等,由几何关系可得:

∠O4O2H2=∠O8O2H2=90°﹣∠B=90°﹣30°=60°

在BC面光线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C,则有:sinC==

则光线在BC面发生全反射,不能从BC面射出玻璃砖;

(2)由几何关系可得光线在AC面入射角为:∠O2O4H3=∠ACB=30°

由折射定律可得:n=

解得:∠NO3H4=60°

所以从AC面出射光线与BC面平行,则出射光线的宽度为:

d=tan30°==l。

答:(1)光线在三棱镜内部传播过程中在BC面没有有光线射出;

(2)光束从三棱镜出射时的方向与BC面平行,出射光线的宽度为l。

16.解:(1)设U形管两侧水银面高度差h0=5cm=5.05m时气缸内被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1,则p1=p5 ρgh0

设沙子的总质量为m,活塞恰好无压力停在卡口处时,

由平衡条件得:mg p0S=p7S

代入数据解得:m=6.8kg

设卡口到气缸底部的距离是L4,往活塞上加沙子过程,气缸内被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

由玻意耳定律得:p0SL=p1SL3

代入数值解得:L1=60cm

(2)缸外大气从T0缓慢降到T5过程,气缸内被封闭气体的压强不变,

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p2=72cmHg

设温度为T8=288K时U形管两侧液面差为h1,则p2=p6﹣ρgh1

代入数据计算:h1=4cm

U形管右侧直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量Δh=cm=4cm

答:(1)添加沙子的总质量m是6.4kg,卡口到气缸底部的距离是60cm;

(2)该过程中U形管右侧直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量Δh是4cm。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