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现代诗人臧克家赞美鲁迅精神的诗句,这位伟大的诗人,曾获知名文人闻一多、茅盾等人好评的作家,曾经却有数学考试交白卷、作文却只写了28字的经历,而正也是这28字,让大学的校长破格录取了他。
没落的书香世家1905年10月8日,臧克家出生了,虽然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但他的出生,对于希望延续这条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科举做官之路的臧家却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随着清朝内部的改革越来越深入,最终到了教育制度、科举制的这一步。
臧克家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考取过功名,臧克家的父亲也是毕业于法政学堂,准备读书考官的,不过父亲英年早逝,年仅34岁时就去世了。
就在臧克家出生前的一个月,1905年9月2日,维新派大臣袁世凯、张之洞向皇帝奏请要停科举,以便推广新式学堂。
在1906年,臧克家祖父在“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自己的儿子不久后,他一心所愿孙子成龙,考取状元、以光耀门楣的愿望也正式宣告失败。
因为在这一年,清政府宣布了废科考,停止了乡试,各省的省考也都取消了。
在臧克家年仅一岁的时候,在我国足足延续了1300多年、多少文人们曾为之奋斗一生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不过,臧克家本人却很争气,也算给了丧子的祖父一些安慰。
臧克家的祖父格外疼惜他这位小孙,高兴时,总喜欢将臧克家抱在怀里教授年幼的他一些古诗文。
如今臧克家回忆起来,还能想起祖父苍老的声音。
祖父最喜欢给他念的就是《长恨歌》,那种带着感情的吟诵,让臧克家从小就对古诗文有了兴趣。
这种兴趣不仅延续到了臧克家独立创作的以后,还让臧克家在幼时就在祖父的带领下熟背下了许多古诗词:如《滕王阁序》、《读孟尝君传》等。
在学堂里,臧克家是同龄人中背诵诗词最多的学童,小小年纪便能熟练的背出60多篇长度不等的古诗文。
偏科的天才在祖父的熏陶培养下,臧克家不仅熟读古诗,在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中,文人爱国的情怀也深深影响了臧克家。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不再是官僚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工人和先进学生的呼应、运动。
那时,臧克家还只有14岁,他在山东县城的第一高等学校学习。
同龄的同学们感染到了他,臧克家从小就背诵的那些爱国诗词,这些诗句也让此时的他更能明白什么是爱国精神。
于是年少的臧克家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但是他和同学们一起举着小旗,在大街小巷呼喊、宣传进步口号,为革命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就读高中以后,臧克家开始写稿投递,通过把写好的稿件寄给报社的方式,赚取稿费;
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早逝,臧家已经落没,资产并不算丰厚,臧克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赚取一部分零用,另一方面这也正是臧克家能力的展现,在高中生时他的作品就能登报,这是臧克家文字功力的初露锋芒。
正就是这一位写字就可以赚钱的人,许多同学却劝说当时的臧克家不要参加高考。
因为臧克家的理科实在是太差了,书香门第的他也是在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接触的理科,当时许多的大学都已经设有数学为必考的考试科目,臧克家数学这么差参加了高考又怎么可能考中呢?
受祖父的影响,再加上臧克家不愿就此轻易放弃的性格,他认为就算没考上,自己只要参加了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所以臧克家还是选择了参考。
当时臧克家自己也觉得同学们说得对,数学成绩如此差劲,自己大概率是考不上,于是臧克家便选择性的报考了山东当地的“青岛国立大学”,这所大学正是后来青岛大学的前身。
1930年,臧克家参加了青岛国立大学的招生考试,也正是他坚持考试的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被闻一多赏识的“白卷考生”至今臧克家的名字后还常常带着“白卷考生”的名号。
从古至今,偏科但依然成功的名人有很多,在百家争鸣的民国时期,更是有很多这样的“奇葩”人才出现,如当年数学零分、作文满分考进了北大的罗家伦拍板录取了语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只有15分的钱钟书进清华。
而清华校长罗家伦是数学零分,写出《围城》的知名作家钱钟书是数学15分,臧克家在这群偏科怪才里还能“偏”到更为极致,“青岛国立大学”的数学考卷他是干脆一字不会写,白卷交了上去,语文的作文卷他更是只写了28字。
于是后来无人不知,大诗人、大作家臧克家是名“白卷考生”,但他的这短短28字却能被闻一多拍板录取。
也幸好是那个名人辈出、接受偏科人才的年代,当时臧克家的审卷老师是闻一多,臧克家才得以进入青岛国立大学就读,也就没能如他当初所计划的——考不上就继续写稿投报,做一名自由的作家。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人、学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推出了许多红色主旋律的影视剧,也让很多人能通过荧幕了解到闻一多,了解到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爱国主义者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一生热心于爱国事业,曾参加五四运动,在李国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不顾危险公开痛斥特务。
这样一心为国的闻一多看到了臧克家在考卷上即兴写下的28字,大意为: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这短短28字,透露了这名年仅25岁的年轻人已经能看透人生的洒脱。
在当时国家动荡、许多人追求名利不惜叛国的时期,臧克家能放下名利,看到对人生更为重要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思想境界,是多么优秀。
于是闻一多给了臧克家的语文考卷98的高分,即使是这样接近满分的优秀成绩,臧克家的数学白卷也无法让他顺利达到录取线,在打听到臧克家未达到录取要求后,闻一多特地带着臧克家的28字作文找到了青岛国立大学的校长。
校长看完后,同样激动的表示:“这个学生必须破格录取。”
报之以木桃,投之以琼瑶闻一多的高分和他找到校长破格录取的行为改变了臧克家的一生,同样,臧克家也是一个懂得感激的学生。
1946年7月15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在解放战争时期,年仅47岁的闻一多明知国民党特务四处潜伏,此时发声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但好友李公朴被暗杀让他不顾自身的安危 ,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激昂地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也许当时台下就有特务听到了这番言论,当天下午,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暗杀身亡。
伟大的民主革命斗士闻一多先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再加上当年他对自己的提携之恩,1980年,距离闻一多先生被害已经有了三十余年,七十五岁臧克家提笔写下了一篇散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此来纪念、赞扬闻一多。
“他说了”、“他做了。”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是臧克家一生的前辈,当年闻一多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时,臧克家还在老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他和同学上街游行、奋力呼喊,响应了闻一多等人;
闻一多还是臧克家永远的老师,在臧克家的散文里,自己尊敬的闻一多老师就像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一样,为了拯救民族于危难,不顾自身的起居,舍弃了甚至梳头整理的时间。
所以在年过七十时,臧克家也在散文中呼吁后人也要铭记闻一多,学习闻一多一样“说了”也“做了”的行为。
农民诗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虽然出身书香世家,年过七十依然能熟背当年祖父教导自己的古诗文,但臧克家还有一个外号,和刻板印象里文人“文绉绉”的用典造句大不相同,臧克家是名“农民诗人”。
虽然出身旧地主阶级,但臧克家学生时期便受先进思潮的影响,成年后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多底层民众。
在臧克家的笔下,没有达官贵人,也没有男女情缘,更多的是关注于民间的民众和大地——中国农民最依赖的东西。
臧克家不仅关注于土地,还借写土地表达出对农村农民贫苦生活的怜悯,在他笔下乡村是美丽的,但农民的生活却是愁苦的、悲愤的。
臧克家曾经写老师闻一多像杜甫,忧国忧民,而臧克家的文风也酷似千百年前的唐朝知名诗人杜甫、白居易——聚焦于劳苦百姓。
臧克家不仅少写男女情爱、红花绿柳,这位农民诗人的笔下他选择写饥荒、农民逃难,臧克家写下农民被迫逃离家园、逃荒中还要面对死亡和妻离子散的悲惨结局背后,正是出于他对社会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在这了解背后臧克家对底层人民深深的怜悯和关切。
在臧克家的笔下有花匠,有掏炭的工人,有靠海吃饭的渔民,也有辛苦的车夫,甚至还有为奴为婢的女奴与妓女、军人,臧克家不写风花雪月,在苦难的社会里,他选择将笔交给更多需要他的平民。
好友朱自清曾评价他,在臧克家以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臧克家背诵过的这些古诗文,千百年后也在这位现代主义的诗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存有朋友字最多的人2004年2月5日,99岁的臧克家因病逝世,在2013年,他的子女将他收藏一生的部分遗物赠予了山东大学。
2013年,正是山东大学的112周年校庆,臧克家的子女将父亲臧克家收藏的大师字画赠予了山东大学永久保存。
山东大学也宣布将以后每年的10月8日、臧克家诞辰日定为“山东大学臧克家日”,并在本校的博物馆设立“臧克家纪念馆”,用于纪念学校的优秀校友、伟大的诗人臧克家。
自20世纪40年代,臧克家开始有意收藏这些朋友送给他的书法、字画。
这些这是朋友间友谊的赠送,也是文人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据女儿臧小平回忆,父亲臧克家曾骄傲的对家人、朋友们说:“我是存有朋友字最多的人。”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和珍藏这些作品,即是表达对朋友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因为在他眼里这些东西是书法、是感情,还是中国的半部文学现代史;自己保存好这些也是保存好中国的现代文学。
也是在臧克家辞世以后,他的子女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父亲的话是言“符”其实,臧克家收藏的作品有:郭沫若、叶圣陶、茅盾、田汉、老舍、闻一多等人作品,这不就是“中国的半部现代文学”吗?
臧克家终身热爱文学,他也喜欢通过写诗和朋友们交流、表达情感,据茅盾生前的作品集统计,臧克家是收到茅盾来信最多的人。
臧小平说,父亲臧克家收藏的每一幅字、每一张画,都是一段时间和记忆的见证。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体现,同时也是数十年间真挚情感的流露。
好友季羡林曾评价臧克家是“表里如一”、“内外通明”。
他回忆道只要有好友登门,臧克家便会手足舞蹈的前来迎接,自己也会被臧克家的情感所感染,臧克家是他眼里最重友情的人。
臧克家一生以诚待人,也被友人们所关怀。
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时,亦师亦友的闻一多不仅出资赞助,还为学生的第一部诗集亲自作序推荐,同时臧克家的好友茅盾、老舍、王统照、朱自清等也纷纷为《烙印》著文评价。
最后《烙印》得以顺利出版,臧克家也借此在诗坛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正是如此,这些作品价值万千,不仅是从文学意义上值得珍藏,在商业意义上也是有市无价。
但从建国前直至臧克家因病逝世,臧克家都一直坚持收藏好这些作品,在生前耗尽心力的收藏好这些朋友之间的惠存,在臧克家逝世后母校的周年庆上,臧克家的子女无私的将这些父亲的遗物赠送,这也是遵循了父亲的遗愿。
如今在臧家的墙上,依然挂满了这些好友们赠送给父亲臧克家的书画名作,但这些都只是复制品。
“原来的作品大部分都已经捐赠了出去。”
女儿表示尽管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父亲为人处世的作风、父亲对后代的要求都一直影响着他们,赠予原作和对复制品的保存都是对父亲精神的继承。
文献:中国新闻网 《中国诗魂”臧克家之女郑苏伊:父亲待人如火 意志如钢》 方伟彬
学习时报《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黄钰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