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中考结束了,家长在网上一片吐槽。比如河南中考数学题,实际上今年的题目是非常简单的,但依然不少家长抱怨。
众所周知,河南中考数学一共是23道题,结果有学生在做第21大题时就懵逼了,想了半天竟然不知如何下手!已至于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最后两题也没有顺利完成。
实际上今年河南中考第21大题几乎和九上课本36页例4例题一样,只不过是略微改变一下罢了。
这么容易的题目,甚至是课本上的例题不会,说明什么问题?你还抱怨什么?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学生学习回归课本知识点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之前,不少学生对课本重视力度不够,往往认为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不值得一做,都是小问题.实际上,在中考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来自于这些自于课本中的小问题,但是有些学生却不能正确处理,以至于在中考中出现大问题.另外,中考试题中来源于课本例题与习题变形的大问题,也不少见.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经过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蕴涵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国家之所以“双减”,很大程度上因为过去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中,脱离课本,单纯地为了讲题而讲题,把学习变得功利性十足,往往刻意地追求“速成化”以及“以考代教化”。
具体说来,就是“只看重相关知识的结果,轻视课本上知识的生成过程”,“大量刷题,盲目地搞题海战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书包”,一个劲儿让学生做模拟真题(如45套卷之类),这样的结果就常常就会出现因乱用复习资料而造成学生重复劳动,以至于耽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实际上,单单靠所谓的课外学习,很容易使学生学习方向有所偏差;脱离了课本这个知识来源的“母体”,就会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建构变成了空中楼阁,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针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想要提高成绩其实不需要上补习班或者请“一对一”教学。只要对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好课本上的典型例题,提高学习效率即可.
总体来看,近年的河南中考数学试题,往往整套试题中约有七成左右的试题原型来自于课本例题或课后习题,只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的稍加改造,有的稍作提高,有的巧妙改编,有的多题整合,有的改换提问方式,有的甚至只是数字和符号不同而已。
假如说,你把这70%的知识点都掌握殆尽,在河南参加中考数学80多分是一点问题没有的。所以那些长年不及格的孩子,尤其应该回归课本!
在河南,年年高考结束,就有不少家长抱怨教育不公平。实际上教育部一直很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以高考为例,这个公平在高考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方面以教科书例、习题作为高考数学试题不断创新的源泉进行适当变式成为高考数学试题,它的背景是公平公正的,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相关背景知识而导致高考试题不会做的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考查的都是现行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用方法也往往是普遍性、一般性方法,所有这些不但能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进行有效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最能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应该回归课本、紧扣课本、吃透课本是应付中考和高考的重要手段。坚持回归课本,以课本为本,吃透教材,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脱离题海,并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