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以期望的学习成果作为目标而开始,并始终以此作为基础框架结构来研究, 从而设计出详细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所以确定可操作,可测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集合》,谈一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份教案的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目标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把学习目标这一概念界定为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它描述的是学生学习结束之后能做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传统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就不属于目标的范畴,学习目标是学生要到达的终点,过程的显然不是终点,方法顶多是为了到达终点的手段,都不属于目标的范畴。过程与方法常常以学习目标中的条件面目出现。
第二,“了解集合的知识”。了解这是课标的用语,不适用于课时的目标。“了解、掌握、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课时目标不具备可操作、可测评的指标。
第三,“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相互联系”。这不是课堂目标。
第二份教案的学习目标:
1.渗透集合思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集合的思想。
2.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目标存在的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以教师为主体。
第二,渗透集合思想,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
修订后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情景中,认识统计中的重复现象。
2.能用集合图表示重复现象。
3.能解决有关于集合的实际问题。
目标达成评估设计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准确分清问题情景中重复的记录和不重复的记录。(只得语文星,只得数学星,既得语文星又得数学星的同学)
2.能用集合图表示问题情境中重复的记录和不重复的记录,能准确说出集合图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
3.能正确解决有重复现象的问题。
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注重目标的可操作、可测评,强调学生产出思维成果。学习目标要实现导学、导教、导评功能,引领学习深度发生。
基于学习目标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特点
1.问题解决
本节课围绕着“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表格、列举、集合图等方式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这一问题。在这个大问题的背景下,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助解决大问题。
2.知识生成
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探讨。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学习,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课堂的生成。
3.探究学习
知识是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思维进阶
对于记录的整理,先通过表格展示,再梳理在黑板上,用集合图梳理,然后列式解决。以上各环节体现了学生认知的进阶,思维的进阶。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的分析与创造,锻炼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