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分析(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

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分析(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23:33:14

2022~2023学年深圳福田百花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基础知识

1. 读下面语段,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1)许多huó pō jī ling的小mì fēng都jù lǒng在这一朵yàn lì的hé huā上。

(2)柳姑娘那xiān xì mí rén的身姿dào yìng在hú miàn上。

【答案】(1)活泼机灵 蜜蜂 聚拢 艳丽 荷花

(2)纤细迷人 倒映 湖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本题书写时要注意“蜜蜂、聚、艳”容易写错。

(2)本题书写时要注意“倒映、湖面”容易写错。

2.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楼下新开了一家便(pián)利店,卖的东西价格很便(biàn)宜。

B. 每天傍晚,总会有一些闲散(sǎn)的人来到这里散(sàn)步。

C. 这些新鲜(xiǎn)的水果是刚从朝鲜(xiān)进口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区分。

A选项中的“便”表示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的意思时,读作biàn,便(biàn)利店;表示价钱低的意思时,读作pián,便(pián)宜。

B项,正确。

C选项中的“鲜”表示新鲜的意思时,读作xiān;用于“朝鲜”时,读作xiǎn。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气 花辩 原料 欧州 B. 吹拂 仿佛 满足 将近

C. 苏醒 酒落 大约 修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项,花辩——花瓣;欧州——欧洲。

C项,酒落——洒落;修健——修建。

4. 下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华没精打采地走入考场,准备大显身手,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B. 只有博览群书,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才不会被人讥笑为井底之蛙。

C. 花园里百花争奇斗艳,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的搭配能力,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的搭配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的意思看看是否合理搭配,再联系句子读读是否合适。

A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词语运用不符合“小明走入考场,准备大显身手,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语境。

B 井底之蛙: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词语运用符合语境。

C 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词语运用符合语境。

综上,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5. 如果要为下边这幅图配上古诗,你认为下面最合适的是( )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两三声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看图猜古诗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根据图片中的提示猜出属于哪首古诗即可。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里有两只鸭子在江面上游,还有桃花。据此看下哪个选项与之意境对应即可。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二首》,意为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B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两三声”出自宋代的《三衢道中》,意为回来时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萌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意为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综上,C项更符合题干画面。

6.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深圳的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B. 下课了,校园里顿时一下子沸腾了。

C.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

A 搭配不当。本句主语是“春天”,宾语是“地方”,搭配不当,将“深圳”和“春天”调换位置“春天的深圳”,使主语变成“深圳”即可。

B 语义重复。“顿时”“一下子”都是瞬间意思,重复使用导致句意重复累赘,去掉任意一个即可。

C 没有语病。

7. 照样子,写词语。

1. 源源不断(AABC式)____、___    

2. 无忧无虑(ABAC式)____、____

【答案】 ①. 依依不舍 ②. 头头是道 ③. 无边无际 ④. 无时无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仿写,首先判断题目要求,明确要仿写的词语类型,接着写出词语即可,书写时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答案不唯一。

1.AABC式词语:头头是道、念念不忘、斤斤计较、代代相传、欣欣向荣、步步登高、遥遥相对、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亭亭玉立、济济一堂、多多益善、空空如也、碌碌无为、历历在目、跃跃欲试、滔滔不绝、惴惴不安、息息相关、愤愤不平、默默无闻、喋喋不休、依依不舍、彬彬有礼、源源不断、栩栩如生、津津乐道、牙牙学语、翩翩起舞、熊熊大火

2.ABAC式词语:多种多样、非亲非故、百发百中、十全十美、毛手毛脚、自由自在、再三再四、人来人往、一五一十、一心一意、冷言冷语、探头探脑、实话实说、无边无际、一年一度、半推半就、半信半疑、自说自话、若隐若现、自作自受、绘声绘色、徒子徒孙、多姿多彩、有说有笑、彻头彻尾、稳扎稳打、一点一滴、大模大样、知己知彼、不慌不忙

8. 在下列句子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打上“√”。

1.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 飘荡)开去。

2.赵州桥不但(坚强 坚固),而且美观。

3.造纸术的(发现 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

【答案】1.荡漾

2.坚固

3.发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1.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本题指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起伏,应选择“荡漾”。

2.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本题形容赵州桥非常牢固,应选择“坚固”。

3.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

本题指造纸术的出现,应选择“发明”。

9. 照样子写一写。

例:“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1)“这一次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哥哥____________。

(2)“我们又错过了机会。”我们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高兴地手舞足蹈 ②. 失望地叹息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根据例句“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句式可知,本题中填写部分的结构应为“状语 动词”。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如题(1)“哥哥高兴得跳了起来”。题(2)“我们无奈地叹息道”。

10. 填空。

1.雅人四好:_____________。花中君子:_____________。

2.迟日江山丽,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小溪泛尽却山行。

4.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6. _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

7.诗人王维一个人漂泊他乡,每到重阳节就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想到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也就是自己),不禁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

【答案】 ①. 琴棋书画 ②. 梅兰竹菊 ③. 春风花草香 ④. 梅子黄时日日晴 ⑤.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⑥. 春潮带雨晚来急 ⑦. 清明时节雨纷纷 ⑧. 独在异乡为异客 ⑨.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⑩. 遥知兄弟登高处 ⑪.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国学常识。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这四项技艺掌握得如何,在古代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的标准。

花中君子是梅、兰、竹、菊中的兰花,代表兰花有着君子一样的风姿与品格。

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赵州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大桥洞,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造 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___11___毁坏)。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1. 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2. 这段话主要围绕哪一句话来写?请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13. “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这样设计好在哪里?

“这种设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这样设计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照样子用加点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创造 毁坏

12. 赵州桥非常雄伟。

13. ①.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4. 树木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制造出新鲜的空气。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能力,注意结合对词义的理解进行选择。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重要行动或做法。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结合语境“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可知选“创举”。

冲垮:指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冲击后,自身受到损坏。

冲毁:被水冲击损毁。

结合语境“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可知选“冲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寻找中心句能力。中心句一般能体现语段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

通过阅读选文可知,本语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总写“赵州桥非常雄伟。”为中心句,后面具体通过描写其长、宽、设计描写了其雄伟及坚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结合文中内容可知“这种设计”指的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结合文中内容可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造句及对关联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时要先理解关联词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关联词的关系造一个句子即可。

关联词“既……又……”表示并列关系,理解好关联词后再造一个语句通顺的句子即可。示例: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翠鸟搬家

①翠鸟妈妈把家筑在高高的树梢上,把卵生在家中的小巢里。

②小翠鸟孵(fū)化出来了,它把头探出小巢,惊慌地喊:“妈妈,树枝晃动,我害怕!”

③翠鸟妈妈非常爱小翠鸟,看到他害怕,十分心疼,急忙把巢移到树杈(chà)上。

④过了几天,小翠鸟又喊:“妈妈,把家挪得再低一点吧,我怕高!”翠鸟妈妈爱怜地说:“小宝贝,妈妈怕把家放低了会有危险。”“鸣鸣,不嘛,我要住得再低一点!”小翠鸟哭喊着。翠鸟妈妈急忙安慰它:“小宝贝,别哭,妈妈这就搬家。”

⑤翠鸟妈妈把巢移到树干上,邻居啄木鸟看见了,着急地对它说:“你为什么要把巢移到这么低的地方?多危险啊!”翠鸟妈妈说:“小翠鸟怕高,我这个做妈妈的,决不能让孩子受到一点惊吓和委屈。”

⑥可是,没过几天,小翠鸟又在果里哭闹起来:“妈妈,我还要你把家移得低一点,要不,我就不学习飞翔了!”

⑦翠鸟妈妈为难地说:“宝贝,咱们的家要是再低,就真的会有危险了!”

⑧“啊!……啊!……我不,我就是要你搬家!你把家安得这么高,是想要我受伤吗?”小翠鸟在巢里撒泼打滚。

翠鸟妈妈妥协了,赶紧安慰小翠鸟:“宝贝,我怎么舍得让你受伤?好了,我马上搬家!”翠鸟妈妈这回把巢移到草丛中。

⑩啄木鸟目睹了这一切,叹息道:“任性的孩子,糊涂的妈妈!”它担忧又无奈地飞走了。

⑪……

15. 翠鸟妈妈依次搬了几次家?请根据短文内容按顺序填空。

(树梢)→( )→( )→( )

16. 你觉得翠鸟妈妈对小翠鸟的爱是( )

A. 关爱 B. 疼爱 C. 溺爱

17. 读文中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18. 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翠鸟妈妈妥协了”一句中“妥协”的意思是( )

A. 翠鸟妈妈爱小翠鸟。

B. 为了不让小翠鸟伤心,翠鸟妈妈同意搬家。

C. 为了搬家,小翠鸟不停地和妈妈撒泼。

19. 第⑪自然段是一个省略号,你觉得小翠鸟最后的结果怎样?并说说你预测的理由。

______________

【答案】15. ①. 树杈 ②. 树干 ③. 草丛 16. C

17. 翠鸟妈妈已经意识到危险,但它一直纵容着小翠鸟。 18. B

19. 结果:小翠鸟遇到了危险;预测理由:因为文中翠鸟妈妈说把家放低了会有危险,要是再低就真的会有危险。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

根据文中内容“翠鸟妈妈非常爱小翠鸟,看到他害怕,十分心疼,急忙把巢移到树权上”、“翠鸟妈妈把巢移到树干上”、“翠鸟妈妈这回把巢移到草从中”中可知,翠鸟妈妈开始从树梢上搬家到树杈、再到树干上、最后到草丛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在读懂文章主题上作答。

通过阅读这篇短文可知,翠鸟妈妈的一次次妥协,为小翠鸟一次次搬家,最终小翠鸟连最基本的生存本领都不愿意学习了,这就是一种溺爱。故本题选:C。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学生作答时要多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关键点。

根据“会有危险”“多危险啊”“真的会有危险了”可知,在小翠鸟一次次提出要把家安得低一点时,妈妈每次的回答中是能预料到危险的,但翠鸟妈妈一直纵容着小翠鸟,不去改变小翠鸟的思想行为。据此作答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等。

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翠鸟妈妈妥协了”,句中“妥协”的意思从文章内容来看,是翠鸟妈妈几次搬家,把窝移得越来越低,从中可以看出翠鸟妈妈是为了不让小翠鸟伤心,翠鸟妈妈才同意搬家的。故本题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预测文章结尾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童话故事情节,以及童话故事教给我们道理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说明为什么这么预测即可。

通过阅读本文可知,文中的翠鸟妈妈为了不让小翠鸟伤心,不顾危险一次次妥协把家往低处搬,以至于最后搬到了草丛中,从中不难猜出小翠鸟最后的结果是遇到了危险了,被猫叼走了或者被蛇吃了等等结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不固定,只要符合文章结局走向。

写作

20. 习作。

按要求写作。

请写一种你熟悉而又喜爱的植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同时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书面干净、整洁,争取不写错别字。

【答案】范文:

我喜爱的植物——仙人掌

我家阳台种了几盆花:仪态端庄的红掌,洁白无瑕的百合花,含笑而绽的菊花。她们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自然得到了不错的待遇,唯独那棵小小的仙人掌。

那棵仙人掌,它没有百合芳香,没有红掌的艳丽,毫无新奇之处,因此,它总会被挤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渐渐的,我们来浇水时,也会一次又一次地遗忘它,偶尔心情好时才会浇一两次。在下雨天时,我们会心疼地把其它花搬回室内,却总忽略了它。它就这样饱受阳光的欺凌,被冷风吹打,接受着与其它花不同的待遇。

这次暑假,我们外出旅游,大约二十天后回家,花儿们都变了个样:菊花枝叶枯黄,全然没了往日的精神;百合花耷拉下头,仿佛一个面黄肌瘦的病人;橘子树除了几个小橘子微微泛青之外,都是千篇一律的黄……我抽了抽鼻子,感到一无所有,无意中瞄到了仙人掌:它依然是那么翠绿,绿得惹人喜爱,至少一个月没给它浇水了,它却毫无枯黄之相,样子像与一个月前几乎一模一样。走近一看,才发现顶端冒出了一点新绿,我震惊了。小小的一棵仙人掌竟有如此大的毅力,它在困难中忍受干渴,顽强生长。它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比那些盲目追求外表的花儿更可贵。

轻轻地捧起这棵仙人牚,放到窗台最醒目的地方,让我每天去观赏它。因为,我知道,它的顽强品质值得让我去学习、发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次考查了习作,即话题作文。首先要给文章拟定一个标题再进行写作。认真审题可知,本次文章为状物类文章,这类文章写作时应注意:

一、审清题意:

审题,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种你熟悉而又喜爱的植物。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书面干净、整洁,争取不写错别字。

二、选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写出你最熟悉与最喜爱的一种植物。想想你曾经接触过哪些植物,最喜欢或给你深刻印象的是哪种,以此来确定好习作内容。介绍时可先点明所要介绍的植物名是什么,然后重点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例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介绍植物的主要形状或存在的精神品质,中间重点结合自己的在植物身上学到的向大家说明理由。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

三、构思指导:

①开头:开篇点题,点出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②过程:详细写一写你所喜爱的植物,和它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③结尾:最后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抒发感情。④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21. 习作。

按要求写作。

仔细看下图,图上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图中的故事。

要求:自拟题目。注意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书面干净、整洁,争取不写错别字。

【答案】范文:

父子与猎犬

有一天,王爸爸与儿子想去打猎,于是他们就到猎人家租猎枪和猎犬,一起到郊外打猎。

他们打了一天猎,把得到的猎物带到街上卖掉了。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不料猎犬竟然将行人咬伤了,他们只好将卖猎物的钱赔给行人当补偿,他们觉得这次出去打猎白费啥也没得到,白费力气了。

回到家中时,借来的这只猎犬不仅咬人,还到处搞破坏比如跳上桌上吃东西,王爸爸气得只跳脚。这对父子本想再带着装备继续打猎,可是猎人这时候却要将他的猎枪和猎犬收回去,于是父子两不得不归还了猎枪与猎狗。

父子俩唉声叹气了一天,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父亲还对儿子说:“真舍不得那条淘气的小狗。”他们灰溜溜地坐在沙发上,又在为下一次的打猎计划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看图写作。完成此类看图写作文时要注意:

一、审清图意:

这类看图写作文要像写其他文章审清题意一样要审清图意。要仔细观察,找出细节进行描写。要纵览全图抓重点,突出中心。要学会观察图上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题目自拟,符合题意即可。

二、选材分析:

看图作文,就是按照图画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把它具体描绘出来,因为图画反映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它具有鲜明、形象、直观的特点。我们就可以观其形,悟其神,激发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看图作文一般分两步进行。即先看图,后作文。看图时要认清图片内容,边看边想,明确图画所表现的中心;写作文时,要围绕图意和中心来写。如本次习作图中有一个路人,一对父子,一条狗,一把猎枪和一个猎人。父亲因为狗咬人将钱给了路人作为补偿,图二中狗跳上了桌子在碗里喝水,图三中父子将猎枪和猎犬还给了猎人,图四中父子表示舍不得那条狗。由图可见,父子去打猎,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甚至猎犬将路人咬伤了,父子还没有反省的意识。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图中的故事。文意要符合图中所表达的内容。

三、写作指导:

①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引出下文)。②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③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