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由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通过科学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素养命题设计课堂作业设计”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养命题设计;课堂作业设计;问题解决能力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数学素养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命题设计过于单一、课堂作业缺乏针对性等,导致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不明显。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学数学素养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表明,科学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学、评一体化也被认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特别是如何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构建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教育评价理论
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客观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素养命题设计
(一)命题设计原则
1.情境性: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欲望。
2.开放性:命题应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层次性:命题应具有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综合性:命题应具有综合性,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命题设计实例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设计以下命题:
1.情境性问题: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要把它切成8等份给全家人吃。小明吃了其中的2份,他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8平方米,如果将其中的一半种上玫瑰,剩下的部分种上菊花,那么种菊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花坛面积的几分之几?你还有其他种法吗?
3.层次性问题:
•基础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把它分成相等的4份,每份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4.综合性问题:小明家有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是10米,宽是6米。他计划在菜地的四周围上一圈篱笆,并在其中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区域里种上西红柿。请问,他需要多少米的篱笆?种西红柿的区域占整个菜地的几分之几?
四、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
(一)课堂作业设计原则
1.针对性:课堂作业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层次性:课堂作业应具有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实践性:课堂作业应注重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合作性:课堂作业应具有合作性,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堂作业设计实例
以“分数的加减法”为例,设计以下课堂作业:
1.针对性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1/2 1/3=? 3/4-1/2=?
•填空:5/6-()=1/3 2/5 ()=3/4
2.层次性练习:
•基础题:计算下列各题:3/8 5/8=?7/9-2/9=?
•提高题: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你的计算过程:5/12 7/18=?3/4-1/6=?
3.实践性作业:
•动手操作:用纸片剪出两个分数(如1/4和3/4),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观察并计算它们的和或差。
•实践探究:用分数表示你家里某个物品(如一个苹果、一块蛋糕等)的一部分,并与家人分享你的表示方法。
4.合作性作业:
•小组合作:与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个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分配一块蛋糕给几个同学)。
•交流讨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在教学前,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互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欲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通过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客观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案例分析
以某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级为例,该班级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设计开放性和层次性的命题,以及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堂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欲望。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班级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七、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素养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研究表明,科学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欲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命题设计和课堂作业设计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2】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源自作者朱岩竹的论文(个别文字、标点符号、专业语言等略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及时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