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两周年了。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深情寄语中学生。关于梦想,关于科研,关于“成功”的秘诀以及工作和生活,他的这些话值得我们铭记。
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
——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
寂寂无闻时就敢于挑战世界权威,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绿野田园,这一切只因为心中有毕生追求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什么是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答:杂交水稻就是通过将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优良性状互补的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与常规栽培稻相比,杂交水稻的产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这些年来,因为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不断创新,也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
问:您为什么选择杂交水稻作为研究方向?
答: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中,只有水稻育种停滞不前,成为世界性难题,而水稻又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我开始研究水稻育种,立志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1961年,我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早稻田中,偶然间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它穗大,籽粒饱满,结了十几个8寸多长的稻穗。我如获至宝,等它成熟时,小心翼翼地收下种子。第二年,我在田里用这些种子种了1000多株水稻。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子代长得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冷静之后我仔细分析,水稻是自花传粉植物,一般都是纯种,为什么这些子代与亲代存在巨大差异?说明这株野生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也就是说,水稻是能杂交的。这让我对当时的“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不适宜进行杂交”的权威理论产生了怀疑,激发了我研究杂交水稻的兴趣,由此确定了研究方向。
问:据说杂交水稻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发现“野败”有很大的关系,您能简单介绍什么是“野败”吗?
答:刚才所说的天然“杂交稻”启发我,水稻中一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但雌蕊正常,可以接受外来的花粉而繁殖后代)植株。如果将雄性不育植株作为母本,就可以让它与其他品种杂交来培育杂交水稻。后来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并将它命名为“野败”。
问:有人说发现“野败”是一种偶然,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答:选育出雄性不育植株,是做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最初,我们在栽培稻中寻找。在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后,只找到6株雄性不育植株,而且它们雄性不育的性状无法在后代中保持下去。后来我们改变策略,尝试做远缘杂交,即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就是前面所说的“野败”,而且它雄性不育的性状能够保持下去,这就为研制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
虽然发现“野败”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很明确,我们也具备专业知识,知道如何分辨雄性不育植株。因此,当遇到“野败”时,我们就能一眼识“宝”。能够成功地发现“野败”,绝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我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克服种种困难的必然结果。
问:您为人类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我的体会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汗水意味着任何一项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以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机遇看似偶然,但往往又是必然的,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如此,偶然背后是必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它背后的自然规律。
问:您在杂交水稻研究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是否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您能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吗?
答:杂交水稻是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协作的成就。它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协作、合力攻关取得的。我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沿工作中起了一些带头作用,但我单枪匹马不可能完成,是靠大家合作完成的。
问:您至今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我们看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挺好的,这是否跟坚持锻炼有关呢?您有哪些业余爱好呢?
答:我的爱好比较多,打球、游泳、拉小提琴、阅读等,我都喜欢。爱好会让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促使人在知识、文化等层面上相互交融和相互启发。
问:听说您有两个梦想,您能简单谈谈吗?
答: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这是我曾经做过的梦。我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同事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球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这将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很大贡献。我还要继续工作,实现我的梦想,向水稻的更高产量攀登。
我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
2017年10月
关于袁隆平和超级稻的故事,还有一本科普读物《征服超级稻》值得一读。
该书以小学生丁丁和菲菲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袁隆平爷爷到海南繁育基地参与研究为线索, 介绍了水稻的杂交优势、传统杂交水稻的研究方法、超级杂交水稻家族成员、袁隆平院士的梦想等。
书中还特别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思路———首先设计超级杂交水稻的株型,再运用生物工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和筛选。相信同学们读完这本书,关于什么是水稻,什么是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袁爷爷是怎样研究得到超级杂交水稻的等等这些心中的疑问都会得到解答。
·
人教版《生物学》科学家访谈
如今,袁隆平已经离开我们两年,
他把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
留给了每一位学子。
袁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