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试卷(标准试卷格式模板)

编撰试卷(标准试卷格式模板)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0 02:37:23

  陈采的“岁试”策问文稿。

  龚洁展示吴锡璜月课试卷。

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宅在家上网课的厦门中小学生是不是很久没考过试了?不过,今天我们不看现代试卷,而是来瞧瞧清朝的科举考卷。昨日,文史专家龚洁向晨报记者展示了一份清代同安童生取进秀才策问稿以及地方书院的月考试卷。

考秀才答卷曝光

同安童生考第16名

“多年来,我见过状元卷、进士卷,也在友人处看过同安双溪书院、厦门玉屏书院、紫阳书院的月课卷,但这份清代同安县学童生陈采取进秀才第十六名的‘岁试’策问文稿,是我目前见到的科举考试最低级别秀才的考试文稿,非常少见!”在龚老家中,他指着文稿刻印本,如获至宝般地介绍。

多年来,龚洁醉心研究厦门明清科举试卷,他认为通过试卷中隽逸的书法和独到的论述,不仅能看到其奋斗足迹,更能窥见厦门的文教、经济、政治、军事等的成长和发展。“我看过的考卷不下300份,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各界名垂青史的精英,特别有历史感。”他说。

龚老告诉记者,这份清代同安县学童生陈采取进秀才第十六名的“岁试”策问文稿,是去年年末他从福建桂园美术馆微拍竞投买到的。“这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同安县学按陈采原稿复刻。作为童子试的范文刻本,它品相整洁完好,弥补了厦门地区科举文化的空缺,颇有历史人文意义和文物价值。”龚洁说。

从复刻本中,记者看到,陈采的岁试题目是:“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这源自《孟子·告子下》。龚洁细读后认为,陈采的策论观点明确清晰,分析层次细密,对乐正子、公孙丑的评析也确当,是一篇佳文。“陈采的名次为十六,这成绩在当时并不算好。而陈采在历史上也声名不显,其后在文献中再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载。”龚老说,但从陈采的策问中也能体会到考进秀才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实属艰辛。

书院举行月考

考好有奖学金

十年寒窗,文生平时又考些什么呢?龚老又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他收藏的厦门地方书院学生的月课试卷,相当于如今的“模拟考卷”,从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晚清时期,书院以月课制检查考生的学习状况。厦门当时有不少书院,如紫阳书院、玉屏书院、双溪书院等,学生都是经选拔入院,待遇也比在地方官学的学生高—————如在月课中写出漂亮文章,还可获得“膏火”(即书院给予学生的奖学金)。月课试卷分为两部分———右边为题头,有考生个人信息、印章、等级、奖励、评语等内容;左四分之三为答题部分,朱色印格。龚老收藏的这份月课试卷,属于一位名叫吴锡璜的考生。

吴锡璜可不是无名之辈。据龚洁介绍,吴锡璜是同安石浔人,字瑞甫,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三十四年得中举人后倦于仕途功名,弃官从医,在同安悬壶济世,并编撰了《中西医湿热串解》《伤寒纲要》等多部医学名著,1923年应同安县长之聘,历经五年编成宝贵的《同安县志》。厦门沦陷后,日军诱逼他出任伪厦门自治会长和伪厦门“市长”,被他严词拒绝。之后为逃避迫害,他前往新加坡避难,仍操医救人,1946年担任新加坡中医学会主席,1952年去世。“吴锡璜是一位很有气节的名医,在厦门、香港、东南亚一带都享有崇高声誉,现在全国都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名人的课卷了,因此越显珍贵。”龚洁告诉记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