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次月考年段共有考生627人,年级最高分100分,最低0分;及格371人,高分110人,低分105人(40分以下)。平均分62.6,及格率59.3%;优秀率17.6%;低分率16.7%。
二、试题总体分析
1、生物试卷总的来说,难度不大,题量比较适宜,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的设计较为合理。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探究能力。
2、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既注重了知识的覆盖面,又突出了教材的主干和重点章节,反映出重点章节重点考的命题思想,着重考察了教材的主干知识。
3、知识点多且灵活,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考题注重学科内综合,要求能对学科内的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了,达到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并要求能适当联系实际。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有所帮助,贴近素质教育的标准,是套很不错的试题。
4、试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注重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第2、7、9、题;在选材上,尽量不用课本和练习册中的原题或原题中的原话,但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本中的,在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只要动脑回忆和思考就能解答,如第1、6、15、19、21题。此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认识差异,如第12、18、25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错别字,②对概念掌握不牢固,③理解不透彻,④记忆不牢固、模糊。如整个选择题部分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填空题反映出部分学生只记内容不注重字的写法,因此有些学生失分较多。另外有些题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对教材知识不能分析延伸。此外学生识图能力较差,对教材知识以图解、图形、图表形式反应出来的试题不能正确分析识别。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情况相对好些,抽样中6、8、19、20、22等题没有出现错误,7、10、12、15、16、17、23、24等题也很少有错误。其他大多数选择题的情况都还可以,只是个别题不太好,主要是第14、18、25、28题,如第10、18两题,在平日练习中落实还不到位,本以为应该掌握得很好了,但是一考才知道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第23题,在平日练习中对这类题目做的不少,但学生对这类题目还是掌握不好,平时理解得似是而非,加上许多学生对问题的关键字眼不重视,从而导致出错。
非选择题,27、30题答得相对好些,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实在是简单,都是相当于“送分”题;二是平日对此知识点练习时反复强调过,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像28题,情况就比较糟糕,说明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习惯,哪些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以及原因,在课堂上反反复复讲过、训练过、举例分析过,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抓不住要领。第31小题,气囊的囊写不来,属于恒温动物没写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栖息环境,与最有效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混淆答题了。34题实验探究,变量、设置对照,控制变量措施等常考题,答题也不规范和准确。
五、成功与不足
通过随机抽样分析,发现平常的教学还是有卓有成效的。但是学生早期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后期缺乏对该部分知识梳理复习,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不够。
1、学生答题成功之处:
①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如前所述部分选择题、部分填空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②基本能力题也做得较好。如第26题,30题。
2、存在问题
①学生通过认真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28题第3问,益生菌常见的有哪些,学生就答乳酸菌。
②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清,如第33题,不知道关节有什么作用。
③学习习惯比较差,主要表现为字迹潦草,卷面不洁,错别字不少。
六、下阶段措施及目标:
考试已经结束,学生的整体成绩还较令人满意,但还有个别不及格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下阶段的教学中学生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狠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要求准确、规范,杜绝随意性。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及时复习、对比、归纳、梳理知识,让新学的知识迅速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让学生学会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规范书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3、加强训练综合能力,如:表达能力、分析、阅读能力等。生物试题的特点是解题必须分析清楚试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识图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能将各章节具体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4、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重视对后进生的督促与补救,缩小差距。
5、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再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