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知识梳理】
一、作者名片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担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苏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文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形象。埃德加·斯诺的主要著作有《远东前线》《被烧焦的大地》《为亚洲而战》等。
二、名著概述
本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陕北苏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②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三、主题思想
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四、艺术特色
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却是活生生的事实。
作者斯诺很擅长在叙事中穿插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异常生动的描述。作品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这部书的风格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游记形式表述新闻事实,二是追求新闻素材的真实性,三是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
五、人物形象
1.毛泽东。他是一个睿智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毛泽东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南京政府却恨之入骨的人。他热爱工作,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具幽默感。在饮食上,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特点。他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他是个有深邃感情的人。他的话真挚诚恳。
2.周恩来。他是世家子弟,曾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读过书。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关枪、铁铲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车、铁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又是红军中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践经验。
3.朱德。他是富有魅力的领袖人物。他在党内有极高的地位与名望,但个性谦逊,极度温和,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能跟战士共同生活,经常和他们谈话,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他对一切事情都十分负责,作战不管大小,事前都要勘察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4.彭德怀。他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他率真的个性,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作者是很欣赏的。“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等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5.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不知疲倦。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对点训练】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或埃德加·斯诺)写的一部纪实作品,全书共12篇,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3.《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众的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武装宣传游历。”其中的“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5.共产党相信,1927年以来的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论点,那就是: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
6.红军不论到哪里,他们都毫无疑问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佃农、贫农、中农以及所有“贫苦”成分的处境。
7.平江起义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有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五军团。
8.作者对周恩来的评价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
9.徐海东给作者的印象是他是作者所见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
10.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听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支持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并派共产党的代表团赶赴西安。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一到西安就去见了蒋介石。
二、简答题
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你一定从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写出书中你最敬佩(或喜欢)的一个人,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我最敬佩毛泽东。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他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
2.李明想借用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在历史课上详细讲讲“飞夺泸定桥”的真实经过,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简要分析一下。
答案:可以。《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纪实性作品。这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实”。
3.《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周恩来:“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语文老师要求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请你结合名著具体内容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答案:(示例)周恩来的“个人的魅力”体现在:①面目英俊,不脱孩子气。②生活简朴,爱整洁,吃苦耐劳。如住处陈设简单,打扫得很干净。③单纯热情、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如他热情接待斯诺;陪斯诺田园散步;爱护“红小鬼”。④有才学,言行深思熟虑。如讲英语相当准确,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⑤有着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战斗意志。如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背弃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周恩来的“领袖的自信”体现在: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②无线电通信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④他用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改变旧社会的面貌。
4.斯诺认为“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及其基本干部的娴熟的技巧,英勇、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力和对革命的热忱;第三,革命干部中的人才特别精干、英勇和忠诚。
5.毛泽东主席认为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他指出有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战争的胜利,请写出这三个条件。
答案:①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③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三、阅读题
1.名著阅读。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是周恩来(人名)。
(2)从文段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或精神?
答案:爱护士兵,平易近人;生机勃勃,热爱生命;生活朴素,温文尔雅。(写出两点即可)
2.(2022百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你是一位外国的客人,”他(刘龙火)解释说,“而且你是有事来找我们的毛主席。而且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有苏区的钱吗?”我回答他说没有,他这才数出了值一块钱的苏区纸币说道:
“这个你拿去,也许你路上要用的。”
- 以上文段出自纪实(体裁)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选文中加点的“我”是埃德加·斯诺(人名),“他”(刘龙火)的性格特点为慷慨大方(或考虑周到、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纯朴豪爽、拥护红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1)“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答案:红军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2)选段中,写出了红军给农民做了哪些事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农民对红军做的事情很满意?
答案:第一问:剧团为农民演戏;红军给农民分土地。第二问:从“大家很快活”“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