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的过去还有多少存留于今天?过去多大程度上呈现在意识或无意识之中?业已消失而无法诉诸感觉的东西在哪种形式上还可以用感觉来把握?过去、现在、遥远和近前的事物,隔绝的事物和当下的话题之间如何交叉?作者阿斯曼从这些文化中开始探讨德国历史,特别是记忆中的历史!
三三年代,四五年代,还有六八年代,这些词汇今天的德国青年理解吗?四五年代指的是生于1926-29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青年,他们受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教育,二战尾期走向战场却马上面临德国战败,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走向末年的时候,如何回忆起当年的历史?
同样的问题,三反五反、大跃进、再到十年特殊时期,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大体上是四五十年代的人,今天他们对于这段记忆中的历史是如何看待的?
阿斯曼从家庭记忆、公共建筑记忆以及博物馆和媒体记忆这三个角度逐一分析,特别讨论了国家与记忆的关系,记忆应该是表征民族/国家和历史之间关系的纽带,但在德国的历史语境中,两者是断裂的,根源在于纳粹政权所造成的历史创伤!
其实对于每个国家民族而言,都有一段不可回看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的人就会对之前那些惨痛的历史越来越淡漠,最终走向历史的轮回!如果说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可以认真的反思、记录,让后人可以看到当时真实而残酷的事实,那么这段历史的轮回可以拉长!只是每每我读各类书籍,看到的都是人类自我加速遗忘,或者说选择性遗忘的脚步和节奏,只是某些国家或民族会快一点,某些则慢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