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讲评课模板图片大全(初一历史试卷图片一整张)

历史试卷讲评课模板图片大全(初一历史试卷图片一整张)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3 09:39:03
申小龙:周斌武先生出题的古汉语试卷,谁都没有信心及格——纪念我的导师周斌武先生诞辰100周年

1978年2月,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我们进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中文系的周斌武先生、严修先生从这一年开始给我们77级上古代汉语课。

给汉语专业讲这门课的是严修老师,给文学专业讲这门课的是周斌武老师。两位老师讲课的风格不一样。

严老师的课非常严谨,注重深入浅出,讲解中渗入了许多历史文学知识。

周老师的课既传统又现代,说传统是因为他注重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讲解,说现代是因为他善于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分析语义和语法关系,这让听课的学生感到新鲜。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张世禄先生和严修先生)

记得当时文学班的同学对周老师的课津津乐道,吸引了我们汉语班的同学也去旁听,果然就听到了周老师用”不” X的格式讲古汉语语法问题。

古汉语的字义配合和现代逻辑符号公式,这在当年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被周老师富有想象力地深度结合在一起,听得大家兴味盎然。数理逻辑的术语从一位训诂学老先生的口中说出来,是当年复旦中文系古汉语教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老师还开设了“逻辑语言学导论”课程,承担“数理句法学”课题,并与人合著《语言与现代逻辑》一书。

在大学生活里,周老师给我们77级同学的另一个印象是他非常亲近学生。其实亲近学生是当时复旦中文系的老师们共同的风尚。记得老师们住在第八宿舍筒子楼里的时候,我们经常去老师的家里聊天,其中就有陈允吉老师、周斌武老师、李嘉耀老师等。

老师们搬家后,我们还是一如既往习惯去老师们的家里坐坐,高天如老师、许宝华老师、严修老师、陈炳迢老师、孙锡信老师、董达武老师、徐志民老师等,他们的家我们都常去。

周老师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他兴趣广泛,古诗文、书法、绘画、数学、甚至中医,无所不通。77级的女同学们遇到妇科病就经常相约去周老师家里把脉开方,据说周老师是有中医处方权的。

转眼就到了大四,我们班三位考研的同学都选择报考张世禄先生和周斌武先生联合指导的汉语史方向。

我们都知道研究生入学考试《古代汉语》卷的出题老师是周老师,大家都有点发怵,因为周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他出的古汉语考卷谁都没有信心及格。

后来果然被考”糊”了!周老师出的考卷居然要我们为冷僻的古字词注音,而且他对古字音还有自己的理解。

考试的结果是三个同学只有我一人勉强及格。另一门专业考试《汉语史》也是周老师出的题,题目更要我们默写《广韵》平声韵中收某个韵尾的全部韵目。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张世禄先生和周斌武先生)

在我们考入研究生后,周斌武先生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他出题的《古代汉语》和《汉语史》这两份试卷。我们几位同学分工,用复写纸把这两份试卷和周老师的讲解手抄下来,成为我们这一届汉语史研究生的宝贵学习资料。

我至今仍保存着周老师手写的这两份《复旦大学198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现将《古代汉语》试卷打字出来,让同学们一睹40多年前我们的老师、复旦大学周斌武先生的出题风采。

复旦大学一九八一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研究方向:汉语史 考试科目:古代汉语

一、标点下列文章,并改写成现代语 (15分)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雖時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范晔《獄中与諸甥姪書》)

二、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下列古人名、地名及其他专名的读音,并给出必要的说明(如:人名指出其时代,专名注明其意义)。(15分)

(1)皋陶

(2)盩厔

(3)句吴

(4)酈食其

(5)鄞縣

(6)苏瓌

(7)身毒

(8)万俟卨

(9)番禺

(10)吐谷渾

(11)可汗

(12)無射

(13)度支

(14)雞肋

(15)隆準

三、解释下列句子有着重号的词、词组和句子。(20分)

1)誰謂河广,曾不容。(《诗·卫·河广》)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3)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试。”(《汉书》)

4)范阳辨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詔击齊,而汉独发间使下齊,寧有詔止将军乎?何以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馀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5)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茫乎其若迷。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韩愈《答李翊书》)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7)諺曰:“有白頭如新,倾蓋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邹阳列传》)

8)今商王,惟妇言是用。昬弃肆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尚书·牧誓》)

四、解释下列文章(20分)

1)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

2)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

3)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濑,固亦有焉。 (孔稚珪《北山移文》)

4)千金之子,不死於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

5)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请观于周乐。……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慙德,圣人之难也。”(《左传·襄公29年》)

6)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孟子·告子》)

五、参考下列文章的注解,解释其中有着重号的词和词组 (18分)

1)《苟子·非相篇》:“仲尼之状,面如蒙。”杨倞注:”其首蒙茸然。”

2)《庄子·达生》:“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见鬼焉。……公反,誒詒为病,数日不出。”李颐注:“誒詒,失魂魄也。”

3)《孟子·尽心》:“孟子曰:逃墨必归於杨,逃杨必归於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又从而之。”注:苙,圂也。招,罥也。”

4)《庄子·齊物》:“有成与虧,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成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琴,虽云巧妙,而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则五音自全。”

六、何谓“形声”“转注”“假借”?略述三者关系。(12分)

由于当年的文字都是手写稿,所以会有不经意间的讹写,而有些可能涉及老先生的观点,转写时尽可能尊重原稿。

看着这份手写稿,当年周斌武先生给我们研究生上课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已经中断了很长时间,百废待兴,为培养恢复高考后第一批77级本科毕业的研究生,有多少筚路蓝缕的工作压在周斌武这一代导师身上。

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更没有电脑和复印机。上课在老师简陋的宿舍里,讲义是老师工整书写的蝇头小楷。

(周斌武先生给我们写的讲义中的一页)

我们几个研究生自己动手,分工复写老师自编的《孟子研究》等讲义。这种教师手写、学生复写的教材,凝聚了教与学的深厚情谊与传承。

周老师是一位严格的老师。他的严格,超过我们在中文系遇到的其他老师。

当时我和一位同学的硕士论文是张世禄先生指导,其他同学是周老师指导。记得在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一位同学的论文报告引发周老师严词批评。老先生正颜厉色,不依不饶,大家都非常紧张。

直到张世禄先生在师母的搀扶下,从复旦九舍的家中赶到学校答辩会现场,进行疏通与协调,论文才“涉险过关”。这样的情形,在我的复旦记忆中,仅此一例。

上海师大陈五云教授曾回忆说:

“八十年代中,上海语文学会去嘉定开纪念钱大昕的学术讨论会,周先生在会上怒斥华师大一位研究生‘古无重唇音’的谬论。老先生动了大气,说完径直回了市区。他在学术上寸土必争、锋芒毕露的样子十分感人。”

谈到周斌武先生,不能不谈吴文祺先生。周老师的治学和教学深受吴文祺先生的影响。

1956年,周老师从复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按当时培养年轻教师的目标,系领导派吴文祺先生担任周老师的指导教师,学习中国音韵学与文字学。在吴文祺先生的点拨下,周老师从1958年起为中文系、哲学系、经济系讲授古代汉语系列课程。

周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吴文祺先生对他的教诲,那是《礼记·中庸》上的一句话: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周老师要我们把求知与人格修养在思想认识上自觉地统一起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周老师说:

“吴先生教导我:古代无论道家儒家都认为,‘德’这个抽象概念落实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上,其表现往往十分具体。人的德性就是人的自然秉性。它可以由湮没而恢复,因恢复而刷新。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德性上面的灰尘垃圾自觉地拭净,恢复德性的纯洁性。古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把自明的德性表现出来。”

(周斌武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年86岁)

而在周老师刚留校任教时,吴文祺先生这样对他说:

“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自我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勇于摆脱欲望的束缚,抵制社会上物欲的引诱,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自强、自觉、自爱、自新,始终保持自己德性的纯洁和高尚的人格。”

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清平,两袖清风,箪瓢陋室,怡然自得。

在语言研究之外,周老师不仅精研逻辑,而且热爱书法和国画。他的一手字温良敦厚。我祖父申石伽曾把新出版的《山水画基础技法》送给他,周老师爱不释手,推荐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他还通过我向家父申二伽借山水画作来临摹。

周斌武先生1924年12月生于江苏太仓,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10周年。

今天再睹他当年给我们出的古代汉语试卷,怀念他对我们的日省月课,百感交集,多想再听到他的一口乡音,谆谆言辞。

而周老师给我们最大的震撼和感发,还是在他90岁之际向我们吐露的心声:

“我现在已经彻底否定了以往的九十年,准备一切重新开始!”

先生鲐背之年,大彻大悟,轻装上阵,挥斥方遒,让我们感触万端,感动不已,仿佛再一次听见当年领袖激励我们前行的号角:

“我们总要努力!

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

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

就在前面!”

(本文部分材料取自申小龙、张觉《周斌武先生留在复旦的印记》,发表于2015年复旦校报。张觉《尽心为师 潜心治学——怀念恩师周斌武先生》,发表于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站)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