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倒计时即将到来,广大考生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对于历史选择题,你不能只记住一定数量的问题或练习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它们。
1. 学会复习问题
高中历史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组成,常考的题型可分为:文字材料类、图片类、表格数据类、概念类、因果类、结论类、比较类、探究类、逆向类、组合类、程度类等。
答题的第一步是要认真看题目,如何看题目呢?
(1)复习题干:要完成“四点复习”,才有针对性。
首先需要理清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确定答案的方向。
其次,要界定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和范围,以明确答案的范围。
第三,需要了解基本题型,并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四,要明确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2)审查所有选项:您应该“彻底审查”所有选项,并根据您的情况开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首先,考虑替代方案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和基本常识。
其次,考虑备选方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第三,思考备选方案是否与问题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第四,考虑备选方案之间是否存在平行关系、从属关系、对立关系或因果关系。
2. 解答方法
在看完题目之后,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
1. 最佳选择题
该题型为基本选择题型,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和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选项和词干隐含了论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为不够全面或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不是最佳选项。词干中答案项前后,常常会出现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根本的”、“主导的”,是选择题中最难的一类题型。
解题方法: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据与证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并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最优化方法对选项逐一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佳答案。注意不要犯以偏概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 因果关系选择题
此类题型主要考察你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特点:通常先列出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再按照题干的方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考察角度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从结果推断原因,其结构是题干是结果,替代方案是原因;第二种形式是从原因推断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是原因,替代方案是结果。常表现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解题方法:此类题型主要关注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必须理解题意,理清因果关系,领会出题意图。同时注意分清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相互混淆,不分主次。
3. 否定多项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通常要求你选择与历史事实不一致的选项。
特点:题干采用否定提示或限制,如“不”、“没有”、“否”、“不正确”等词语。
解题方法: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记住要逆向思考。
4. 推理型多项选择题
推理型选择题是那些可以通过推理来解决的题。
特点:该类题型经常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要求考生通过掌握历史规律来分析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型,可以采用演绎法,通过必要的推理,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应注意概括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其应用。
5. 排序型选择题
该类题型要求考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将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如时间序列等,其形式可以是串行的,也可以是非串行的。
解答:巧妙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首尾结合的方法,先找到历史事件的起始序号,并找出替代方案的编码,再找到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起始序号和结束序号,选出符合顺序的替代方案,若有相同的替代方案,则比较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6. 组合选择题
该类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多项历史事件的辨别、判断和解读能力。
特点:容量大、考点多、可进行知识分类、可进行评价分析、可进行异同比较。
解题方法:可以采用选择法或列表法来解题。先选出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作为依据;然后,顺着线索,选择答案。列表法是把所有选项以竖式列出,有四个选项的就可以确定,其他的就可以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据此做出判断。
7. 基于图表的多项选择题
此类题型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图表背后历史本质的能力。
特点: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不同角度直观地反映历史的本质。
解题方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并转换成文字,再回到课本上寻找正确答案。这类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8. 基于材料的多项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客观回答材料分析题,理解材料是答题的关键。
特点:题型通常包含一条或几条信息,要求学生理解这些信息并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然后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
解题方法:解答分析材料的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查看引文出处等有关资料,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理解材料,理清材料内容和相关人物或事件;第三,理清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到符合题目要求和史实的选项。
3. 打破僵局的秘诀
有时,回答多项选择题既需要努力,又需要智慧。
1.最基本、最常用的排除法
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答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想快速准确地排除,需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排除法:
(1)傻瓜选项排除法
傻逼选项就是那些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比如,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中,出现了“废除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瓦解”等选项。冷战背景的题目中,出现了“推动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等选项。看到这样的选项,不要犹豫,马上选!
(2)剔除不相关选项
不相关选项是指那些与题目内容或题目要求不相关的选项。高考出题时,这类选项往往符合史实,无法用“傻瓜选项剔除法”剔除。这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大致了解意思,再看看选项是否与材料相关。例如:
本题选B。不相关选项为A、C。这两个选项表面看来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提到中英两国的物质发展水平,也没有提到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为不相关选项,果断排除。而D没有提到“主要”二字,排除之。
(3)单边期权剔除法
单边选项剔除法主要指那些只概括材料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材料另一方面的选项。这样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很难剔除。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分清材料层次,理清讲的是材料的哪些方面。如果选项只概括了某一方面,就剔除它。
比如有的题目把中国和日本近代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问我们材料反映了什么。这时候肯定有一个选项只提到日本,另一个选项只提到中国,而且都是正确的。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排除这两个选项,选择另外一个能全面反映中日两国发展状况的选项。
(4)实质性主题消除法
材料主体是材料中行为的主要主体,而选项中往往会设置其他主体作为干扰项。如果遇到这样的选项,要果断排除。例如:
本题答案为C。本题材料主体是英国内阁,但选项D只谈到国王作为行动主体,这是错误的材料主体。所以选项D被排除。
2.历史因果推理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有些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它和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并不构成因果关系,这样的选项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混淆,所以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这种历史思维。
3. 实质性目的确定方法
每篇材料都有一个主题,选择题就是让我们选出符合该材料主题的选项。主题就像一根接力棒,告诉我们要往东走,不要往西走,要打狗,不要打鸡。例如:
本题答案为C。材料主旨是讲生产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时代特征的变化。要求我们围绕这个主旨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历史事件。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ABD中没有体现。只有C项商鞅变法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废除井田制,开辟田地),符合材料主旨,所以选C。
4.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这种方法用在推断目的题上,比如“唐朝统治者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清朝设立XX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类题目,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看他做了什么,而要看他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古代官僚监察制度的逐步完善,固然有清理官僚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如果我们是统治者,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也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基本上在这类题目中,我们最终都会选择与巩固自己统治相关的选项。比如:
本题答案为B。对于统治者来说,ACD都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直接目的。主要目的还是维护统治。
5. 个人无法代表集体观点
有些选项喜欢用小的来代表大,用部分的个体来代表整体。
例如,材料中分别给出了美国、德国、法国的钢铁产量,其中美国的钢铁产量最大。但是材料中有一个选项是“美国的钢铁生产效率高于欧洲国家”。这个选项即使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应该选,因为单凭法国和德国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国家。
另一类以小代大的材料是“学者观点”类。这类材料往往给出学者的非主流观点,比如法国学者对冷战的看法。那么问题就问材料反映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选项将是“法国学者认为冷战是XX”。也不要选这个选项,因为单个学者的观点不能代表法国。同样,也有用报纸的观点代替国家官方观点的混淆题,也不要选这个选项。
四、建议
虽然我们有这些“小窍门”和“小窍门”,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1.打好基础。
透彻理解每一个大的逻辑框架和每一个小概念,真正理解到题目中出现某些词时,能够把它和某些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2.仔细分析自己的错题。
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犯错,是基础不扎实?是没看清题目?是走弯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还要想清楚,怎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两次。
3.锻炼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
不要钻牛角尖。有时候你不必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对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训练来说,懂得如何正确思考更为重要。刚开始可能很难,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你会有正确的历史数据分析思维,让你每次都能命中目标。
4.多和老师沟通。
分析问题时注意模仿老师的角度和逻辑链。
5、回答问题时要绝对严谨,拒绝想当然或有所谓独特的想法。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是文科,但并不代表可以让人想当然,可以凭自己的判断选择答案。历史追求严谨,必须有史实和理论支撑,不要毫无根据地自创理论,或自行编造“奇谈怪论”,这样只会走入死胡同。
6.总结题型、套路、不正确的角度。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分析每个题型常见的出题模式、错误角度、应对方法,形成清晰的分析问题思路,从而在考场上形成条件反射。
7.先攻击障碍,然后反击。
有些题目想不出正确答案,没关系,你可以跳过,直接做自己知道的题目。做完简单的题目,再回头做那些所谓的难的题目,往往就能找到答案。但是,花大量时间研究不会做的题目,导致自己知道的题目做不完,这是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