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封面图片素材(初中历史课本封面图片大全)

历史试卷封面图片素材(初中历史课本封面图片大全)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2 22:40:36

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诞生,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古代有不计其数的学子,但是只产生了500多位状元,含金量相当高。

1983年,在山东省益都县文物管理站征集到一份状元试卷。它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25岁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一本册页,经故宫博物馆专家鉴定,的确是原件。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

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

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

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此状元卷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状元的试卷高有47.6厘米,长267.9厘米,公分19折,每折长14.1厘米。每折6行,行宽2.4厘米,天头8.6厘米,地头3.3厘米,中间35.7厘米。最重要的是,试卷的底部和封面用金绫装裱。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赵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他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在试卷的首页天头有朱笔书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印有“弥封关防”四字的长方印。接下来是用仿宋体写的赵秉忠家室简历,字迹清秀。之后就是试卷的正文,文章共2460个字,占15折,是赵秉忠用工整凝重的楷书所答,试卷的内容是有关治国安邦的对策。

正文之后,印有“读卷官少保兼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个人的官职和名字,占二折。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吏司置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一行大字。

从图片可以看出,整份试卷全篇无一处错误、涂改之处,其字迹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体,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气,一点一横,无不体现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场的巨大压力下,还能写出如此字体,相信放在现代,一定会秒杀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吧!

赵秉忠状元卷不仅字迹一绝,能够得到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内容也是冠绝一时。当时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全篇紧扣主题,先是开门见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国家治理的和谐昌盛,就必须要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接着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又在结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广开言路、抓好教育、加强军队建设、安定民心、提倡节约、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等十条建议。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赵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严,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大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赌注,这在古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当时的万历皇帝,也确实没有辜负赵秉忠的一番爱国热血之情,不仅虚心纳谏,还钦点其为一甲状元。即使在今天,赵秉忠的许多建议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中榜之人的试卷,都是古代国家的重要机密,由朝廷专门保管,那么赵秉忠的这份状元卷是怎样从宫廷流失到民间,又恰巧传到自己后人手中的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份状元卷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幸目睹古人的风采。那比印刷体更好看的字迹,足以令今天很多书法家都自惭形愧吧!

这份珍贵的状元试卷被当成国宝,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馆。1991年8月该博物馆的保安林春涛监守自盗,准备以六十万的价格卖给文物走私犯。后被公安局及时捉到,追回了状元试卷。

清代光绪年间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试卷

科举史上一共649名状元,休宁县居然有19位之多。而这第19位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试卷,在2005年被发现。

清黄思永状元卷,中国状元博物馆藏

此卷长1米,宽20厘米,宣纸托裱,折页形式,毛笔书写,封面上有《清黄思永状元卷》的题目及收藏家程道德先生的“古癖斋主”四字篆体阳刻方印。

《清黄思永状元卷》是黄思永于清光绪六年历经乡试、会试的过关斩将后进京入朝,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出题的殿试时,夺得“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应试作文“殿试对策卷”原件文物。

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试卷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而且他这个状元来得有点偶然。清末光绪三十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原本排在第一名的是一位名叫朱汝珍的广东人,然而慈禧太后在钦点状元的时候,看到朱汝珍的“珍”字时,立马想到了珍妃,这是个令她讨厌的人。

当慈禧太后翻开第二名考生的试卷时不仅被卷面的优美字迹所折服,而且对考生刘春霖的名字也颇有好感。慈禧太后认为刘春霖就像春天的甘霖一样,将会给“久旱”的大清朝带来雨水。就这样刘春霖被慈禧太后钦点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

赵秉忠画像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大明朝即将再度迎来四年一度的殿试,选拔出新一代的国家人才,而其中表现最为瞩目的即为“状元”。也是这一年,一个来自山东益都郑母村(今山东青州)的年轻士子已经通过了乡试与会试,他马上要接受来自皇帝的考问。年轻的他似乎并不认为他能够取得最高的成绩,但幸运女神仿佛眷顾于这个稚嫩的年轻人。在朝廷之上他的谈吐被万历皇帝所赏识,也因此成为了这次科举中唯一的“状元”。这一年,他刚刚25岁,他叫赵秉忠,而他怎样也不会想到的是,他的殿试试卷将会保留几百年,成为中国大陆至今为止八百多份状元试卷当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份。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份试卷开始。

赵秉忠的故乡青州郑母村

一、赵秉忠与状元卷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赵秉忠自幼饱读诗书,1598年他高中状元,自此官途一路顺通,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在其担任礼部尚书期间,万历皇帝已经去世,天启皇帝不问朝政,政令不出自天子而出自魏忠贤,这是为官清廉正直的赵秉忠所万不能接受的,他开始连续上奏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但此时的魏忠贤早已是“九千九百”,他指派部下弹劾赵秉忠。1622年,为官二十余年的赵秉忠辞官回家颐养天年。

电影《绣春刀》里的魏忠贤形象

辞官回家的赵秉忠对自己的从政生涯感到十分的惭愧,他觉得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无法衣锦还乡,于是他在离职之前便利用礼部尚书之职将其当年参加殿试的状元卷偷拿出来,以当做为官二十多年的纪念品。离职之后赵秉忠将试卷带回了其家乡也就是山东益都的郑母村,回乡的赵秉忠很快便因罢官之事而郁闷致死,但这份试卷却被其子子孙孙认认真真的保护了下来。也由此这份状元试卷得以长期保留在其后人之手,没有在历次战火中被损毁。

赵秉忠状元卷真迹(局部)

这份状元卷为19折册页,长度达268厘米,高度达47.6厘米,其封面和封底由绸缎装裱,在试卷的开头顶格有皇帝撰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字样,在题字下有皇帝大印。在每一折中都各有六行文字,字体长宽高皆约1厘米,为蝇头小楷,字数约2600余字。

文章的内容核心为赵秉忠所陈述的如何治理国家、改善民生和吏治的对策,他主张应当“实心先立”、“实证继举”才能使国家太平安乐。在文章的最后列举有赵秉忠的个人简历和祖上三代的简要介绍,再往后写有当时的阅卷考官等诸位大臣的职位与姓名。

二、百年流传的国家宝藏

赵秉忠去世后二十年,明朝被清朝所取代,时光斗转星移,转眼就到了新中国。1983年,曾经的益都变成了青州,而时任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的魏振圣为了更好的获取青州地区的文物情况而到各村庄和乡镇去调查。一天他来到了赵秉忠的故乡即郑母村,在这里有村民告诉他说,村里有当年明朝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而赵秉忠当年的状元试卷也在他们家中。魏振圣听后大吃一惊,一辈子和文物打交道的他太明白这份试卷的重要性了,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份保存完好的状元试卷真迹呢!如果赵秉忠的状元卷还在,那将是中国文物界的巨大发现。

青州市博物馆

于是他赶紧联系到赵秉忠的十三代后人赵焕彬并询问他们是否能够将这件宝物捐赠给博物馆。但这件事情却没有魏馆长想的那么简单,赵焕彬在得知客人目的之后果断地拒绝了魏振圣的请求。原因也很简单,这张卷子打明朝以来就一直完好无损地保留在家中,历经了多少年的历史兴衰,哪能是说拿走就拿走的呢?即使是想花天价购买也是不可能的。

这可让魏馆长犯了难,他既无权力要求人家强制交出,又没有资金将其买下,能做的貌似也只有通过他这张“三寸不烂之舌”来使赵焕彬回心转意。经过多次劝说之后,魏振圣的话语似乎起了作用,赵焕彬同意将文物拿出来先让魏馆长看看,只见得这份“国宝级”文物被赵焕彬藏在了自家枕头里,当他用剪刀将枕头套剪开,赵秉忠的状元卷也终见天日。魏馆长打眼一看,好家伙,这份试卷的书写那可谓是规规整整,试卷开头便是万历皇帝用“朱笔”亲手题写的“第一甲第一名”,而这份试卷的长度也超乎魏振圣的想象,一共是十九折。

时任青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振圣

赵焕彬拿出试卷后对魏振圣讲,这份传家宝之前一直是他亲手缝在衣服内,使其寸步不离,但在特殊时期,因为害怕在衣服内被人拉扯后损坏宝贝,所以他才想出来把试卷缝在枕头里保存的办法。拿出试卷之后,赵焕彬又仔细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件文物上交给国家,由青州市博物馆保存。至此这件历经四百多年岁月的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件状元卷得以重见天日。1983年6月,状元卷被国内外文物专家鉴定之后确定为正品,状元卷的出现为故宫博物馆填补了明代档案资料和中国帝制时代科举考试状元卷的空白,也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状元卷丢失之事

1983年状元卷被发现后,其原件归于青州博物馆保存,复制品则送到了故宫博物院和赵家保存。自此这件真品便成为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直受到全馆上下所有工作人员的重点保护。但这件文物却在1991年不翼而飞,成为了一桩震惊国内外的文物盗窃大案。

青州博物馆里的状元卷

1991年8月份,正在开会的青州市主要领导接到了状元卷被盗的电话后立即赶往博物馆,文物的丢失使得他们极为震惊和愤怒,政府决定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而就在调查时,时任公安局长的李洪才在人群之中却发现有一位内部工作人员眼神躲闪,头顶冒汗,似乎十分紧张的样子,诡异的是这位工作人员当天晚上便消失不见。九天之后,这位曾经就职于青州市博物馆担任保安人员的林春涛被逮捕归案。经调查,林春涛一直对文物知识颇感兴趣并经常到社会上去搜罗一些文物,而就在一年前,他还参与了一场考古现场的挖掘活动,这样一切就解释的通了。安保人员林春涛精通文史知识,他对状元卷的价值十分了解,在一次值班过程中趁人不注意监守自盗,将文物偷盗而出,幸而由于抓捕及时,这件国宝没有遭到损失,被完好追回。

文史君说:

文物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者,赵秉忠的状元卷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状元试卷真迹,见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兴衰史。保护文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职责,若将其仅仅视为发财的工具而进行偷盗,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状元卷尾部

参考文献:

1. 赵铁信:《解读状元卷》,《党政论坛》2003年第08期。

2. 蔡智连:《现存唯一的状元卷及征集始末》,《湖南档案》第02期。

(来源:浩然文史、华广传媒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