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中考试卷题型(2023年历史中考上海答案)

2023年历史中考试卷题型(2023年历史中考上海答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8-23 23:55:29

一、202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B
【考查点】河南地方史——河南是优秀传统文化起源地(兼收并蓄)
【解析】据材料“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故B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时间。排除A。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排除C。体系最为完善,表述过于绝对而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B。
【课本溯源】七上第一单元第3课P14
中华民族之所以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黄河流域的炎黄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考查点】甲骨文(造字特点)
【解析】据材料以及图片信息可知,甲骨文中含“贝”的三个字“买”(用贝买东西)、“贯”(把贝串起来,代表一定价值)、“宝”(贝做为珍宝)等可以推测出贝在商朝用作货币,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及图片信息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BCD。故选A。
【课本溯源】七上第二单元第5课P27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如“上”字,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铁器的使用和推广)
【解析】据材料“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已在各诸侯国、各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战国中后期铁器应用广泛,未体现“象征贵族身份”“制作工艺精良”“实行官营专卖”,排除ABC项。故选D。
【课本溯源】七上第二单元第6课P29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广泛使用。

4.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答案】A
【考查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A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不断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与人民负担减轻和经济管理强化等经济方面的举措无关,排除CD。故选A。
【课本溯源】七上第三单元第12课P58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

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答案】A
【考查点】盛唐气象(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知,注重传承;据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知,注重创新。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唐朝手工业改进与推广和开放与互鉴,排除BCD。故选A。
【课本溯源】七下第一单元第3课P12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

【答案】B
【考查点】宋代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
【解析】据材料“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宋代市民阶层壮大的信息,排除A。材料未涉及宋代民族交往频繁的信息,排出C。材料体现不出宋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信息,排除D。故选B。
【课本溯源】七下第二单元第9课P46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7.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

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

【答案】C
【考查点】元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元朝这一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保护自然环境无关,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D。故选C。
【课本溯源】七下《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单元第11课
这段文字材料出自中图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原文是“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称为“山川形便”。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主导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
从而提示我们要注意历史地图册的解读和运用。

8.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答案】D
【考查点】《红楼梦》(内容)
【解析】据材料“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可知,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文章的线索等内容,排除ABC。故选D。
【课本溯源】七下第三单元第21课P108
《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有700多人,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中古史总体印象:

1.难度不大。

所选材料简单易懂,没有生僻字,有的材料直接来源于课本或者历史图册,充分体现了“双减”政策。给出的选项也是指向明确,充分体现了就题论题的出题模式。作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