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统一
B.统治者残暴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2.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宋朝时期赵汝鐩在《耕织叹》中用“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场景描述农业生产,其中“久晴渴雨车声发”中提到了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B.C.D.
5.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欣然允诺的故事。这一事件
A.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
B.消除了唐政府和边疆地区的矛盾
C.加强了唐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D.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6.唐朝引进了波斯文明中的琉璃制造、钻石制作、建筑等工艺,唐代服装也借鉴了波斯时装的款式。材料意在强调
A.唐朝社会兼容并包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波斯享乐之风盛行
D.波斯科技文化先进
7.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8.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下列哪项政策是使宋成为“弱宋”的主要原因
A.重文轻武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设置转运使
9.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10.下列关于下图军事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标志着金灭辽和北宋
C.反映了南宋和金对峙
D.从此南宋偏安江南地区
11.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区域分工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海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12.由下图可知小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外关系的发展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①、②处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隋朝、元朝 B.隋朝、明朝
C.西晋、元朝 D.汉朝、明朝
14.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朝时期的地图
B.西汉初期的地图
C.北朝初期的地图
D.蒙元帝国的地图
15.电视剧《清平乐》演绎了北宋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ル女情长的故事,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剧中的宋仁宗带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人们争相抢购新书《天工开物》
B.瓦子勾栏内表演着蹴鞠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着《牡丹亭》
D.路边店兜售煮熟的玉米
16.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自中国人将其发明的指南针奉献给全世界以来,“中国”一词再次与“导航”连在一起。下列成就和“指南针”出现在同时代的有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活字印刷术④交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表明
A.皇权进一步加强
B.贪污之风已杜绝
C.地方权力的膨涨
D.武将地位的降低
18.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不可以有自己独立思想。这反映了明朝科举考试
A.有利于读书人读书
B.削弱了思想文化的控制
C.推动了文艺的繁荣
D.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9.“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盤,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对材料中“它”解读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B.有助于传播中华文明
C.加强与外国友好往来
D.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20.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图文并茂的科技著作,下边插图应出自于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盛世滋生图》
21.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相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赋
22.下面一组文物,能实证的观点是
A.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C.清朝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D.元朝开始了正式管辖新疆
23.《清史稿·施琅传》载,施琅疏言:“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郑氏)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材料中施琅
A.阐明台湾对“四省”的重要性
B.主张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C.意在绘制地图加强管理外岛
D.认为台湾地位重要应统一它
24.清朝早期的商税,乾隆十八年较雍正三年增长163.55%,较康熙二十四年增长186.1%,较顺治九年增长435%。商税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比例,由顺治九年的4%,上升到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三年的6%,又上升到乾隆十八年的13%。商税的增长折射出清朝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商业贸易的兴盛
D.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25.下边方框中的材料反映的是
A.闭关政策造成了中国落后
B.清朝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
C.闭关政策起到了自卫作用
D.闭关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
二、辨析改错(1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
改正:
(2)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圣”的美誉。( )
改正:
(3)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送子天王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面。( )
改正:
(4)唐朝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的人物画,落笔趣劲,风格奔放。( )
改正:
(5)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天可汗”。( )
改正:
三、材料解析(2题,共26分)
27.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下面是张老师围绕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设计的复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4分)
任务一 (识图学史)
(1)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分别写出其名称,并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有何影响?(4分)
(2)请对图片三所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概括长安城布局特点?(4分)
任务二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唐太宗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新措施。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
任务三 (规律总结)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迹便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以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传销到西方。
-------《中外关系史讲义》
(3)据材料一归纳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
(4)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2分)
(5)综上所述,归纳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2分)
28.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完善该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该制度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4分)
材料三 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四 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2分)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29.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性国家,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推进,海防问题和海洋战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回顾明清时期历史,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嘉靖元年(1522年)罢市舶,凡番(指日本)货至,辄赊于奸商。久之,奸商欺冒,不肯偿。番人泊近岛,遣人坐索不得,出没海上为盗。久之,百余艘,盘踞海上,日掠我海隅不肯去。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倭奸细,为之向导。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中期海防一个日益严重的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哪位名将起了主导作用?决定性的战役是哪次?(3分)
材料二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番(指葡萄牙)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即澳门)地曝诸水渍货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番人之居澳,自汪柏始。
——《澳门纪略》
(2)材料二反映澳门开始被西方殖民者占据的情况。材料显示葡萄牙何年占据澳门?我国哪一年才收回澳门主权?(2分)
材料三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退出澎湖后,遁于台湾……宋克(荷兰殖民者头子)以甘言蜜语和十五匹粗棉布骗取新港社平埔族人的大片土地,把势力伸入台湾本岛。以后在此建筑普罗文查堡,即赤嵌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基本上完成台湾南部的占领。
——傅衣凌《明史新编》
(3)元朝时为管辖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材料三显示荷兰殖民者何年开始侵略台湾?清朝前期,哪位民族英雄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3分)
材料四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五 夷(外国)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七
(4)材料四反映清前期实行怎样的海防政策?结合材料一、二、三、五,说明清朝实行这种海防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后果。(6分)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C | C | C | C | A | A | C | A | B | C | A | C | A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D | B | B | A | D | D | B | D | B | C | C | A |
26.(2)错误,把“诗圣”改为“诗仙”
(3)错误,把“《送子天王图》”改为“《步辇图》”
(4)错误,把“阎立本”改为“吴道子”
(5)错误,开放改为开明。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因此正确。(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因此错误,将“诗圣”改为“诗仙”。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因此错误,将“《送子天王图》”改为“《步辇图》”。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落笔趣劲,风格奔放。因此错误,将“阎立本”改为“吴道子”。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天可汗”。因此错误,将开放改为开明。三、材料解析(2题,每题10分,共26分)
27.
(1)曲辕犁、筒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唐三彩:反映了唐朝的陶瓷工艺发达;骆驼反映了唐朝的交通工具之一;骆驼所载人物奏乐反映了唐朝文化艺术的繁荣;图片中人物的装扮,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唐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居民区和商业区有严格的界限;东西两市为主要的商业区。
(3)重视农业;重视人才;改革创新;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4)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互相有往来;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及民间贸易等;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当地物种等。
(5)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28.
(1)制度:科举制。标志:进士科的确立。
(2)措施: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贡献:创立殿试制度。
(3)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9.
(1)倭寇侵扰;戚继光;台州战役。
(2)1553年;1999年。
(3)澎湖巡检司;1624年;郑成功。
(4)政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清朝产生自足自骄情绪;外国侵略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清朝希望锁国以自卫;后果:有一定自卫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中国闭塞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