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第5题引发了历史教师的广泛争论,该题A、B、C、D四个选项都得到了一些老师的支持。
5.表1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表1)
年份/人次/ 城市 | 上海 | 汉口 | 天津 | 北京 |
1846—1860 | 14 | 3 | 0 | 0 |
1861—1875 | 120 | 19 | 0 | 0 |
1876—1890 | 193 | 10 | 2 | 0 |
1891—1905 | 353 | 20 | 67 | 14 |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学生从题干提供的史料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仅从题干提供的史料本身看,四个选项都有合理性,所以导致该题答案产生了较大争议。
如果从考试角度看,判断这道题就不难了。在核心素养时代,高考的核心立场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高考侧重考察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高考的“立德树人”立场,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要进行学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同时,高考也要体现出育人功能,通过考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该题将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美化为中西文化交流,显然在核价值观方面是不妥的。因此,D项应排除。
高考的“服务选拔”立场在山东卷历史试题体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往年的山东卷历史试题常被形容为“难出天际”。该题要求学生根据史料推断其体现了什么,通常不会简单地只涉及表面的历史现象,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史料所体现的历史本质。A、B选项反映的是明显的历史现象而非历史本质,相信山东考生一般也不会在这些选项上纠结。同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中的论,也不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而是深刻的历史本质。
C选项表达的虽然是历史本质而非表面现象,但其本身是否正确地体现出了高考要考察的历史本质,仍需进行认真分析。
从近年各地的高考真题上看,历史学科的问题常围绕着“为什么会变?”“变了什么?”“怎么变的?”“变得怎么样?”等维度展开,这些问题几乎都聚焦于历史的变迁。因此,可以说“变”是高考考察的历史学科本质,即“通古今中外之变”。所以,在阅读和分析史料时,抓住了历史的“变”,也就抓住了历史的本质。
这种考察方式要求学生要深入理解和分析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揭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和转折点,通过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具体到本题,史料涉及了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些数据反映了该时期这些城市中英国建筑师数量的变化。要正确理解这些史料,必须准确把握史料表现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演变。
根据该题提供的史料,可以看出从1876—1890年到1891—1905年阶段,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四地英国在华建筑师数量出现了急剧增加,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导致了大量厂房和生活设施的建设需求,进而吸引了大量英国建筑师前来工作,导致英国的建筑师数量暴增。
虽然上海一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每个阶段都有较大的数据变化,但其他三地并未显示出类似变化的趋势,不能以偏概全。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