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差了的试卷分析历史

考差了的试卷分析历史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5-02-01 02:50:35

声明提示: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撰、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25版“高考蓝皮书”系列图书面向全国出版发行,该系列包括《中国高考报告》《高考命题研究与应用》(九科)、《高考试题分析》(九科)、《高考关键能力培养与应用》(九科)四套丛书,共计28本。鉴于市场上出现了和“高考蓝皮书”系列图书名称和封面设计极其相似的图书,特此提醒,市场上部分图书通过改名或选取与“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类似的名称进行销售,此类产品均与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无关,请大家注意甄别。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2024年山东历史卷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命题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导向,精准地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彰显了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追求,为选拔人才和引导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 Part 1 -

考查内容:立足必备知识

体现学科广度与深度

01

覆盖全面且重点突出

试卷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诸多重要时期和领域,如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世界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等。选择题中涉及了原始社会的商业发展、西周和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变革、宋代的社会观念、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等;非选择题考查了汉唐时期江南经济区的变迁、鸦片战争、上海工业发展以及非洲的 “解放” 等,全面展示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考查。同时,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和核心概念进行了重点考查。如商业发展相关的货币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近现代国际关系等,这些重点内容不仅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深度的要求。

02

关注历史发展趋势与阶段特征

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呈现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如 “江南经济区” 的变迁一题,从汉代到唐代的示意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行政区划分、交通、商业、经济中心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区域一体化等历史发展趋势。强调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念。例如,在考查明清时期畜牧兽医专著内容变化时,联系当时政治相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使学生明白牛在农耕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与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关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 Part 2 -

能力要求:突出关键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品质

01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试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包括文字史料、图表数据、历史文物图片等,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些材料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如在分析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地分布情况的题目中,学生需要从表格数据中解读出英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趋势,以及这一趋势背后所反映的晚清外交状况。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学生还需具备整合信息、理解信息内涵的能力。例如在 “鸦片战争” 的会话摘编材料中,学生要从大聪的讲述中梳理出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多方面信息,理解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形成对鸦片战争的全面认识。

02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情境相结合,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回答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比较的题目时,学生要调动所学的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 “激进” 的原因,即他们在继承启蒙思想家理想社会构建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认识更为深刻。这种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生要能够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并运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阐释。在撰写 “上海・缩影” 历史短文时,学生需要根据材料中上海工业在解放前、后的发展状况,包括工业结构、资本占比、产值变化、企业内迁等信息,有条理地描述上海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阐释过程中要注重历史逻辑,使观点与史实相互印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03

历史探究的能力

部分题目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如在分析非洲 “真正的解放” 问题时,学生要根据材料中非洲国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面临的问题,论证 “真正的解放” 的内涵,即经济上发展民族工业、政治上摆脱外国干涉、思想文化上弘扬民族文化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

- Part 3 -

价值导向:渗透学科素养

彰显育人功能

01

唯物史观的运用

试卷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如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的原因时,学生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等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诸侯国重构统治秩序的必要性,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在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对外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时,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推动国际关系调整的唯物史观,使学生学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02

时空观念的培养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历史事件、现象的考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如在 “江南经济区” 变迁题目中,学生要根据汉代和唐代的地图,明确江南地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过程。在考查非洲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时,也要求学生将非洲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框架内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03

史料实证意识的强化

丰富的史料运用要求学生具备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论证。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图表史料,学生都要对其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判断,并依据史料得出合理结论。例如在分析古埃及陶罐和北美印第安人年表片段时,学生要根据这些史料证据来认识年名研究在了解历史中的作用,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04

家国情怀的培育

试卷注重家国情怀的渗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如在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事件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时的艰难处境,以及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探讨上海工业发展历程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上海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

- Part 4 -

对教学的启示

01

注重知识体系构建

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要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历史。

02

加强能力训练

针对高考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历史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03

渗透学科素养教育

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的能力,注重史料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知识和观点、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时通过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04

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联系

历史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和启示。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024年山东历史卷是对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为高中历史备考教学指明了方向,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素养的塑造。对于学生而言,这份试卷是检验学习成果与提升综合素养的试金石;对于教育工作者,它是反思教学方法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高考历史试题内容的持续改革,推动着历史学科教育朝着更加科学、高效、育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助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敏锐思维能力和高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文化根基与人才基础。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