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夏至,升高的不止气温,还有毕业班师生备考的热度。距离2021年全国高考只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备考需要注意什么、侧重什么呢?为此,“教师娘家”头条号、“桃李坊”小程序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教研室合作,邀请一线教师支招,帮助高考生们完成备考冲刺。我们也欢迎更多专业人士“传经送宝”。
距离高考仅剩月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一下如何做好历史学科的复习。
本文作者:全国和谐杯新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创新课堂二等奖获得者,渭南市瑞泉中学历史教师吝绒花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课本是学习的对象,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根本。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历史学科的基础都是见诸教材的一些描述性的历史概念或者历史现象,以及在这些概念或现象基础上归纳出的规律性结论。只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能否把握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的关键。
从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角度来看,试题形式虽有变化,但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多的创新,再活的题型都依据考纲和课本而设,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的支点。从高考成绩统计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大部分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因所在。因此,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上,应着重识记和理解课本上具有规律性的总结语言,多强化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忆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史实、历史背景、事件、影响及评价。同时,转变用练习代替记背的错误认识,从构筑历史通史线索的角度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世界古代、近代、现代进行选择性的重点记背。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对照考纲,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
悉心读书,认真思考回归教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书要全面细致。凡列入考纲的内容,从标题到正文,从插图到注释(包括图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课后延伸),从史实到史论,全面揣摩落实,不留死角。
读书要善于发现,有所突破。要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发现问题,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疑。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地回忆自己在过去练习测试中所出现的错误,对易错易混的一些知识给予特别的关注
适时回忆,巩固读书效果。一是要根据目录回忆课本内容,能有效检查自己复习效果,适时查漏补缺,有利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高考临场时知识再现;二是依据章节目录复述教材内容要点,并与教材相互对照,排查出复述中错漏和疑难点,消除知识盲点;三是根据章节回忆老师授课要点,把对教材的把握与课堂笔记有机结合起来。
查漏补缺,重点训练在做好前面两个工作的同时,重温高三以来做过的有质量的试卷。通过总结试卷,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找出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总结试卷,并非简单的翻阅和记背正确答案。我们要对典型错题进行归类,然后对错因进行分类,找出症结。涉及基础知识问题的带入课本进一步消化;涉及答题技巧问题的请教老师或同学;涉及理解思维能力问题的,多做同类型试题;涉及知识规律性问题的多记背总结性语言。同时,对错题我们要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不留遗憾。用心纠错,提高审题能力,使我们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当做题,规范卷面临近高考,我们要特别注意复习的实效性。看书和做题要有计划性,计划会使我们感觉每一天都有收获。从实效性出发,如果是基础很差的同学,就把基础知识抓好,认真阅读和记背课本重点知识;如果基础知识不错的话,在夯实基础之外,可以适当动笔做题,不能让考前手生。做题要精练,要反思为什么错,错因是知识还是技巧,这比大量做题效果更好。做题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一些信息量大、有所创新的题目。切记不要做模棱两可、偏题、怪题。同时,适当做一些高考真题,规范卷面。注意字体规范,字迹整洁,以免在高考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