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材料题存在问题

历史试卷材料题存在问题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12-28 17:13:0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不能直接体现商业的较高程度发展,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的高度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不能表明商业的较高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 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重构统治秩序 B. 限制贵族特权

C. 以德行教化民众 D. 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

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 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王猎累应进士不第后选择治生积钱,而后又感叹这会败其志,虽然小有成就,最终在庆历用兵时因范仲淹推荐而出仕,这反映出宋代士人将入仕作为价值追求,屡次不中,被迫从商,后来仍主动放弃商人身份去谋求仕途,最终成为永兴蓝田主薄,说明传统的抑商观念制约了阶层流动,B项正确;王猎一心追求仕途,价值观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王猎主动放弃了商人去出仕,表明商人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C项;宋代的主要选官方式是科举制,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 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 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 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

城市

人次

年份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 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 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 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 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1905年(中国)。据本题表格材料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不断地上涨,且分布呈现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特点,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A项正确;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 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 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 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 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强调不能用百年前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要强调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推进国民革命,D项正确;吴玉章强调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并没有特指工农群众,更没有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排除A项;当时指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论是已经经过创新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主要对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 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当时党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形成工农红军,这一时期“红色”和“工人”“农民”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确实会较高,反映出工农联盟的革命实践和对革命区域的标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宣传强化阶级意识,推动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题干这些关键词与民主革命相呼应,但是它们更直接地指向了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纲领的确立本身,排除A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虽然“红色”依然可以体现党的性质,但在全面抗战时期,更多的报刊可能会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等词汇,直接关联到抗战的主题,排除C项;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开始筹备向城市管理和国家建设转变的战略调整。不过,提到的“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词更多关联于革命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氛围,而非单纯的城市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

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这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办院方针调整为侧重基础研究和提高科研水平,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到了1984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这表明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相结合,A项正确;虽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这次办院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办院方针的调整主要关注的是科研方向和服务的对象,而不是人才的流动,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而办院方针的调整发生在1979年和1984年,因此D项与时间线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 结伴而不结盟 B. 改善南北关系

C. 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 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结伴而不结盟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左图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右图为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据此可知( )

陶罐上的短语“对抗并彻底击败北方之年”为国王奉献陶罐那一年的名称。

1“哮喘咳嗽年”,因这年哮喘病大流行而命名。

2“流星年”,因这年有很多流星出现而命名。

3“和平年”,因这年两个部族达成和平协议而命名。

A. 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 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

C. 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 D. 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到近代(埃及和北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记录者当年的名称——“对抗并彻底击败北方之年”,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年表内容——“哮喘咳嗽年”;“流星年”;“和平年”,这些年名都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主要大事,这说明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年名与历史的关系,并未体现文明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展示了两个地区的两份材料,无法由此得出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年名与历史的关系,无法得出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 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 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 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前后(西欧)。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开放性,普通人能成为会员,13世纪之后,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入会门槛提高,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普通人无法在竞争中胜出,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便逐渐控制了行会,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行会准入门槛提高,与城市管理体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世纪城市实现城市自治,王权并未加强对城市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 经济规律 B. 理想社会 C. 社会正义 D. 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非理性非正义,而且还要进行改造,要构建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这是相比启蒙思想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重点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构建了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先生们、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

A. 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 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 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10月(世界)。根据漫画中信息可知,1918年10月,一战接近尾声,英法美等国要走一条停战之路,但协约国军事最高指挥官对英美法最高统治者说“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表明这条停战之路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预示着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的脆弱性,C项正确;材料中福煦元帅是法国人,《笨拙》杂志虽然是英国杂志,但不能以此代表英国,没有体现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排除A项;一战虽然具有非正义性,但漫画没有体现,排除B项;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类型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A. 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 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 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1950年美国(美国)。根据表格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相比,私人投资比例下降,政府投资上升,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即由二战反对法西斯到二战后与苏联冷战对峙,抢夺世界市场份额,称霸世界,D项正确;大危机后美国经济在1940年左右基本恢复到大萧条前水平,恢复经济发展说法能反映材料结构性投资变化的本质,排除A项;美国并没有放松对拉美地区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拉美地区控制,视拉美地区为美国后院,排除B项;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不能反映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 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 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根据图示饼状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中,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这说明二战后到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相对衰落,经济竞争力下降,A项正确;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和环保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能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原因,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经济区”的变迁

——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

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官方答案:

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从汉代江南经济区指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唐代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与南方其他经济区并立等变化, 体现出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角度作答;

(2)从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数量少,唐代“经济中心城”数量多并呈多中心、多层次分布等变化, 体现出南方经济日趋繁荣角度作答;

(3)从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路欠发达,唐代主次千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 等变化、体现出南北、中外经济联系加强角度作答。 (若能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与汉唐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联系,可酌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作答进行评价)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准确,只能与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2:提取信息准确、完整,并能与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密切联系。

学科网提供的答案:

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有了明显进步。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

【解析】

【详解】官方解析:

试题以“江南经济区”为中心,以“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为线索,考查中国古代从汉代到唐代经济的嬗变。作 答本题时,要求考生以“变”为核心,着重从三个维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第一个维度是有效获取材料信息,知道材料中的哪些信息反映了“江南经济区”的“变”,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整合。依据两幅示意图及其图例,这些信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域范围的变化,二是交通的变化、三是城市的变化。 第二个维度是能熟练掌握所学的“南方经济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南北经济联系加强”等高中历史课程的必备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南方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中地位的发展与娘变。第三个维度,是在“信息”维度和“知识”维度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并将其作为证据,得出结论——对从汉代到唐代“江南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阐释,也就是从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南方经济日趋繁荣、南方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等三个角度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

学科网提供的解析: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据材料一“汉代江南经济示意图”可知,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结合所学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明显进步。根据材料一“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可知, 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

17.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答案】(1)官方答案为:(1)作答内容应主要包括:鸦片战争

原因、经过、结果、失败原因、性质等。 层次1: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叙述笼统; 层次2: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概述较为准确,能客观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层次3: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概述准确、完整,能结合“1936年”等信息,在史实和时代背景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阐释合理、充分。

学科网提供答案为: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琦善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

(2)官方答案为: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①从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是中国向近代转向的起点角度作答;②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人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角度作答;③从时人记载、历史著述等是全面客观书写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学科网提供答案为: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的分析。首先,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其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据材料一“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据材料一“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可知,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据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可知,林则徐被革职,而琦善的无能作为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科学、客观的分析历史事件。首先,战争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来分析。如: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战争过程主要表现:结合所学从清政府内部的杰出将领抵抗、皇帝的懦弱等角度分析,如: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战争结果:结合所学从晚清封建政府的落后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分析。如: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

——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官方答案: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1)材料一:土海解放前,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外国资本控制公用事业、官僚资本居垄断地位,是全国工业中心等:

(2)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地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 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1)结合上海解放前是全国工业中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等信息,从上海是旧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 不合理的缩影角度阐述;

(2)结合解放前的上海官僚资本居垄断地位、外国资本控制公用事业等信息,从上海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不充分、工业不能独立发展的缩影角度阐述;

(3)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等信息,从上海是新中国优先发展 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形成合理工业布局的缩影角度阐述;

(4)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等信息,联系解放前后上海的整体变化,从上海是新中国改 变旧的不合理经济体系,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缩影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完整、 充分的阐释说明。

学科网提供答案:

论题:上海·缩影

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9中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0中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

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

【解析】

【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上海。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了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结构、经济比例和经济发展情况,材料要求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通过前后对比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

其次根据“上海·缩影”为主题,围绕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进行史实对比论证。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9中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

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0中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

最后总结提升: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

区域

国别

主要商品

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北部

埃及

石油

4.6

57.8

非洲

阿尔及利亚

石油

67.5

91.6

东部

埃塞俄比亚

咖啡

49.0

59.3

64.1

非洲

乌干达

咖啡

36.9

50.4

98.7

西部

尼日利亚

石油

2.7

57.6

95.3

非洲

利比里亚

铁矿砂

41.9

70.1

52.7

中部

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

非洲

刚果

石油

10.5

77.9

南部

博茨瓦纳

钻石

14.7

60.8

非洲

赞比亚

95.2

91.3

——摘编自[肯尼亚]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八卷)

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喀麦隆(10人)、吉布提(3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国(1500人)、塞内加尔(1300人)。

——摘编自[法]多米尼克·马亚尔《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材料三

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

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

——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

分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

【答案】官方答案:

作答应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1)从改善单一产品的依附性经济结构,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上真正解放角度作答; (2)从摆脱西方国家军事和政治控制,加强“南北对话”,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实现政治上真正 解放角度作答;

(3)从摆脱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实现文化上真正解放角度作答;

(4)从国家独立不等于真正的解放,只有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精神、社会心态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造,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作答进行评价)

层次1:对非洲的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现状概括较为笼统,只能与“真正的解放”建立起一定联系;

层次2:对非洲的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现状概括准确,能与“真正的解放”建立起逻辑联系。

学科网提供答案:

论题: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政治的独立。

分析说明:二战后,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迎来了民族解放的高潮,大部分国家都在19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政治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这些国家的经济、军事、思想等依然受原先宗主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大影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放。经济上,由“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主要的能源出口比例在出口总值中占比反而不断提高,这说明,这些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经济依然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沦为了它们的资源供应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全面的发展;军事上,根据材料“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可以看出,即使这些非洲国家名义上获得了政治的独立,但依然受到法国军事影响,由于军事实力的差距,非洲国家无法实现军事的独立,国家国防安全无法保障;思想文化上,根据材料“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非洲国家实现了政治的独立,但思想文化依然受欧洲文化影响深重,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改造国民的观念,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综上,我们可知,真正的解放应该是政治军事的独立与自主,经济的自主与发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与创新,而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独立,国家只有全方位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解析】

【详解】官方解析:要解决试题所提出

问题,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首先,要解决“它是什么样”的问题,即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知道独立后非洲国家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非洲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材料二说明在非洲国家独立后,仍然没有摆脱前殖民宗主国(如法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分别站在西方和非洲两个不同的立场上,说明了一个共同的史实——即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非洲的渗透严重。 其次,要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即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明确非洲国家发展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可以从两个时间维度上加以考虑,一是历史的原因,即在殖民地时期,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掠夺和渗透;二是现实的原因,即在非洲“独立”后至今.西方大国利用不平等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旧秩序对非洲的控制和剥削。 最后,要明确“这样怎么样”的问题,即能建立三则材料信息之间的综合联系,知道非洲地区发展进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解放”的内涵及其本质,得出非洲虽然实现了国家独立,但不等于真正的解放;非洲只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造,找到独立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真正解放的结论。

学科网提供的答案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表”、“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 ”、“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可知,本题的主旨是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全方位的解放,故可以拟定论题为: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政治的独立。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如二战后,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迎来了民族解放的高潮,大部分国家都在19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政治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这些国家的经济、军事、思想等依然受原先宗主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大影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放。经济上,由“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主要的能源出口比例在出口总值中占比反而不断提高,这说明,这些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经济依然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沦为了它们的资源供应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全面的发展;军事上,根据材料“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可以看出,即使这些非洲国家名义上获得了政治的独立,但依然受到法国军事影响,由于军事实力的差距,非洲国家无法实现军事的独立,国家国防安全无法保障;思想文化上,根据材料“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非洲国家实现了政治的独立,但思想文化依然受欧洲文化影响深重,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改造国民的观念,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