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统治的决定性一击,但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实际上,辛亥革命的爆发,只是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而四川保路运动前一场意料之外的股灾,才是这场历史巨变的真正导火索。
满清末年的铁路建设的开始“要想富先修路”这种口号,现在我们都已经听得不胜其烦了,然而其实在当年的清朝末年,这种口号就已经喊得震天响了。修铁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曾经愚昧保守的满清,也渐渐转过了脑子,下定决心要开始修建铁路。
满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然而,当时的满清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在经历了甲午的战败和庚子权乱的赔款之后,清政府在财政上真的是揭不开锅了,对于修路这种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技术和人才的事情是有心无力。
洋人也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愿意借钱给清政府修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招商引资机会。用一部分的路权利益作为交换,引进洋人的资金和技术,对于清政府或者普通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八国联军之后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思潮下,跟洋人合作,不管你怎么合作都成了一个思想不正确的大问题。万不得已,满清只有把眼光投向内部集资,铁路商办的做法也就出台了。
艰难推进的铁路项目所谓的铁路商办其实就是民间集资。为此,广东成立了潮汕铁路公司,集资1400万两白银,湖南成立了全省铁路总公司集资500万两,四川也成立了川汉铁路公司集资1400万两,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别说建成,连开工的影子都没有。而成都到汉口的川汉铁路又是其中最悲催的项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四川人集资修铁路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广东、湖南这些地方由于它本身经济的底子比较好,集资主要是面向有钱的士绅阶层,和老百姓关系不大。
但是四川修路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它的经济又非常糟糕,只有把巨大的资金缺口对准了加税。采用了田租入股的方式,强制性的征收当年农业收成的3%入股铁路,等铁路建成之后以股权作为交换。
四川在1903年就成立了相当于国资公司的川汉铁路公司,前后募款1400万两,这其中有八成是田租入股,只有两成来自大户募款。整整七年过去了到1911年,这个公司已经花了700万两白银。结果呢,也只不过是从宜昌到万县修了一段15公里的铁路,弄得大名鼎鼎的总设计师詹天佑气得都要辞职。
更离谱的是,这款项之中有300万两白银,被一个叫做施典章的高管,拿到上海去炒股了!
满清的股市是的,中国并不是今天才有股市。100年前的满清它已经有股市了。清朝的股市出现甚至是在银行出现,之前早在1860年洋行的股票就已经在上海问世了。
1869年上海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买卖洋行股票的商号,当时叫做“掮客总会”,所谓的掮客其实就是股票经纪人,收取佣金促成交易。在1891年的时候外商在上海就成立了上海股份公所,专门用来交易股票。
1905年的时候这个公所更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这个证券交易所主要的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的股票、债券以及公债等等。
话说回来,1910年上海的股市迎来了一波牛市。由于工业上的需求大增,当时全球的橡胶市场出现了暴涨。跟橡胶有关的股票都出现了暴涨,一时间风光无限。
仅仅在1910年的6月,就有30支新的橡胶股票在上海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1350万两白银,这个交易量,连当时的老牌的伦敦交易所都自愧不如。
在其中不乏很多实际上并没有实际业务,完全是靠讲故事来骗钱的垃圾公司。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结果到了当年的7月22号,随着美国宣佈橡胶需求紧缩,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国际橡胶的价格突然大跳水,相关的股票也突然崩盘,一泻千里。一场空前的股灾就这样来了。
挪用资金炒股血亏300万川汉铁路公司的经理施典章,他原来当过广州知府,接触过很多的洋商,所以思维比较活络,由于川汉铁路推进缓慢,这傢伙看著自己掌管的巨额的资金睡在帐面上,就动了歪心思。
他前后就动用了350万两白银,通过不同的钱庄,进入上海的股市去炒作橡胶股票。结果在泡沫破灭之后,其中有300万两白银灰飞烟灭。
四川人的血汗钱被收来修路,结果铁路还没建著,就亏的只剩下400万两了,这个悲催的事实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地雷就这麽埋下了。
满清的亡羊补牢1910年满清朝廷一看,这个铁路商办这麽多年了,管理混乱不说,铁路也没建好,心急如焚。当时负责这个工作的邮船部大臣叫盛宣怀,推出了一个铁路国有计划。既然修路这件事交给你们办不好,就让国家亲自来办吧。至于钱的问题,还是找外国佬借吧。
随后他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四国银行集团签订了借款合同,就准备举债来修路。
实事求是地说,盛宣怀的铁路国有计划,完全是从权衡现实利弊来出发的。想要加快铁路建设,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这个东西在民族主义风潮很浓厚的当时,这就相当的政治不正确,向洋人借钱,等于所谓向洋人出卖路权,这就给人留下了攻击的伏笔。
盛宣怀
那怎么处理原来那些民间的集资呢?盛宣怀的办法是用原价赎买的方式。
在广东、湖南这个出资购买的方法落实的比较好,因为出资的股东不多,基本上都是上层的乡绅。这些有头有脸的社会上层。他也不愿意跟朝廷作对,你反正原价赎回,本金起码保住了,最多损失点利息。
但这个方法在四川就比较麻烦了,四川的大部分集资,是用全民加税的方式收起来的。理论上所有四川的农民都是川汉铁路项目的股东,这个动员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在上海炒股亏空的那三百万两,谁来负责?
引爆舆论川汉铁路公司的高层,不敢把这个炒股亏了300万的事公之于众,怕引起众怒,就想利用国家赎回的机会,神不知鬼不觉敷衍过去算了。
但是盛宣怀不答应了,他在了解到川汉铁路公司想利用国家的资金来填补亏空之后,非常愤怒。这些公司高管,把钱交给你们,事没办成不说,还亏了几百万,居然还想让朝廷来擦屁股,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不过,盛宣怀也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既然你亏空了这麽多,已经没有钱退给股东了,干脆就由政府一律换成国家铁路的股票折算,以股权抵现金。
然而川汉铁路公司的高层见达不到目的,就从舆论中煽风点火,转移社会各界对于集资款去向的质疑,希望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把这个损失全部扛下来。
一些花了巨资入股的商人大户,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是按照盛宣怀的办法,他们的损失是很难找回来,所以也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11年的6月17号,川汉铁路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喊出了“拒借洋款,废约保路”的口号,一瞬间整个四川都沸腾了。
满清的末路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本来是千夫所指的混蛋,你穿上爱国主义的袈裟,立马就变成了正义的代表。但是之所以能够成就这种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满清早就丧失了民心。所以人们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意相信满清。
因为所有的四川人都是股东,这个路权的变更就成了每一个四川人都利益攸关的事情。无论老少无关阶层,舆情高度关注,但是信息的不对称,加上爱国主义的加持让人们无从思考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所以很多人都归结为满清出卖路权,你收路权还不给钱,士可忍孰不可忍。随后就市民罢市学生罢课,一场如火如荼的保路运动就迅速蔓延开来了。满清为了进行平息事态,将主力从湖北调往四川进行镇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于湖北军力空虚,武昌起义爆发取得了成功。满清迫不得已启用了千防万防的袁世凯,最后在辛亥革命中清政府正式宣告结束。
如果满清知道区区三百万两银子的亏空,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的一根稻草。我想就是三千万两他都愿意补上。
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竟然源于一次股灾,不得不感慨,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戏剧性。当然,它也客观上促成了辛亥革命,最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