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一度被认为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轻松的阶段。
学生们抱怨“上学苦”、“上学累”的行为,更被认为幼稚不成熟、少不经事的表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学生时代代表着轻松和快乐。
但是当这些人真正为人父母,自己家的孩子开始上学之后,这份对于学生群体的最初印象却慢慢改变了。
只有当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投入那场教育的全面竞争之后,才知道原来上学真的一点都不轻松,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累了。
甚至有家长爆料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日常:
每天学14个小时,刷题十几份试卷。
“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钟放学,中午吃饭加午休只有两个小时,每天要学14个小时。”
“每周学校都会安排全校统一的周考,每个月会有月考,期中、期末穿插其中。”
“寒假作业很简单,一百张试卷。”
即使离开学校很多年,这些曾经支配所有中国学生的场景,依旧在脑海挥之不去。
很多上一辈的人没有经历也很难理解这样的场景,但是却展现现在中国学生最真实的一面——被刷题支配。
在过去,我们的上课进度都是一点点地跟着教科书走,一个学期下来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
但是现在很多高中,高一高二就将高中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了,然后用高三一整年的时间做题和考试。
曾经晚自习只是毕业年级学生才有的“专属特权”,但是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普及开来。
在电影《全城高考》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读书不是读死书,求学不是求分数。”
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培养刷题机器,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但是现在奉行的刷题教育,“求学”却与“分数”死死绑定。
学生刷题是为了提分,老师讲题是为了提分,学校安排各种考试同样是为了提分。
在学校和老师看来,不能提分的教育手段都是在耍流氓。
而刷题就是最实在、最能提分的手段。
所以才出现了“每天学习14个小时,刷题十几份试卷”这样中国学生的真实图鉴。
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书店,你能看见琳琅满目的教辅资料,都是各类试卷和模拟题,置身其中,一种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
它们都最终会装进学生的书包,成为压在学生肩上真实的重担。
上一代人那段轻松快乐的求学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压力、重负荷的刷题教育。
疯狂压榨学生的时间,填鸭式地对学生灌输知识点,最后采用题海战术。
在这样“工业化”的教育下,中国学生一个个被打造成了刷题机器,在考场上轻松写意,但同样让中国学生丧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经从数学的角度批评过中国的教育:、
“中国的学生只会做题,失去了对知识探索的能力。”
其实不光是数学领域,在刷题教育当道的今天, 其它学科亦是如此。
学了语文,却没有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了英语,却没有和外国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学了物理,却没有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
被刷题支配的中国学生无疑是可怜的。
一方面,以刷题为主导高强度学习题模式和学习压力,让他们心力交瘁,小小年纪就面临着各种心理和身体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一生中的黄金阶段,本应该发展自己的爱好,锻炼自己的能力,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但是早早被刷题支配的他们,却不得不把自己的青春交给各种题目和试卷,本该得到锻炼的各种能力,也被固化成刷题的能力。
悲哀的地方就在于,所谓的“刷题能力”只能在上学时期发挥出用处。
等到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真正和生活交手时,方才发现会做题毫无用处,宛若大梦初醒。
刷题,只能帮助学生应付眼前的考试,却并不能帮助学生应付整个人生。
而教育本应该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希望刷题教育能适可而止,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教给学生真正终身受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