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始教材改革,语文教材统一采用全新“部编版”,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一年级就开始有必背古诗词了!
新“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古诗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学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增加55篇,增幅高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年40篇。
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大概就是中考和高考了,那么,这些一年级就开始有的必背篇目,如何体现在中考中的呢?
中考中,必背古诗词除了出现在语言运用、修辞、阅读等考题中的隐性考题外,另一种最重要的考题形式就是古诗词鉴赏题。
先来看看2020年苏州中考题中的古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
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
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参考答案:C
6.“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3分,答喜欢“千家吼”,分析合理,表述清晰者,正常赋分)
7.“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2020年苏州中考的古诗词鉴赏题选用了宋代米芾的咏物诗《咏潮》,这首七言律诗把对海潮的描写和历史传说的叙述融为一体,既写出了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也表现了作者潇洒超脱的情怀。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三个题目:一是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的选择判断题,3分;二是对诗中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题,3分;三是对诗中重要字词的赏析,2分。三个题目,一题选择题,两题主观陈述题,共8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整体理解和对诗句、字词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再来看看2021年苏州中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
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
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参考答案:B
9.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5分)
2021年苏州中考的古诗词鉴赏题选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诗律诗《中宵》,诗中,诗人触景生情,既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感,也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命题者借这首诗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的选择题,3分;一是对最后一联意思的理解的主观陈述题,并且需要考生写出自己读过的杜甫诗中与这一联意思相近的两个诗句,共5分。
与2020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题不同的是,2021年的古诗词鉴赏考题在强调对诗词整体和重要句子理解的基础上,更强调诗词的积累,与中小学必背篇目的关系更密切。第9题的第二问,可以写“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也可以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春望》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的必背篇目,《月夜忆舍弟》虽不是必背篇目,但也是杜甫的名篇,所以,本题的设置,强调了对必背篇目和阅读面的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