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了半个多月的一年级无纸化测评活动,今天终于顺利结束。500多个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自己幼升小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全员参与的活动。
我们的无纸化测试以闯关的形式进行。语文和数学两科合在一起,一共设置八道关卡,每道关卡则根据本册课程内容,设置知识点问题。
语文学科分别设置了“勇探字母岛——拼音拼读”、“勇跨字词谷——字词运用”、“勇闯诵读谭——积累背读”和“勇渡话语海——看图说话”四道关卡;数学也设置四个环节,分别是“莲娃识数”(因为我们学校的名字里带“莲”,故称学生为“莲娃”)、“莲娃找方向”、“莲娃认图形”和“莲娃认时间”。
每道关卡设置不同的闯关规则。以“勇跨字词谷”为例,我们选取一年级上册课本中300个会认的字和100个会写的字做成40个不同类型的卡片,测评时学生从这些卡片中任意抽取2张,要求:能书空这个字的笔顺,能用这个字组一到两个词,并能用自己所组的词再说一句话;然后测评老师根据孩子的临场表现作出星级评定,书空一颗星,组词一颗星,说一句一颗星,如果说得特别好可列为特等奖候选人。
每一道关卡最高获评三颗星,针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设置特等奖,届时会获得学校层面的奖学金。对于特等奖的设定,我们既有每班不超过3人的人数限制,也有对获奖真伪的严格把控。因此,要求闯关全程录像,等所有闯关结束,老师们再集体观看这些特等奖候选人的闯关视频,根据他们的现场表现再最终评出10位特等奖获得者。
在闯关的过程中,学生们既紧张又兴奋,既担心自己不能闯关成功,又对这种活泼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关卡跃跃欲试。就在这样的兴奋紧张中我们既达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避免陷入刷题的泥沼。
本次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时间设置不均衡。在时间的掌控上,前面闯关的学生耗时更多一些,玩得也尽兴一些;到后来时间不够了,再来闯关的孩子就很匆忙,感觉老师总是催促自己快点,心里就不大舒服。我们在做活动方案的时候没仔细考虑到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其次,没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有些孩子因为紧张,闯关时忘了怎么答题,比如背诵的时候一句话都想不起来,在老师提醒之后才勉强背诵,老师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给了两颗星。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又来找老师,说是自己能背诵的流畅了,要求老师把那颗星给他补上。老师是根据你闯关当下的表现来评星的,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评定的,你又要来加一颗星,老师肯定不能给啊,结果他哭着不走,后面还有同学在观望,如果给他了,那其他同学给不给也加上呢?
时效性、特定性等我们大人明白的道理,天然觉得孩子也该理解,其实真不是。事前我们都没考虑到这一点,这也算是一个教训吧。同时,我们也缺少对孩子如何正确看待成绩的教育,以至于孩子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汲取知识的过程。
第三,我们没对家长做好沟通说明。我们本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想检验孩子入学一学期以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要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又想达到掌握情况的目的,所以才采用无纸化设置活动的形式测评。
但部分家长因不了解国家的“双减”政策,认为孩子没有分数,也不做试卷,那就是瞎搞,是胡闹,是老师不负责任,认为自己孩子一学期啥也没学到,对老师和学校颇多微词。更有甚者,直接在家校共育群里发小作文带节奏骂老师,弄得我们有些老师很心寒。
这样的误会纯粹是因为我们家校没有充分的沟通,尤其是我们这样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根本不了解教育变革的情况。针对家长的情况,我们老师本应该对他们做好宣讲才是,这也算是一大经验教训吧,下次肯定不会这样被人误解了!
“想,总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我们的活动也许不够完美,但作为教育人的初心却不能被忽视,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我和我的同伴们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