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与的90年代高考是分为大理和大文的,而且大部分地区都是全国统考或者直接进行全国统考,比如1990年和1991年,全国都是统考的。这种统考是全国学生的统一竞争,只不过各个地方的本科和专科的录取分数线不同。
90年代的高中生活也很紧张,但是绝对没有现在的这种内卷和变态,因为90年代读书拼的绝对是天赋,努力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一、90年代高考录取人数非常少,数理化不优秀的基本就放弃考本科的希望了或者转文科了。
90年代所有大学本科的录取人数基本就是现在985的录取人数加上顶部几个211的录取人数,所以在学习上,很多县市区的重点高中学生在班级内名次到不了前10名,本科基本就放弃了,我清楚的记得我大学里的同学,高中读书的时候在全校基本都是50名左右,一个县级重点高中能考上本科的,也就七八十人,我们当地大约1.2%的本科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初中我们两个班,考上本科的就我自己一个,初中我们班里的第一名,到了高中也难逃被高考淘汰的命运。
现在的高考是大学拼命进行了扩招,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学历也在极速贬值。现在大学的本科生里面,高中数理化学不好的比例有多少?高中数理化学不好,大学的理工科能学好么?而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需要那些理工科人才。
二、90年代的学习资料书不是很多,刷题真的非常少。
我们平时读书就是一本课本,然后各科老师额外定了一本资料书,再加上平时印刷的试卷,一般是用作考试的,另外我们也会买一些《高中生数理化》或者《高中生语数外》的月刊,看看里面经典的题目或者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学习资料就这么多。至于历届的高考试卷,真的从来没有系统的做过,但是在平时考试训练用的试卷中,往届的高考题目偶尔也会蹦出一些来。
所以,我们的高考真的没有感觉那么累。当时也是上晚自习的,很多同学看足球报,看小说,我是认真刷题的,晚自习结束后我才看小说,经常看到12点多。我们那一级的学霸,每一次考试都是全级前三名,高中三年的晚自习,看了三年的小说,也不影响高考裸分考了第一名。我们班的第一名,高考物理149分,差1分满分,至今他也不知道那一分丢哪里了,我们班前30名同学的数理化平均分全部高达120 。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累?我目测现在学生的刷题量起码是我们的20多倍。很多学生晚上做作业做到12点甚至更晚,这完全是一种折磨和摧残。在如此高强度的刷题下,学生还能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么?学生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么?关键是刷了那么多题目,每一个知识点所有的题型都基本见到过了,但是考试的分数却仍然是惨不忍睹,到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
现在的学生,还有没有能力凭借一本课本、一本资料书和试卷打天下?
三、90年代数理化题目的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没有现在这么高。
跟很多高中数学老师交流过,90年代课本上的知识点比现在多,如今的高中数学都把映射、极坐标及参数方程、不等式的证明、极限等知识点要么删除要么弱化了,而这些知识点的删除,对以后大学理工科高等数学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在此质疑一下高中数学删除了那么多的内容,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弱化中国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教育么?
看了非常多的现代数理化题目,真的有点绕口,需要学生首先提炼出要点,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没有改变的,现在学生学过的知识点我们都学过,而且他们没有学过的很多知识点我们也都学过。
四、90年代我们的学习方式跟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不同。
我们在高中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学,比如利用假期就把一本课本上所有的概念、单词、定义和定理等基础知识自己就学完了,而且做完了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上课只需要听听老师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真正优秀的那些同学,上课基本不听老师讲新课的,只是听老师讲评试卷和解题思路以及技巧。
当时我们最讨厌的就是老师把一道题目的解题步骤从头写到尾,浪费大家大量的学习时间,遇到不会的题目,老师只需要提供一个解题思路即可,剩下的我们自己就完成了。
高中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总结了很多规律,做题的时候用来得心应手。有些技巧和结论至今还记得,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且我们那时候做题也没有模型可以套,基本都是硬啃题目。
现在的学生,一道题目老师从头讲到尾好多还都是迷迷糊糊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老师讲完了都听不懂,这部分学生的心态需要多么强大才能做到啊,如果是我们,恐怕早就崩溃了。更可怕的是这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能达标,这对大学的进一步学习肯定是最大的障碍。
五、90年代的教材非常适合自学。
八九十年代的教材编写的非常好,无论是小学教程,还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教材。当时没留意编写人员,后来才知道都是一些名家编写的,而这些名家,都是一些高智商的,妥妥的都是当时的精英。所以,即使没有老师的辅导,对于基础知识我们一样可以进行自学。很多题目即使没有老师辅导,如果有答案,我们只需要参考一下答案就能知道解题思路。
当然,高考的目的就是筛选,每个人的智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同的学生理解的深度肯定不一样,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同,这就导致了大家在考试过程中成绩存在差异。
真正适合学习的学生比例基本也就是1%左右,而这个比例也正好是人类智商120以上的人口比例。所以我一直认为,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的招生人数还是非常符合人性的,选拔出拔尖的本科生搞科研,专科生做技工,其余的分布在各行各业,可以发财做大老板。
高中主要是培养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和以后的工作中,会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