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卷子上一般有真题(真题试卷哪里找带答案的)

什么卷子上一般有真题(真题试卷哪里找带答案的)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22 22:27:18

科举考试从公元605年创立,到公元1905年寿终正寝,经历1300年;我们所知晓的文化名人绝大部分是进士;年龄最小的“童生”十几岁,年龄最大的“童生”是102岁(广东人黄章)。考试科目不断变化,总数300左右;抛开最基本的考试不算,乡试、会试、殿试(廷试)内容大同小异,考试形式也变化不大。

清代进士张敬脩已经批改的试卷

多年来,教科书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儒林外史》《孔乙己》《白光》等小说对科举考试的嘲讽,尤其是《范进中举》之类作品对科举制的调侃与否定,致使我们认为科举考试陈腐荒唐,一无是处,科举考生皆为“读死书”的无用之辈。——这是一种可怕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是可笑的误解!

本文结合常见的考试类型与内容,给您说说科举考试题目的特点。

一、命题人皆为有识之士,知名贤达

乡试、会试、殿试,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国考”,没有哪一届皇帝不敢认真对待,因此,出题者必是反复挑选,最后敲定的当代才俊贤达,“德艺双馨”之士。例如,我们熟悉的许多名人雅士都当过出题人,如韩愈、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等。这些人不仅品行高尚,而且皆有“文凭”:全部是“进士”。其中,白居易“十七人中最少年”,文天祥进士第一,取为状元,苏轼高中进士第二名……

考试的号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部在里面

高级别的考试一般必须由具有进士资格的文人出题,所以上述几人曾被选中,为“进士考试”(殿试)出题。大家别以为白居易只会写《琵琶行》之类感性的文字,以为苏轼的长项是喝酒,或者酒醉之后搞几句“一樽还酹江月”,殊不知对于许多文人而言,吟诗作赋仅为“业余爱好”。下面展示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年)拟定的“进士策问题”之一,看您能读懂多少:

问:百官职田,盖古之稍食也。国朝之制,悬在有司。兵兴已还,吏鲜克举。今稽其地籍,则田亦具存;计以户租,则数多散失,致使内外官中,有品秩等、局署同而厚薄相悬,不啻([chì仅,只 ])乎十倍。斯者积弊之甚也,得不思革之乎?诸陈所宜,以救其失。

——当时高官顾况曾经拿白居易姓名的“白居”开玩笑,说他可以在京城白住白吃,但后来因白居易的才华出众而佩服之至,因而对“白居”另行解释。

总之,科举考试的出题人,并非迂腐学究,或者肥头大耳的酒囊饭袋。

最后的状元:清代刘春霖

二、既考知识积累,又考能力心智

帖经、墨义、策问是常见的三种题型,前两种题型考核知识底蕴,考生应考凭借的是死背硬记,第三种题型考核能力为主。

“帖经”,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任意一页,把左右两行蒙住,中间仅开一行,再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写。“墨义”,是一种简单的“默写”及问答,凭死记硬背即可。然而,“策问”之类题目考核的是考生的知识底蕴与、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深度,因为题目既关联历史又针对现实,往往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许多问题。

在号间搜索枯肠的考生

“策问”之类题目大多是“三论格式”,“题干”由主论、分论、问题等三部分构成。滴水见太阳,在此我们选取明代的一道“策问”题来说明问题。原题有两百多字,我们缩译如下:

主论:朕认为道与法是治国的两大工具,立国之本,具有重要作用。

分论:朕发现运用道、法两大工具,上至尧舜,下至汉唐、宋代,治国者都取得了好政绩。

问题:朕即位以来也努力行道行法,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呢?希望考生们直言陈述自己的主张。

这题目既要阐释何为“道”“法”,陈述二者古往今来所发挥的治国作用,又要针对当下现实提出自己的“对策”,字数200-1000!显然,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与思想深度,因而读死书的“冬烘先生”是无法驾驭这类题目的。如果您是考生,您能够答对多少?

清代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的试卷之一,考卷上必须写明祖上三代的姓名与身份

——在《范进中举》中,五十四岁的范进之所以能够“高中”举人,可能与他“交头卷”和主考官周进的心血来潮有关……殿试考生的录取非要皇帝点头御批,但乡试等低等级的考试,主考官有临场决定前几名的权力:如果主考官认为某考生的答题特好,第一名非他莫属,或者认为本次考试的佼佼者已经全部脱颖而出,那么他可以马上“放榜”,因此先交卷的人往往“捷足先登”。“放榜”时鼓乐齐鸣,人声鼎沸,而此时许多考生还在鸽子笼大小的“号间”苦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

乡试考场,范进在此脱颖而出

三、考题覆盖面广,针对性强

明代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试题种类,从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治国总论、封建伦理、经济理财、军事武略、文化教育等五类。

治国总论类的试题,是在宏观层面谈论治理国家的策略,如“农业”、“兵备”、“民生”“治国之道”等。

封建伦理类题型系专门考核应试者关于封建仁、义、智、信方面的知识。“四书义”等题型主要是论述“四书五经”的相关内容,谈自己的体会。“策问”“论”之类题型主要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论述当下社会的“文明建设”。例如,嘉靖七年浙江乡试第三场“策问”题目之一为:“问: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题目要求考生论述“廉耻”与社会风俗教化的关系,进而陈述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

试卷批阅现场

经济理财类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考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入仕前的经济管理见解及方法,内容涉及农业生产、水利建设、钱粮赋税、马茶盐铁、公私财产、田亩纠纷等许多方面,其形式方面涉及考核公文的起草、评判、批阅。

军事武略类题目既考具体军务的处理,如对“擅调军官”违纪事件的处置,又考军事策略方面的思考及观点。例如,正德十一年浙江乡试“策问”试题是:部队的粮食供应是“天下之大计”,“兵食足而礼乐刑政可以而理也”,现在的兵士达到千万,如何治理好天下士兵,说说你的看法。

文化教育类试题,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兴办学校、教育理论、教育著作等方面。此类考试题型多样:既考经典文献的解读与心得体会,又考“策问”之类现实针对性很强的论述题,还考诏据、表格、判语等应用文制作与处理。例如,万历七年河南乡试第二场“判语”中有一试题是草拟“子孙违犯教令”的判语——要求考生起草一篇法律判决文告。

我们从以上内容与形式不难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覆盖面广,现实针对性强,而且着重考核考生的现实关注度及其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思想思维,又包括“实际动手能力”。

清代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的考卷之一;卷首写明祖上三代的姓名身份

……

毋庸赘言,科举考试的弊端与腐朽显而易见,但它毕竟历经了一千几百年的完善与锤炼,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思考与实践,许多东西被我们今天的高考与公务员考试所借鉴或传承,遗憾的是绝大数人以否定的眼光看待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人根本没有见过科举考试题目,也不知道科举考试的基本运作方式,盲目跟风,胡乱起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