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发试卷从第三开始说排名(怎么问老师成绩在班里的排名)

老师发试卷从第三开始说排名(怎么问老师成绩在班里的排名)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18 21:54:49

招生变成一场依据分数高低进行的拍卖,手持高分者待价而沽,手持低分者无条件出局。

一、家长群内公布排名引争议

2018年6月,重庆渝中区一位五年级英语老师在班级群中晒出了全班同学的成绩单,本意是希望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动向,却引起了某些家长的怒火:

“有没有考虑排名靠下同学的感受?发这样的成绩单是想助长攀比吗?”

2018年8月,河南省一位语文老师在家长群内公布了孩子的默写成绩,直接引得家长以“学生自尊心受挫,可能产生自残”为由向当地教育局投诉,当事教师惶惶辞职;

图源网络,侵删

2020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积极稳妥推进全面复学的通知》中明文规定“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2020年12月,杭州滨江区发布班级微信公约(实行),要求“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内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

有人叫嚣“成绩算哪门子隐私?成绩不公开考什么试?上什么学?!”

有人称赞“不应该公开,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挫伤积极性,直接贴出来就是不太好。”

至此,家长批改作业的争议还未过去,在家长群公开考试成绩引不满又明晃晃的冲上热搜。

二、成绩不公开,孩子就能轻松吗?

争议之下不乏这样的声音——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哪有这么多事?

可越是这样越应该庆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上学的时候,卷子按照从高到低排名老师一边念成绩一边发;清楚的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每个学期末位淘汰;更有甚者,会让不及格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接受批评......

老师把成绩单当做“利器”,像训练特种兵一样消磨你的自尊心。尽管有效,但这真的不是什么太好的体验。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支持该政策的发布。

图源 电视剧《小欢喜》

但不公开成绩,就能打发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关注吗?

即使学校已经不让贴成绩、高科技手段加持开发APP、不公布具体排名、只公布分数段。但大家还是能把全班同学的成绩摸个大概,还是能做到精准嘲讽、怀疑别人作弊。

同时,只要中高考的录取规则不变,一切形式上的转化都注定了只是掩耳盗铃。

大数据显示,深圳公办公高中录取率已经连续4年下降,从49%下降到43%

西安市将公办高中与职高的录取率从6:4调整为5:5

图源网络,侵删

在各方不断的调控下,河南省的普高录取率堪堪维持在50%

招生变成一场依据分数高低进行的拍卖,手持高分者待价而沽,手持低分者无条件出局,竞拍者是所谓的名校或热门专业。

高考686分的考生打算回炉复读,非清北不上。因为如果这所大学不够优秀,不够荣耀、不够稀缺,那就没有市场竞争力,那这样的标签就是负面的。

即便成为那25%能进入大学校门的人,选修双学位、保研、申请留学项目、好的工作机会。

在“绩点为王”的囚徒困境里,应运而生了专为刷绩点而设的“水课”。即便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也有学生坦言:

“考试70%出自往期试卷,20%是助教出的新题,10%是老师出的新题。为了排名,我按照高考逻辑追求高绩点,而我的专业实际水平可能是倒数,我只是会考试而已。”

而走出象牙塔之后,被排名的不止分数,财力、声誉、颜值等等也要排名,人们在各种TOP榜里纠缠,整个社会无形之中都活在向往顶尖的一场竞争里。

排名的魔障,挣不脱、逃不过。

这样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分数,对于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分布都了然于心。

因为需要排名来“逆天改命”的,就是我们自己。

只有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才能明白原来我还不够努力。这场争议中唯一可取的地方,便是我们不必要知道每一个成绩背后对应的是谁的名字。

三、你不是在保护孩子,你只是在保护自己的面子

我为什么支持公开考试成绩?

因为对孩子来说,成绩单、排名表是学习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东西。但群中赤裸裸的成绩单,刺痛的只是家长的“面子”

80年代,考试单纯只是为了检测对知识的掌握;1998年,成绩评定有了优秀率和不及格率;2007年,一场考试中的优秀率不超过30%,著名的“二八定律”应运而生。

考试再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检验,而是同辈间的竞争。孩子的成绩优秀,家长觉得有面子;孩子的成绩吊车尾,家长觉得丢人。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依靠教育实现阶级跨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背负着家庭的期许,即使不再要求子女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也必然会以不再后跌为底线。不断浮动的成绩单加重了父母对“内卷”的焦虑——我的孩子会不会就此出局?

可是,公开成绩真的会打击孩子吗?

从小到大,他们都在追求“小红花”。即便小红花并不具备任何价值,但它象征着超越。在你接受小红花的那一刻,你就承认了两件事:

第一:我要在竞争中胜过他人

第二:我接受这样的竞争规则

儿时的“红花榜”与长大后的成绩单,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孩子们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长大,公布成绩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家长却固执的认为,公布考试成绩比少得一朵小红花要严重的多。

后果就是,家长的过分关注与保护,削弱了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而隐藏成绩单求得一时的“面子”,不过是一叶障目,并最终影响对学业的判断。

反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善于培养杰出人才?

因为卓越与平等是一对张力,而真正的成长只能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痕迹。成绩要靠自己挣,面子也是。

参考文献:

[1] 助长攀比?老师在家长群晒期末成绩但引家长不满《重庆晨报》

[2] 老师晒学生成绩引不满,是家长太玻璃心吗《燕赵都市报》

[3]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三联生活周刊》

[4] “鸡娃”家长群:焦虑中产的教育争夺战 《三联生活周刊》

注: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烦请联系协商稿酬等事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