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小学生因考100分,被全班同学鼓掌欢呼"的短视频火遍微博。
视频中,这名叫吴卓恒的男孩,听到老师读到他名字,并宣布考100分后,一脸神气迈着小步跑向讲台。正在写作业的同学们也纷纷鼓掌欢呼,一位小伙伴还离开座位去拥抱他。画面一派祥和的正能量,在寒冬腊月温暖人心。
自视频发出之日起,腾讯官方视频、人民日报等知名媒体纷纷转发分享。主持人康辉甚至在央视新闻中,将这个片段分享给全国人民:看了无数遍,为全班孩子鼓掌。
央视新闻直播间记者实地采访,小男孩老师表示,这位同学为了考100分,努力很久。这一次,终于梦寐以求。
记者问到一名女同学:为什么要鼓掌?女同学说:他能得100分,我觉得还挺厉害的。
而拥抱小男孩的那位男生则表示:我觉得他努力很久,他从来没得过100分。
只是考了个100分而已,听起来平平无奇,为什么能被全网点赞?
可能有些父母,每天都只忙着自我成功,没空关心别人成功失败。更有些父母,自己就是见不得别人好的那种人。
而一个孩子却能体会到同伴来之不易的喜悦,并送去真诚的掌声。
强烈对比,这背后,孩子强大的共情力功不可没。
一、肯为他人动情的人,共情力一级棒
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指出,成就一个人的高情商,是同时具备七种力,其中之一就是同情力。
在个短视频中,美国一个小男孩在练习跆拳道时,多次尝试脚劈木板都未成功,忍不住哭了,时不时想放弃。这时其他小伙伴纷纷给孩子加油,教练继续鼓励小男孩尝试。
周围小伙伴加油声音越来越大,就像拉拉队一样有气势。
最终,小男孩在多次尝试下,终于成功。全场沸腾起来,伙伴们将小男孩拥入怀中,表示庆祝。
假如只有教练一个人喊加油,听起来好像是对学生的发号施令。
而伙伴们一起加油,才真正打动小男孩。
挫败时的同伴打气,会让一个人产生信念:我有战胜困难的实力。
一个合格的父母,就是时刻让孩子感知与孩子的共情:我懂你渴求,也会陪你面对。
那么孩子才能学到,共情的力量。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曾对"同理心"有一项长达20年研究,研究人员跟踪观察全美超过700多个幼儿,对比20年后人生变化。
调查发现,幼儿时期就善于分享、助人为乐,共情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被名校录取,拥有不错的工作。
缺乏共情力的孩子,往往学业不佳,长大后无法获得正式工作,还容易养成酗酒、暴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严重的走向犯罪。
如美国心理学会主席Gerald P.Koocher说:"同理心决定心智能力表现,也决定人生走向与成绩。所以同理心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有远见的父母,一定在孩子幼年,就培养孩子共情力,帮助孩子从小积累社会支持系统。
只有懂得爱与被爱的孩子,才能拥有温暖、安全感、自信力、勇气与力量。或许他不是最富有的人,但却是幸福感最高的人。
二、看到他人优势却见不得好,成长路上情绪陷阱
名人梁宏达曾在节目中,聊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女孩关闭朋友圈,原因竟然是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嫁得好,就来气、羡慕嫉妒恨。女孩索性关了朋友圈,表示把自己嫉妒心"治疗"好了,再重新开启。
梁宏达说,这不叫嫉妒心,而是同伴压力。
看到身边或亲密的人过得好,就会产生害怕被同伴抛弃的负面情绪。即: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一段关系。
关闭朋友圈,逃避一下,虽然能缓解。但不去正视自我与他人优势区别,日积月累,也会转化成负向嫉妒恨。
前不久,就有这样一则新闻。
黑龙江讷河一名张同学,参加完专升本考试后,寻不见自己录取信息。报警后得知,张同学填报的志愿被人删除,密码也篡改了。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舍友刘同学嫌疑重大。
刘同学对作案供认不讳,并坦白:见不得张同学成绩好,不想看她被录取。
幸运地是,省招生办人员通情达理,经核实不是本人删除的志愿,志愿可以补录。
张同学最后被哈尔滨商业大学录取。而刘同学则被拘留10日。
有网友解气回复:你毁不了努力的人,但能毁了自己。
嫉妒,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负面情绪,从婴儿时就存在。当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嫉妒心也在长大。
幼儿时嫉妒心的孩子会表现得闷闷不乐,爱哭闹,甚至攻击行为。随着长大,自我力量增强,嫉妒心也在变大。父母们若不重视,或用了错误方式对待孩子,都会让孩子萌生更大的嫉妒心,并进化出攻击报复行为。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说: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作为父母当发现孩子燃起嫉妒火苗,一定帮孩子找出嫉妒背后原因。
放任孩子将"我痛苦"怪罪到他人优秀身上,自己不会变好,只会引火烧身。
三、引导孩子看到长处,为人父母这样做
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一个教育心理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他)有一强烈的积极期待时,他就会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后真的有可能成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样子。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他认知世界的起点。父母怎么对别人,决定了孩子与他人关系质量好坏。
- 父母自己不攀比,不拿孩子攀比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汪涵自爆从不加入家长群。即使太太杨乐乐强烈要求,甚至激将法——你看人家爸爸……汪涵也绝不中招,坚决不加入。
汪涵给出的答案是:自己也是普通人,看到孩子之间成绩好坏,也会有比较心理。也怕孩子跟同学攀比,最好办法就是远离。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的最好示范,父母的心智影响孩子心理发展。
作为父母,假如我们无法选择攀比大环境,但至少可以教会孩子远离干扰。只有父母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孩子才能云淡风轻,自在长大。
- 让孩子看到自己优势,培养孩子自信心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说:帮助孩子增添内心力量,就是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
父母多肯定,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睿智的父母,不要放过任何能放大孩子优势或努力的机会,让孩子体会拥有长处的美妙。
例如,日常生活中,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对取得好成绩的感受。让孩子对成就的体验多一些。
例如,在孩子克服某个困难取得成功后,父母可以陪孩子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孩子记住努力的方法有哪些。
作为父母,孩子的自信有多少,全凭我们愿意发现的地方有多少。只有我们时刻保持一双慧眼以及不吝啬赞美的嘴,孩子才会勇敢向前,活出强大。
- 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纪伯伦说:只在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
竞争是检验一个人何等实力的最好方式。为了孩子未来能拥有进取心和真正实力,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作为孩子坚强的后盾,我们只鼓励参与,不关心第一。这样才能保护孩子对竞争的积极性,不会被几次名次挫败,最终逃避。
湖南卫视《放学后》有一期,虎妈严格教育女儿丁丁,事事要求拿第一,结果丁丁开始逆反,跟妈妈唱反调。
海兰老师指出:竞争目的,能够在失败中尝试成功。只拿第一的孩子,往往没办法体会周围人。
为人父母不难焦虑,畏惧孩子落后,将来居于人后。孩子的名次,也许是父母最好的安慰剂。
但安慰一时,并不能安慰一生。孩子只有在竞争中体验到竞争的乐趣,欣赏对手,才能在人生竞争赛跑道,越跑越宽。
作为父母,面对竞争,放下名次,多些鼓励。孩子轻装上身,没有负荷,才能跑得更远。
四、真正成长,能欣赏他人,也能欣赏自己
人性都有被欣赏的渴望。但只有先去欣赏他人,才能得到他人欣赏。
看到了他人优势,才能接受到自己也很优秀的信号,对孩子来说,这个启迪是巨大的。
因为这启蒙了孩子洞察力,心胸,共情力。掌握这些能力,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人心向善,备受拥戴。
其实,当我们教孩子欣赏自己与他人,是在帮孩子为未来铺路。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肯定别人的能力,培养孩子看见别人优势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简介:
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中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精神堡垒"。分享亲子育儿、婚姻家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