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高考六科试卷

挑战高考六科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18 21:39:04

持戈试马:鉴古今高考(科举),观统一试卷无期

笔者的话:收到《头条》约稿,非常愉快,看似简单,实为难答。原标题是:全国高考统一试卷,统一录取,你赞成吗?如果不赞成,原因是什么?我的主题是:鉴古今高考(科举)-观统一试卷无期:五大看点惹的祸(新增强版)。笔者目前不赞成:全国高考统一试卷。翻阅古今高考(科举)(清朝官吏等)各地信息,归纳五大看点,与各地朋友一起交流分享。

一、何谓统一试卷或录取,恰似“持戈试马”

持戈试马

1、全国卷和地方卷

一年一度的高考时期,让考生“捏一把汗”,目前国内高考分为全国卷和地方卷。

2、考试和招生改革

第一、2014年《国务院给予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成为改革的大趋势。

第二、资料显示,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2000-2004年全国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形式。

第三、2021年自主命题的省市减少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地。而浙江已经明确:按照新高考改革要求, 2023年起 语文数学英语采用全国高考统一试卷。

3、高考通常考六科

每年高考日期是6月7-8日,有些地方延续至9-10月之间,高考一般考六科:

文科生考:译文、数学、外语各150分(历史、地理、政治)综合300分,考理工科大学。

理科生考:译文、数学、外语各150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300分,考人文类大学。

4、全国高考统一录取

概念采用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试卷。教育部按统一考试分数线录取的新生,叫全国统一录取新生,地方无权录取新生。目前,没有实施具体时间表。

5、据统计,2021年各省高考达1078万,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比2020年增加7万人,已经连续三年破千万,创历史新高。

二、省市一本上线率曝光,恰似“炫奇争胜”

恰似“炫奇争胜”,厚重的笔触,绚丽的色彩,让人着迷......

1、一批率最高低省市?

2021年全国31省本科一批/特招上线率,哪省最高?哪省最“地狱”?2021年高考各省市本科一批上线率均超过10%

第一、一批上线率最高:北京市。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5.17万,上线总人数22100,上线率42.75%。

第二、一批上线率最低:河南省。

上线率最低的为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率为11.18%。

2、高考一本上线率?

2021年高考各省市一批上线率率数据

第一、一本上线率30%以上省市2个:北京、江苏。

第二、一本上线率20%-30%之间的省市:12个。

第三、一本上线率遭遇特例

2021年上海一批上线率:21.52%。即大幅度下降(2020年一批上线率30.29%)。主要原因受疫情影响。大批原出国学生:选择高考。导致2021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上升,竞争压力更大。

第四、数据显示,一方面,一本上线率较高的省市:大都教育资源或经济条件发展比较好省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或西部地区一本上线率高,主要因为人数少,竞争比较小,例如,宁夏、青海等。

3、一批上线率差距?

为什么一批上线率存在差距?

原因之一,与各省重点大学的招生计划有关。

原因之二,与各省报名人数有关。

原因之三,与各省份生源质量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各个因素相辅相成。

2021年全国各省市一本上线率汇总

三、追忆古代科举或试卷,恰似“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

1、古代高考(科举考试)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第一、现代中国,法律规定一年一度的高考“家喻户晓”。让人联想一下: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吗?答案:NO。

第二、古人科举考试,并非全国统一。只有到会试、殿试的时候,才采取全国统一考试。此前其他考试。由地方组织层层选拔,让人才“脱颖而出”。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一、科举起源。从隋代-清光绪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一千三百多年。选拔权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开设:进士科,考试选取进士。考进士课程:时务策。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办法,当时“草创”时期,没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做官三者结合,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一页。

第二、科举完备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统治后,唐王朝帝王承袭了隋朝人才选拔制度,并予以完善。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
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3、古代科举三次选拔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古人选拔人才设立一项考试。如果学生们想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经历三次选拔。

第一、最低级考试:乡试。分省来考核的,由当地官方出题,属于地方级考试,但参加乡试并不简单。需通过当地省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达到标准之后,获得参与乡试资格。

第二、地方乡试合格,过度到会试。会试,中央统一出题目。

第三、会试通过后称:贡士。贡士唯一获得最终的殿试选拔,殿试,当朝皇帝亲自出题,通过电视取名为近视。殿试分:三甲收到录取通知书。

三甲第一,甲中第一名,即所谓“状元”。

三甲第二,甲中第二名,即所谓“榜眼”。

三甲第三、甲中第三名,即所谓“榜眼”。

三甲第四、甲中第四名,即所谓“探花”。

4、唐代创新推出武举

第一、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第二、武举:考生源于乡贡。武举开始公元702年。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5、宋朝科举制度改革

宋朝,古代科举改革时期。同唐代一样:常科、制科、武举。例如:常科,比唐代减少。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官至宰相。宋人号称,进士科: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形式和内容重大改革。

第一、宋代科举放宽录取范围

进士分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扩大录取范围,名额成倍增加。例如,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lr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屡考不第考生,允许他们遇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第二、宋代确立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两级考试制度。一级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礼部举行的省试。试行实行殿试。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

正式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四、探寻清朝科举或官衔,恰似“教士俸金”

教士俸金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未入流-级别附于从九品:不在十八级以内。一些是清朝各级官职职能览表(大全)

1、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

2、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5、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7、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8、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10、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11、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12、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13、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14、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16、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

17、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18、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00、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五、探寻清朝科举或后宫,恰似“宠冠六宫”

宠冠六宫:乌雅氏,雍正帝母亲,出身卑微却宠冠六宫,10年内生6子

1、探密清朝后宫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小贴士之一: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小贴士之二:慈禧太后:选秀女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成为太后。

2、探密后宫居住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小贴士: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第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第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第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第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第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第六、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