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喜欢三毛的读者,一定都知道三毛从小偏科严重,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三毛一直都很努力。后来三毛发现老师出卷的秘密,就是每次考试都是从课本习题里挑选几个习题。三毛就开始背习题,由于记忆力很好,三毛连着考了6个100分。
考了这么多100分,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却换来了老师的怀疑,老师怀疑三毛作弊,就把她叫到办公室,让她做初三的习题(三毛当时读初二)。正如老师预想得那样,三毛一道题也没做出来,而这个事实,更坚定老师对三毛的怀疑。
回到课堂以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墨汁给三毛画了两个黑眼圈。这件事给三毛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从故事中,我们不禁疑问,老师为什么不相信三毛的100分是她自己考出来的?因为三毛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所以,老师就对三毛形成了固有认知——“数学不好”,这就如同一个学渣突然成绩考到前几名一样,多数人都会持怀疑的眼光。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02
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说到刻板印象,不得不提到“女生数学不好”这一刻板印象象。不只是在国内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国外,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固有认知。
斯潘塞等心理学家邀请一组数学水平相当的男生女生参加数学测验,数学测验的难度非常高。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女生被告知测验具有性别差异,则女生成绩低于男生;而女生被告知测验没有性别差异时,女生的成绩与男生相同。
从这个经典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为什么会形成刻板印象?
1、了解我们的大脑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但是,很少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大脑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一个人有过一次被蛇咬伤的经历,大脑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图式——细细长长的东西有危险。
那么,当这个人再次看到细细长长的东西,大脑就会对身体发出预警。如果没有这样的预警机制,就很可能再次被蛇咬伤。
大脑形成刻板印象,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进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理性思考后再做决定,对于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可能轻易就被野生动物袭击,难以更好地存活下去。
在这类情况下,刻板印象是大脑的一种自动化思维,也可以理解成被动思维模式。当然,除了被动思维模式,还有两种常见的主动思维模式,即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2、僵固型思维模式
在《看见自己的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觉得人的能力、智力、才能是固定的特质。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往往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他们会觉得有些孩子学习好,是因为天生聪明;而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则是因为他们太笨。
就像三毛的老师,因为三毛数学成绩一直不好,那么,他看到三毛数学考了好几次满分,他没有询问三毛是用什么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而是一开始就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三毛的数学成绩。更夸张的是,他居然用初三的试卷测试上初二的三毛。
如果他是一位成长型思维的老师,看到三毛数学考了满分,应该很高兴才对,并且表扬三毛,鼓励三毛分享她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毕竟,对于老师来说,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对于三毛这样数学成绩一直糟糕的学生,居然能连考6次100分,不是一件很惊喜的事吗?
属于哪种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03怎样打破刻板印象?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1、客观观察事实
刻板印象的本质是一种评价,比如,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和一个学习差的孩子,同时做一张考卷,假如让孩子做考卷时,不写上自己的名字。那么,我们就容易形成一种认知,考得分高的肯定是学习好的孩子。而不带评论的观察则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客观观察事实:这里有两张考卷,每个分别多少分,两张试卷都没写名字。
如果回到三毛那个故事中,老师避免刻板印象的方法是,客观观察事实,不做任何评判。事实就是:三毛连续考了6个100分,这件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实,而老师怀疑三毛作弊,这就是他的自我判断,当老师带着“这种评判”的眼光,去调查三毛时,老师在证实偏误这一心理效应的作用下,获得了他心中想要的答案,最终,得出结论——三毛作弊。
2、信任是打破一切偏见的基石
小明拿着考卷回到家,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我这次英语考了全班第10名。”妈妈说:“你不是一直倒数几名吗?考第10名不会是抄书了吧。”
小明的妈妈不相信他能考第10名,而是用小明以往的表现来推断这次考试,妈妈的行为就是刻板印象。
再看另一个场景,小明拿着考卷回到家,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我这次英语考了全班第10名。”妈妈说:“太棒了,小明,这次进步这么大,妈妈晚上给你做好吃的。”
小明的妈妈相信自己孩子,并没有因为孩子以前成绩不好,就否定了这一次的成绩。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自然打破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