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农村烧柴大锅饭,当属廊坊南八乡。一口大铁锅,稀的、干的、甚至还有蒸菜,一揭锅盖垫,香气蹭蹭往外冒,未吃先迷。烧柴禾的农村大锅饭,是妈妈的味道,是南八乡农家的味道。
老家是南八乡。我十八岁之前,在家里可以说天天吃大锅饭,而且必须吃。这么说吧,我就是吃着妈妈在家里烧柴做的大锅饭长大的。
那时,我们农村家里虽然有炉子,但是不常用,因为费煤火,而柴禾有的是,做饭烧大铁锅。大锅饭基本上都是“一锅出”,或者叫“一锅掀”。
锅灶都是建在堂屋,锅腔通炕洞,烟暖炕洞,冬季不用另烧火取暖,经济实惠不?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一做饭,我就搬个小马扎帮妈妈烧火。铁锅很大,上面用秫秸篾织成的盖垫盖着。
妈妈做饭都是“一锅出”。
锅底放几瓢水,然后将“屛屉卡”放上(V行小树杈做的),屛屉卡上再放一个大屏屉。我烧火的过程中,妈妈会陆续地进行她的工作,往水里放两勺秫米icon(高粱米icon)或细棒子渣,这就是稀饭。屏屉上放蒸的东西,如白薯、南瓜、茄泥icon、白菜、红旱萝卜丝做的素丸子icon等,这些东西会被统筹得满满当当。最后在铁锅的四周,贴多半圈棒子面饽饽。然后盖上盖垫,烧大火,等锅里水开了,蒸气撞满了就改细火。三十分钟左右时,满堂屋充满了蒸汽,此时可以闻到饽饽熟了、白薯熟了的香气。灶堂熄火,开门窗放气,屋子里的浓浓的水雾,就会从地面一点点上升到人与人之间能看清彼此。再收一小会儿气,就可以揭锅了。堂屋或里屋炕上摆好木制方饭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一只瓷碗盛稀饭,白薯 、饽饽拾到饭篏里摆在一旁,菜盆里放一捏盐、几滴油拌一拌蹲在饭桌中央,大家便开始一阵狼吞虎咽。每天如此,大家都是“抢饭吃”。
记得最好吃的大锅饭就是熬鱼粘卷子。鲫鱼拐子小豪根,甚至带鱼icon或那个年代农村常见的去了皮的橡皮鱼。锅底煎鱼,煎好放入开水及调料,里面再放“白薯粉条”,锅圈上粘一圈拧成麻花的白面千层卷子。等熟了一揭锅,不,还没结锅,便香气入邻家了。鱼和粉条盛一大盘子,大家手忙脚乱。而我只爱吃里面的粉条。锅里的卷子都是围着锅斜杠贴,下端都浸在鱼汤里,熟了之后,卷子一半白,一半浅巧克力色,另一面靠锅的部分,还结了焦黄的卷伽,不用就菜,白嘴吃都非常美味我其实并不爱吃鱼,因为讨厌鱼刺。就是爱吃被鱼汤浸泡过的带伽的麻花卷子。
十八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开始,就很少吃到妈妈做的大锅饭了,如今妈妈已经去世,家里的大锅灶也因为煤改气、柴改气而被封或被拆了,大锅也都换成了小锅。不知怎的,小锅饭无论怎么吃,也吃不出正真的农家味道。现在城里也出现了不少农民大锅饭,也曾吃过几次,但怎么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也许,只有妈妈做的烧柴禾的大锅饭,才是真正的农家大锅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