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考场舞弊一直都能触动国之逆鳞。毕竟,人才选拔乃是国之大事,不能不谨慎小心应对。
今年的高考,出现的问题有些刷新眼球。
最开始,网上传出了试题泄露的信息。这种牵扯所有考生利益,牵扯国家人才选拔公平性的大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教育部报了警。
事发最开始,网民们不知道试题泄露事件是造谣,是有一些震惊甚至失望的情绪的。教育部第一时间的报警,可谓是当机立断,给我们造成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的雷厉风行的形象。虽然,面对可能出现的考题泄露情况,这个态度最多只能是事后的形象挽回,还并不能达到“扭转乾坤”的效果——毕竟这是要看警方的调查结果的。但至少,这个态度,是明确的,是端正的,是值得我们大家肯定的。
紧接着,警方的调查也很给力。今天,高考的第二天,高考尚未结束,就已经给出了调查结果。考题并没有泄露,事件就是人为造谣引起的。
警方的效率是值得我们认可的。
当然,如果多说点的话,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哲学问题”,即,“怎么判断事物的不存在”?我们能够充分地证明与表述的情况,实际上仅仅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某种事物”,而目前尚未发现的情况,却并不能够充分证明事物就绝对不存在。我们能够证明的,只是对单一的事件进行真伪判断。即,虽然我们无法判断一种现象不会发生,但我们可以判断对于某种继发现象的报道是否属实。
比如,高中物理课堂上,一般老师都会给学生们简单提一下“磁单极子”的概念。这个东西是否存在,只能说是一个争议。虽然,目前我们人类的科学调研,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表明已经发现了“磁单极子”,但我们也并不能保证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后续是否可以发现。同样,调研也有可能出现相关情况。
当然,理论毕竟仅仅是理论,当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会引入更多的值得考量的因素。回到此次高考的试题泄露造谣事件,警方的调研,实际上是可以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所有的证据,进行有效的侦破,判断证据的真伪,判断出,相关人士对于高考试题泄密的报道,是基于真实存在的证据给出的有效信息,还是“脑补”的恶趣味的造谣。
所以说,从事件的表述准确性与逻辑性的角度,正确的描述应该是“今年高考试题泄露的言论是造谣”,而不是“今年高考不存在试题泄露”。
即,对警方调查结果的描述,说调查发现相关人员描述的试题泄露是造谣,是充分的;说该事件描述的实体泄露是不存在的也是可以的。但要是就此将问题一般化,说成“不存在试题泄露”,这就不充分了。毕竟,警方能够调查出现有的证据的真伪,但无法绝对保证后续不会有人违规。
之所以要提这些情况,是因为,本来教育部()做的,已经是堂堂正正了,然而,媒体的报道,却实在是有些“补刀”。
媒体的这个教育部回应的“不存在考前泄题”的标题,这就给人一种感觉,教育部的言论,是一种“绝对化”的保证性质的描述了。然而,实际上,教育部公开的情况通报是这样滴:
通报中的原文,教育部说的是“以上情况均不存在考前泄题”。到了媒体手里,妥妥滴变成了一个“标题党”。对“以上情况”的就事论事的客观言论被砍掉了,变成了一个很有些“拍胸脯”架势的保证性的主观言论“不存在考前泄题”。媒体补刀,教育部躺枪……
其实,抛开媒体言论的不严谨、不负责,在这个情况下,从事实的角度,教育部其实已经获取到了绝对的优势。
很多时候,对于事情的处理并不需要过于复杂,尤其是对于教育部这种国字头的机构,用事实,就可以胜过雄辩。
无法保证的,不提。已经确认的,公开透明。原则,往往就是这么简单清晰。
教育部的通报,让我们心服口服:
就是一个考生违规把手机带入考场,把试题拍下传了出来。而事前,有人先发帖占坑,得到照片之后将其替换。
于是,真相大白。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一个简简单单的通告,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然而,这个情况,是需要一个“实力背景”的。毕竟,作为国字头的教育部,发言权肯定更加具有权威性。相对而言,如果换成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被造谣的指责,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力不从心之感。
不过,从此次事件中,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进行借鉴学习的。
首先,就是第一时间报警。
不要犹豫。警方永远都是正义的保护神,是我们合法公民的坚强后盾。第一时间报警,哪怕事件有各种难度,至少,第一时间,我们表明了态度。
其次,就是保持自己的冷静了。
这里,需要进一步引入的,是大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左右影响的。
比如,我们痛恨小偷,同时,我们也痛恨暴力。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殴打他人的时候,我们肯定对施暴者会进行谴责,但如果,打人的人边打边说“我辛辛苦苦给孩子攒了上学的路费学费,就被你这么偷走了?你这是要把我孩子的前途往死路里逼啊,你就这么毁我孩子前途,今天我打不死你!”,那么面对这类情况,我们的认知就会出现“反转”。
回到当前我们讨论的“被造谣”伤害的情况。面对舆论在第一时间无法获取事件真实情况,可能对受害者造成进一步的误解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做出“争与不争”的策略选择。
首先,面对舆论的指责,自己应该克制、冷静。尽管,很多吃瓜群众,基于不充分的认知就盲目发表个人看法,甚至无端指责,这种行为固然武断,值得批评,但为了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我们对这类情况,最多只能进行解释,不能进一步与相关的吃瓜群众产生进一步的冲突。
讲原则,无论吃瓜群众的言论曾经表现得如何不负责,但就事件参与人的角色而言,这类人反而是应该尽量争取的,而不应对其“树敌”。此所谓“不争”。
而面对调查机构,或者当事人,以及当事人指出的所谓的证据,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证明,并充分表态。毕竟,造谣就是造谣,造谣行为一定是通过不真实的素材来伪造现象。面对各种不真实的,或者是牵强的情况,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指出。但这个时候也要注意态度,讲事实即可,这个时候表现出的冷静与理性的态度,是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创建舆论优势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讲事实,既是要针对制造谣言、伪造证据的当事人,也有必要针对吃瓜群众。这个行为,与前面提到的面对吃瓜群众的指责的隐忍并不矛盾。隐忍针对的是指责,而保持理性的讲事实针对的本质是事件。
其实,回过头来,分析当前教育部的处理办法,跟笔者提到的“争与不争”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考题泄露的谣言最开始报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会有抱怨、愤怒,甚至责骂。对这类的负面情绪的宣泄,如果教育部出面进行追责,哪怕是报警,也都是落入下乘的行径了。试想一下,堂堂部委如果跟一帮普通网民争口舌之利,岂不贻笑大方。最终,通过一个清晰明确的公告,一切真相大白。
与大部委不同,我们没有在舆论有效公告的发言地位,但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对事实进行真实的反复的陈述。
毕竟,针对普通人的造谣事件,网民更多关心的是事件本身,而并不在意当事人究竟是哪个。当事件本身出现反转而真相大白的时候,网民群众就已经没有意义揪着当事人不放了。其实这个情况也是我们普通人相对于国字头大部委的一种优势。普通人的一个失误,并不会有太多人在意。大部委举办的高考,几乎全国的眼睛都在盯着。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对牵一发而足可以动全身的高考大事,教育部都可以沉着冷静地理性应对,我们普通人,冷静一些又有什么难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