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分卷子评语怎么写(八十多分的卷子写评语怎么写)

九十分卷子评语怎么写(八十多分的卷子写评语怎么写)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19 21:06:19

关于考试与分数的短章

1

曾经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它生动地描述了分数和考试的重要性。

但是,分数作为一种评价,我们不应该对它的价值抱有过高的期待,“任何测验分数都只是对学生真实知识和技能的一次估计。”i它不是学生真实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身。

2

教育中更为重要的那些目标,例如,创造性、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就不容易评价。ii假设,我们在大学里学了很多创业理论、公司治理等知识,还学习了很多别人的创业经历,但是,如果我们不亲自去创业实践,老师和我们自己是很难判断和评价我们到底学得怎么样的。

3

一个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不容易被常规的试卷测出来。要想评估,得通过仔细观察。iii

女儿读幼儿园时,我曾经问过不同的老师同一个问题:她和别的小朋友发生过冲突或矛盾吗?如果有,她是怎么处理的?显然,有的老师观察到了,能说个一二;有的就一脸懵。

等她读小学时,我又问了她班主任这个问题。她不但回答了,而且很详细,还有细节,甚至还对女儿在处理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性格特征,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我知道,她是个好老师。

所以,如果班主任在你家孩子的学生手册上,写了很多个性化的、内容广泛的、精准的评语,他肯定是一个观察仔细和用心的老师,很可能也是一个好老师。

4

学生对于事物的态度、兴趣、激情,也不太容易通过考试测量,一般通过观察他平时的行为或访谈得到。iv但是,我们知道,它们都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这也是申请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需要提供文书、推荐信的一个原因所在。大学需要通过它们了解一个学生学业成绩之外的情况:他的经历,他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他和学校、专业是否匹配,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学习是否有激情和抱负,他是谁,等等。

5

根据分数所具有的价值,评价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常模参照,就是将学生的分数与其他学生比较,形成所谓排名,或班级内,或年级内,等等。

另一种是标准参照,它以学生对一种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评价学生掌握的程度。

例如,生活中,我们学习骑车、开车,一般只希望达到熟练即可,这就是标准参照的评价。而那些为了比赛或因为兴趣去专业训练,要学得比他人更好的,因此去和他人比较、比赛的,就是常模参照的评价。

在学校的学习中,为了应试、升学,以便于和其他人比较高低,我们被迫将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考试都纳入了常模参照。但是,我们心里需要知道,对于未来的更长的人生而言,其实是不必要的,有些课程掌握或基本掌握即可。

6

两个学生,都考了90分。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学生的天赋只有70分,而另一个有85分,那么,我们该欣赏谁?答案很显然。

所以,如果有人说,他随随便便就考上了一个好大学,其实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他主要靠天赋,而天赋基本是天生的,并不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

在美国的大学申请中,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两个中国学生,一个是某县重点中学的前10名,另一个是某一线城市重点中学的前10名,常春藤大学一般会选择前者。他们认为,两者的背景、资源不同,达到差不多的学业成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不同;相对而言,前者更有学习的潜力,也更可能做出更高的成就。

7

按作用不同,评价还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问的是:现在做得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例如,课堂里刚学过一个内容之后的小练习,或回家作业。它是为了发现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出改进或调整。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作出评价。

个人以为,我们可以策略性地,只将高考、中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看成总结性评价,将其它的期末、期中、阶段性考试、小测验等等,都作为形成性评价看待(尽管理论上不是)。这样,我们就将大多数考试看成是为了学习得更好的考试、为了成长的考试,可以因此在战略上藐视它,或许还可以因此减少考试焦虑。

9

考试和分数是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评价,只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一个工具。

我有一个同事,他每次旅行都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一旦出发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稍有偏差都不行。哪个景点没去,难受;哪个山头没爬到,也难受。

也许他已经忘了,旅行的更高目的是什么,或增长见识,或拓宽视野,或为了快乐,或只是“因为山在那里”vi,什么都不为。

学习和旅行一样,它们都有更高的目标,肯定不只是为了完成学习的目标或旅行的计划。

i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2016年8月第1版,第392页。

ii 同上,391页。

iii [美]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第115页。

iv 同上,第115页。

v 同上,第384页。

vi 来自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有关登山意义的回答。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