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专题01 等值线图的判读
(建议用时70分钟)
(2024·福建莆田·二模)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年均雷暴天数分别可能为( )
A.45天、45天 B.45天、55天 C.55天、45天 D.55天、55天
2.丙地年均雷暴天数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汽含量 B.盛行风向 C.地形地势 D.沿岸寒流
3.驱动丁地雷暴频繁发生的局地环流为( )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飓风
【答案】1.B 2.D 3.A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等值距为10,甲地外侧相邻等值线为50,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60,所以甲地取值范围为40—50,乙地外侧等值线为50,东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40,所以乙地取值范围为50—60,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作用显著,导致丙地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可知,雷暴发生需要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丙地气温较低,不利于暖湿空气上升,不利于雷暴天气较少,D正确;丙地位于沿海地区,水汽含量充足,A错误;盛行风向和地形地势不是影响雷暴天气的主要因素,BC错误。所以选D。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位于半岛,三面环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风显著,水汽充足,对流运动强烈,导致雷暴频发,A正确;该半岛地势较低,山谷风不显著,B错误;该地受季风影响较小,C错误;飓风水平方向风速较快,不利于形成气压差,不利于雷暴的形成,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午后,但也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被称为雷雪。
(2024·全国·模拟预测)步行等时线是指步行时耗绘制而成的区域范围线,在这条闭合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花的出行时耗相等。下图为我国四座大城市由城市中心区向外的步行等时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分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受自然地理屏障较小的城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5.丁城市中,步行速度最快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4.A 5.A
【解析】4.丙城市主体呈现的是同心圆式向外分布,在城区的东北部等时线交汇,在东北部出现自然地理屏障,丁城市步行等时线的北部向外凸出,可达性较强,不应存在自然障碍,南部和东北部等时线出现向中心弯曲,可能存在自然障碍。甲和乙步行等时线各个方向走向和间距分布比较均衡,说明自然障碍较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丁城市中,a方向步行等时线由中间向外凸出,等值线较稀疏,相邻等值线较其他方向间距大,反映了在同等的时间内行走的距离较远,步行速度最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农用地,还是城市建设用地,均是以区域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展开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024·湖南长沙·一模)孟加拉湾南部冷池(图中的虚线框内)是北印度洋重要的海洋现象,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温度低于相邻海区,通常出现在夏半年。162018年,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使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等温线a的注记是( )
A.26 B.27 C.28 D.29
7.孟加拉湾南部冷池通常出现在夏半年,从海水运动角度解释其成因正确的是( )
A.夏季盛行西北季风把冷海水输送到孟加拉湾南部海域
B.夏季顺时针运动的季风环流,把冷海水输送到孟加拉湾南部海域
C.夏季飓风多发,风暴潮强烈而导致孟加拉湾南部海域形成低温区
D.孟加拉湾夏季潮汐运动强烈而导致孟加拉湾南部海域形成低温区
8.2018年孟加拉湾南部冷池水温比往年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夏季风增强,蒸发加快,海域热量支出增加而迅速降温
②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而迅速降温
③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吸收海域潜热增加而迅速降温
④夏季风增强,风力强劲,海水扰动加剧,热量交换迅速而降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6.C 7.B 8.C
【解析】6.材料中说明此处海域形成冷池,说明水温较低,冷池两边等温线的温度为29℃,据材料信息可知,冷池a等温线的数值应为28℃,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海区顺时针运动的季风环流,可将图上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南海区(冷舌)的冷海水输送到孟加拉湾南部而形成冷池,B正确;A错误;飓风、潮汐运动会导致海水发生大规模运动,影响的不会是局部地区,CD错误,故选B。
8.2018年,西南季风的势力偏强,海面蒸发加大,吸收海域热量增加,①正确;降水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冷池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②正确;风力增强,海水扰动加剧,热量交换迅速而降温,④正确;①②④正确,季风增强,降水增多,释放的热量增加会使海水增温,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此时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带来了较为干燥和冷的气流。这种气流不仅降低了孟加拉湾地区的气温,还减少了海面的蒸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海水的温度。同时,由于风力的作用,海水表层的热量会被带走,这也促使了海水温度的下降。
(2024·吉林长春·模拟预测)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分为性质不同的上、下两层,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温跃层。温跃层仅位于海面下20m—30m,远浅于海面下100m—200m的全球平均水平。下图为黄海中部海区某月海水温度垂直结构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对于黄海中央水团上、下层海水性质推测正确的是( )
A.上层为高温、低盐水:下层为低温、高盐水
B.上层为高温、高盐水:下层为低温、低盐水
C.上层为低温、低盐水:下层为高温、高盐水
D.上层为低温、高盐水:下层为高温、低盐水
10.影响黄海冷水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大气环流 C.陆地轮廓 D.洋流性质
11.黄海冷水团对黄海渔业资源丰富的影响主要是( )
A.形成寒暖流交汇 B.汇集多种海洋生物
C.造成冷海水上泛 D.提供稳定水流环境
【答案】9.A 10.A 11.B
【解析】9.读图可知,表层海水水温较高,此时应为夏季。夏季,太阳辐射强,浅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水温高;夏季由于降水量大,并且注入海域的淡水多,受之影响浅层海水盐度低;而较深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和淡水的影响小,水温低、盐度高。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据材料可知,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因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底地形,与大气环流、陆地轮廓、洋流性质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冷水团能在夏季保证一定深度的海水处在相对低温高盐的状态,这个水温非常适合虾夷扇贝、海参等等深海养殖作物的生长,同时对附近洄游鱼类的洄游路线也有极大影响,因此可以汇集多种海洋生物,B正确;由黄海冷水团的成因可知,并没有形成寒暖流交汇、造成冷海水上泛、提供稳定水流环境,ACD错误,故选B。
【点睛】黄海冷水团 亦称黄海中央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存在于夏秋季节,覆盖海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温跃层仅位于海面下20米-30米,远浅于海面下100米-200米的全球平均水平,使利用该区域浅源冷海水进行水产养殖的成本大大降低。黄海冷水团夏季底层水温在4.6℃-9.3℃,近底层水的溶解氧不低于每升5毫克,其他水质指标也符合养殖冷水鱼类的水质标准。
(2024·黑龙江牡丹江·模拟预测)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可见,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读我国部分区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显示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中入春日期最接近的是( )
A.兰州与西安 B.呼和浩特与银川 C.济南与太原 D.天津与石家庄
13.甲区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主要是因为甲区域( )
A.距海远,海拔低,风力小 B.地势平坦,空气质量优良
C.地形封闭,云量小,日照强 D.植被覆盖度低,昼夜温差小
14.乙区域在7月的候温应( )
A.低于10℃ B.为12℃左右 C.接近15℃ D.为16~22℃
【答案】12.D 13.C 14.A
【解析】12.读图可知,图中兰州入春日期为5月1日到5月15日之间,西安入春日期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间,A错误;呼和浩特入春日期为4月15日到5月1日之间,银川入春日期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B错误;济南的入春日期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间,太原的入春日期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C错误;天津与石家庄的入春日期都是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D正确。故选D。
13.读图可知,甲为塔里木盆地,入春日期为3月15日以前。由已学可知,塔里木盆地距海远,晴天多,地形较封闭,云量小,日照强,北部受天山山脉阻挡,所以气温较高,入春日期较早,C正确;该地邻近亚洲高压、风力大,植被覆盖度低、多风沙、空气质量差,晴天多、昼夜温差大,AB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乙地区位于全年皆冬区。由材料可知,“候温高于 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所以该地七月的候温应低于10℃,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
(2024·广西·模拟预测)孟加拉湾是位于印度洋东部的边缘海,东、北、西三面为陆地,南部(6°N断面附近)与赤道印度洋连通。孟加拉湾水文状况季节变化显著,图中③④两海区均存在上升流,但两处上升流出现的季节和强度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孟加拉湾表层洋流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7月,①②两海区的盐度差异显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孟加拉湾向北洋流的影响,①海域盐度较低
B.受阿拉伯海高盐度洋流影响,①海域盐度较高
C.孟加拉湾海域降水量大,②海域盐度较低
D.受陆地径流补给量大,②海域盐度较高
16.判断③④两海区出现上升流的季节和强度的差异( )
A.③夏季,强度较大B.④夏季,强度较小C.③冬季,强度较小 D.④冬季,强度较大
【答案】15.B 16.A
【解析】15.7月孟加拉湾洋流呈顺时针运动,①海域受来自阿拉伯海的高盐度洋流影响显著,盐度较高,A错误,B正确;7月孟加拉湾海域降水量大,①②海域均会受此影响盐度降低,据此无法判断盐度差异,C错误;②海域附近有岛屿分布,但受陆地径流补给影响会使②海域盐度降低,D错误。故选B。
16.③海区位于孟加拉湾西岸,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近岸海水缺失,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因西南季风势力强,上升流强度大,冬季为东北季风,不会形成上升流,A正确,C错误;④海区位于孟加拉湾东岸,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近岸海水缺失,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因东北季风势力弱,上升流强度小,夏季该海域受西南季风影响,不会形成上升流,BD错误。故选A。
【点睛】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和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区海水亏缺。在北半球,当风沿着与海岸(位于风向的左侧)平行的方向较长时间地吹刮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所形成的风飘流使表层海水离开海岸(称为离岸流),引起近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在远离海岸处则形成下降流,它是从下层流向近岸,以补偿近岸海水的流失。
17.(2024·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西部地区地处过渡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冬季易发火灾,冬季局地环流是该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冬季局地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当地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受局地环流影响,该区域冬季气温较高,出现了一条向北显著凸出的暖脊(如图所示)。下图示意东北西部地区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可以更好的体现局地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1)说明东北西部地区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
(2)①据上图在下图中补充高程和(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其图例。
②指出AB、BC两段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从局地环流的角度说明东北西部地区冬季易发火灾的原因。
【答案】(1)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该区域地处山地东坡(或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增温。
(2)①
②差异: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
原因:AB段坡面陡(或坡度大),气流下沉运动显著(焚风效应显著/增温显著)或BC段地形和缓(或坡度小),气流下沉运动弱(或焚风效应弱/增温弱)
(3)焚风产生减湿、大风(多风)效应。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东北西部地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影响因素、自然灾害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据图中等高线可知东北西部地区受山脉的影响,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导致增温。
(2)①,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AB段等高线密集,坡度陡,高程下降速度快,受焚风效应影响大,气温升高;BC段地形缓和,焚风效应影响小,气温下降。如下图:
②差异:据图可知,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 原因:AB等高线密集,段坡面陡,下沉气流显著,焚风效应显著,BC段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形和缓,下沉气流较弱,焚风效应弱。
(3)焚风效应,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产生减湿,风力较大,多大风(多风)效应。
18.(2024·湖南·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它往往伴随着阵雨、狂风或冰雹,其形成与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要素密切相关,如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
(1)以110°W为界,简述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规律。
(2)图中虚线区域内年均雷暴天数较少,试分析原因。
(3)雷暴天气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从个人角度说出防御措施。
【答案】(1)110°W以东,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
(2)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
(3)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等。
【分析】本题以美国雷暴为材料,涉及雷暴天数分布规律、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应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读图可知:110°W以东,雷暴天数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雷暴天数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
(2)根据材料,影响雷暴天气的要素有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读图可知,虚线区域位于大陆西岸近海,地形相差不大,从西向东抬升(受地形抬升影响,雷暴天气应较多),而该地实际雷暴天气较少,因此地形暂不考虑,主要考虑因素为气温、空气湿度因素,因此,将该区域分为南部、北部,北部纬度较高,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得出答案: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对流弱;南部纬度较低,为地中海气候,得出答案: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
(3)根据题意,从“个人角度”考虑,防御措施为: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
19.(2024·江西九江·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冰日数是结冰初日到结冰终日的间隔天数。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年均结冰日数为151天。该市结冰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波动减少趋势。下图为保定市结冰日数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天)。
(1)分析太行山脉对M地结冰日数的影响。
(2)说明保定市结冰日数年际变化明显且呈减少趋势的自然原因。
【答案】(1)太行山脉阻挡了寒冷的西北季风,导致山脉东侧的M地降温幅度小:西北季风翻越太行山,下沉增温(焚风效应致M地气温升高):使M地结冰日数减少。
(2)季风环流不稳定,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大,导致结冰日数的年际变化明显;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均温上升,结冰日数总体减少。
【分析】本大题以保定市结冰日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气温的因素、东亚季风环流、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可知M地结冰日数等直线往结冰日数高值突出,说明M地结冰日数比四周结冰日数少,结冰与气温有关,该地结冰日数少,说明气温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分布、地形因素、洋流。结合所学知识,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材料“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M地位于太行山夏季风迎风坡,冬季风背风坡,冬季才结冰,因此考虑冬季风对结冰日数的影响,结合图可知:太行山脉阻挡了寒冷的西北季风,导致山脉东侧的M地降温幅度小:西北季风翻越太行山,下沉增温(焚风效应致M地气温升高):使M地结冰日数减少。
(2)本题从结冰日数年际变化明显和结冰日数减少两个方面回答。1.结冰日数大小与冬季气温高低有关,结冰日数年际变化明显,说明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大,该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属于东亚季风环流,其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稳定,西北季风时强时弱,西北季风势力强,温度低,结冰日数长,西北季风势力弱,温度高,结冰日数短,因此保定结冰日数年际变化明显与季风环流不稳定有关。近年来结冰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升高,结合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均温上升结冰日数总体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