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试卷完整版(被撕毁的试卷完整版)

生死试卷完整版(被撕毁的试卷完整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1 08:45:37

前两天愚人节有段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被疯传,内容很让人动容。

这是2021年2月因病去世的演员赵英俊,在3年前录制的留给世界最后的话。在视频里他调侃着自己,也传递了自己的生死观:

面对死亡的时候很害怕,但我只害怕了一天,当我得知得了这个病的时候,那天晚上几乎一夜没睡,但过了那天晚上我就再也没怕过……我留在这个世界的故事不少了,互相讲一讲,我就永远活在你们身边,所以不要把我忘了。

风格一如他写的临终小作文,

死亡在很多人眼里,太过于悲伤和沉重。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没人能真正知道。不管是达明·赫斯特的福尔马林标本装置,还是比尔·维奥拉的宗教仪式般的视频艺术,或是罗斯科的色块表达,他们似乎也并未追寻到真正的答案。

上图:

下图:

今年的清明节,迎头撞上了复活节,祭祀亡魂和耶稣复生,从死亡开始,回溯生命。

QINGMING



01

如果你死了,会留下什么?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法国当代概念艺术家。作品以摄影装置而闻名,他的艺术时常探索生命,死亡和记忆,模糊真相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他的作品《墓葬》是由一个葬礼空间来纪念无名死者的装置。与蜡烛的传统宗教象征相一致,昏暗的灯光唤起了人类生存的脆弱性和死者灵魂的永恒性的思考,黑框的镜子反射出观众的镜像,他们看到自己的肖像代替了已故的死者。

《墓葬》(Les tombeaux),1996

在波坦斯基看来,在传统社会观念中,死亡没有那么成问题,因为进步的概念没有那么重要,家庭或群体的生存更重要。

因而,“现在我们会死两次,第一次是在我们去世的时候,再一次是在照片中没有人再认出我们。”就像《寻梦环游记》里卧在吊床里最终因为没人记得而消失的骷髅,记忆是最终的死亡,这也是波坦斯基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通过仪式等人类习惯的公认形式和环境设置,他试图唤醒观众接近主题,如记忆和遗忘,失去和死亡。

他的个展“打发时间”(Faire son temps)展览里,汇集了40幅敏感而有侵略性的作品,质疑我们死后还剩下什么。一张照片?一段视频?衣服?还有我们的遗体,被关在棺材还是盒子里?除此之外,环境是不变的,麦浪依旧美丽,海浪依旧澎湃,而世界上再无已逝之人。

《祭坛》(Autel Chases), 1987

《华沙幽灵》(Les Fantômes de Varsovie), 明胶银打印,122×67cm×2,2002

Depart, Life in the Making,2011

波坦斯基创造了一种普遍的、未指明的哀悼气氛,照片、传统价值的摆设物品带来了一种他们的特有的唯一性和真实性,并将艺术视为探索记忆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

02

竖起了一块碑,上面要写什么?

不管灵魂是上天成仙还是下地成鬼,在变成回忆之前,一个人的实体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程,就是下葬。

如果你觉得波坦斯基的“记忆”作品有点可怖,那么这个在1930年,罗马尼亚雕塑家巴特拉斯(Stan Ioan Patras)创设的“欢乐墓园”(Cimitirul Vesel),就有点可爱了。

这个墓园没有我们印象中那种悲凉阴森的氛围,反而充满了幽默和乐趣。墓碑上彩色的浮雕图案和诙谐的文字记录着人们对熟悉的牧师、农民、伐木者、商人、学生、主妇、醉汉等生前的记忆片段,人们可以在墓碑的墓志铭上读到一丝幽默,冲淡了生离死别的伤悲。

负疚丈夫为妻子写的碑文:“这儿躺着玛丽——约翰·福特的妻子,但愿她的灵魂上了天堂。我对不起她,即使她下了地狱,也比当我的妻子要好受。”

父母为婴儿写的:“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所以就回去了。”

还有调侃岳母的女婿:“就在这沉重的十字架下,沉睡着我那可怜的岳母。要是当初她再多活哪怕三天,躺在这的就会是我。”

……

这座已经成了罗马尼亚永久性博物园的“快乐墓园”,创设的初衷,就是认为死亡并非与痛苦相连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它代表着更美好的生活的开始。就像创设者巴特拉斯的墓碑上写的,也带着幽默的人生调侃:

Ever since a little boyI was called Stan Ion PatrasPlease listen to me good folksWhat I say are not liesAll the days that I livedI never wished ill for anyoneBut all the good that I couldTo whoever asked for itOh this poor world of mineSo hard was my life in it.

从小时候起我就叫斯坦·伊恩·巴特拉斯各位,请听我说我说的不是谎言我生活的所有日子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怀恨在心但我做我所能做一切好事不管是谁要的噢,我这个可怜的世界我的生活很艰难

巴特拉斯的墓碑

没有太多的伤悲,人们到这里来,看到的是对于生死的不同视角的描述。所以,你会想在你的墓碑上写什么呢?

03

一边衰败一边盛放时,要做什么?

每个人死之前,经历的一定是生活的打磨和衰老了。

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将花视为传递各种意义和信息的载体。在我们最快乐和最悲伤的时候,在我们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鲜花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或许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充满活力的同时又很脆弱,一边盛放,也一直在衰败凋零。

2019年,由设计工作室Intertrend和Daikoku Design Institute联手打造的“The Art of Bloom”装置,通过培育花朵来帮助传达我们最深的情感,变化的信号,以及庆祝生命的各个阶段——人与花相互刺激,相互反应,相互学习和成长。

装置由自然真花制成,也依靠了现代科技而呈现,如光照设计以及AR互动技术,将实体与数字相互结合起来,因此也带给了观众一种全新感受自然的方式。

花瓣、光线、声音以及变幻灯光打造的自然之境中,逼真的仿佛正在与自然互动的体验,唤醒观众的感官,创造一个冥想的空间,连接到更深的精神状态,从而直达内心思考。

“The Art of Bloom”,2019

生死、开败,时刻在这个装置中发生着,就像现在正鲜活的你,也在一边经历时间的流逝,一边想要抓紧做些什么。

04

在我死之前,我想要________

这个填空题,不仅是美籍华人艺术家Candy Chang 的疑问,也是留给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你。

Candy Chang 失去了生命中最爱的人之后,开始思考死亡。为了提醒周围的朋友在有限的人生里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她在自己家附近一所被废弃的房子侧面安装了一块巨型黑板,以“在我死之前,我想要________”为题,向每个路人的心灵提出疑问,第二天黑板就完全被填满了。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形色色的答案遍布于黑板中。这成了一个全球艺术项目,邀请人们反思死亡并在公共场合分享自己的个人愿望,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了5000堵这样的“愿望”墙。

从令人心酸的“看看没有战争的一年”到搞笑的“和竖琴演奏者一起睡觉”,再到令人心平气和又带点伤感的“修复我破碎的心”……墙上写下的,是那些匿名的人的故事和情绪。

我想要________,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句式。但通常我们提出了很多,其中又有几样事情是你真正落实去做的?而“在我死之前”这个前提,也是不管任何年龄段都要思考的事情,就像我们常说的“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这不是悲观,是前瞻。

我们一般不鼓励谈论死亡,甚至不鼓励去想它。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来探索这些想法,但当我最终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我没有预料到的舒适和清晰。在死亡的悲剧性真相之外,是一种明亮的平静,它提醒着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当我想到死亡时,那些让我感到压力的世俗事物就会缩小到它们应有的小位置,对我重要的事情就会变大变突出。思考死亡会使你的生活更加清晰。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那么,剩下的一半,是不是也应该分给跟“生”一样重要的“死”呢?

在我死之前,我想要________

这道填空题,你,

想怎么填?


关注NOTHINGART,一起分享生活,畅聊艺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