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的卷子能卖废品吗(以前不要的试卷可以卖废品吗)

写完的卷子能卖废品吗(以前不要的试卷可以卖废品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1 06:36:25


近日,市民谢雅萌整理书房时发现,上学期给儿子买的8本教辅书,只有英语做了5页,数学做了6页,其他都是空白的。
她询问儿子,儿子理直气壮地回答:“不叫你买,你非买,买了我也没时间做,再说你买的书也不适合我。以后如果需要教辅书,我自己去买。”
谢雅萌面对着一堆教辅书发愁了,“唉!好好的书,难道当废品卖了?”
8本教辅书只做了11页
谢雅萌的儿子在沧州市第十三中学读八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去年7月份,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儿子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为了帮助儿子学习能更上一层楼,谢雅萌在网上帮儿子选购了一些教辅书籍。
针对儿子语数外三科的成绩,谢雅萌买了三本语文阅读卷、两本数学提高卷和三本英语综合卷。买书的时候,她也没和儿子商量,当她把书放到儿子书桌上时,却看到儿子满脸嫌弃的表情。后来,她几次催促儿子做点教辅书上的题,但都被儿子以“作业没做完”为理由给拒绝了。
一个学期下来,儿子只做了寥寥几页。寒假开始后,谢雅萌准备和孩子好好谈谈这几本教辅书的事,结果儿子直白地告诉妈妈:“我并不是不想学习,我也想趁假期好好复习一下。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你买的这些书并不适合我。数学太难了,英语又太简单了。语文卷子上的很多题,我们老师都曾经让做过。”
最后,谢雅萌和儿子达成协议:以后不再随便买教辅书了,有时间陪儿子一起到书店挑选几本书。
千元教辅书卖了26元
市民刘丽娟的儿子去年夏天考上了大学。儿子走后,她清理家中的杂物,将儿子已经做完的一些书和卷子都卖了废品,但是还有四箱的课外读物和教辅书基本上是全新的,她舍不得卖掉。
马上要过年了,昨天,刘丽娟收拾屋子时又看到了这些书:放在家中实在是占地方,但是当废品卖掉又有些不舍。于是,她打电话询问了两个亲戚,是否需要中学生的教辅书,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早就换教材了,教辅书不匹配。
最后,刘丽娟只能忍痛将那些几乎全新的教辅书整理出来,当废品卖掉。
卖废品前,刘丽娟突然想算算这些书的价值,她按照定价加了一遍,这些书的定价总和是1528元。刘丽娟苦笑着说:“当年买书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折扣,一般网上买的最高能打到五折,书店买的最多是8折。核算下来,当年买这些书也花了1000元左右。没想到当废品卖只卖了26元。”
教辅书多半成“摆设”
采访中,记者发现,和谢雅萌、刘丽娟一样遇到类似教辅书问题的家长比比皆是,很多教辅书买回家就成了“摆设”,只得扔掉或卖掉。
“我有好几个家长群、学习交流群,平时经常看到有家长分享心得,买什么教辅材料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孩子刚上五年级的陈丽萍告诉记者,儿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她就从群里淘了不少“宝贝”,从幼小衔接七田真系列,到一课一练,再到各种阅读、英语和数学思维训练教程,可以说多达几十种。
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陈丽萍虽然买的书越来越多,但孩子课外时间越来越少,真正能充分利用的并不多。“有一次,我把可能会用到的各个年级的教辅书一下子都买了,结果孩子不买账,一本都不做。”
陈丽萍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千万不要囤教辅书,一定要现用现买,哪怕贵一点,这样能够保证是最新版本和最新印次。
孙晓楠的女儿今年高考,她一边帮女儿整理着教辅材料,一边总结给女儿买教辅书的经验,高一高二学新知识,教辅材料肯定得选同步的。
“以前我不会买,就奔着网上的排行榜买,最后买了也用不上。”孙晓楠说,到了高三开始进行高考总复习,而这种复习一般又分成三轮,每一轮的要求不同,要是想买一本教辅书用三轮也不行,还得对应着买。
小方今年上九年级,小方的爸爸方明宇告诉记者,以前他年年给小方买教辅书,但是后来到学期末整理这一学年的各类学习书籍和用品时,却发现很多教辅参考书、练习册孩子基本都没做。
“有好几套教辅参考书,之前老师推荐可以作为额外学习材料进行提高,我听别的家长介绍也说很好,特意跑了好几家书店,花了不少钱才买到,结果到学期末一看,书还是新的,竟然一本也没做过。”这件事给方明宇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决定不再随便给孩子买教辅书,如果孩子有时间、精力或者兴趣看额外的教辅材料再买,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那么还不如不买,免得造成浪费。
买书成了家长一厢情愿
“放寒假一周,我已经被妈妈带着去了两趟书店,有一种‘买买买’是爸妈觉得‘有用’的感觉。”在迎宾路小学读六年级的左梦晨这样说。“其实,我更想在寒假时间充裕时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每天都刷题。但爸妈总觉得我马上就读中学了,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努力查漏补缺。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我多做题。”
“我们班的学霸学了什么辅导书,我爸妈打听来了就给我买‘同款’。”
“每逢重要的考试之后,我的书桌上都会多出几本参考书,比如数学大题没做好,他们就买回《压轴题宝库》,语文阅读得分偏低,第二天就会多出一本《阅读技巧大全》。”
“我家很多这样的教辅书最终命运就是捆捆扎扎,以全新的面目低价卖给收废品的,想想真是浪费。”
……
采访中,不少学生无奈地吐槽。
“不差钱”还要“会花钱”
在沧州书城,记者看到有不少家长正在挑选教辅书籍。据工作人员透露,每年寒暑两个假期,书店的营业额都会大幅度增长,其中教辅书的销量能占到70%左右。
一些学校周边的文具店或书店中,教辅书也占有一席之地。运河区迎宾路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教辅书销量不错。孩子自己来购买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学期开始时,可能是老师统一安排的购买。家长挑选教辅书的高峰期就在寒暑假。尤其是双减政策以后,作业少了,很多家长都怕孩子成绩降下来,从而为孩子选购教辅书。上一周,我每天都会接待10多位购书家长,通常他们一买就是三四本。”
不少家长也承认,很大程度上,“买买买”就是个“心理安慰”:“也帮不上孩子啥忙,就觉得别的同学有的,咱也买上;老师推荐的,当然更要买上。”“万一恰巧中考做到了其中的一两道题呢,这就值了呀。”为了孩子的学习“不差钱”,这是家长们普遍的心态。
对比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报班费,区区上百元的课外教辅书只是“小意思”了。然而细想想,中小学生群体巨大,每个孩子身上浪费点 “小钱”,加起来数目就非常惊人。
对于教辅书这一问题,沧州市第十七中学的吕娟老师认为,从应试和拓展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说,教辅书绝对有它的积极意义。知识点需要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而且质量高的教辅书既可以紧扣教材,又可以跳出教材提升难度,所以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 教辅书对学生来说成为负担,原因可能在于过多购买和随意购买。部分家长认为刷题越多越好,这让孩子厌烦畏惧。另外,教辅书质量的确有差距,家长应在教师建议下购买。
一位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老师建议家长们要调整好心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业实情,避免盲目从众和期望值过高,同时给予孩子、老师多点信任,与其只是“买买买”,不如多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习惯的构建,规划时间的能力。如有购买教辅类书籍的需要,可与孩子的任课老师沟通,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从买教辅书这样的小事开始理性、科学地为教育“花钱”。

(记者 吴艳 )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