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篇:
浅析中高考命题技术(二)基本要求及学科核心素养与命题的联系
浅析中高考命题技术(三)试题命制方法
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与“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设计,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次的考查。对于学科测试内容要强化学科的核心内容,对于试卷结构要有良好结构的知识体系,对于测试能力,既要强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也要提高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材料选择,要强化选择时代性、前沿性的材料。
一、命题步骤
立意——情境——设问——审题
1、立意问题
命题的灵魂在立意,立意是试题的考查目标。立意包含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学业水平测试以知识立意为主。命题的立意对命题人的学科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要求极高,要求命题人对新课程标准、考试趋势、过往的高考试题以及T8一类的试题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预测。
2、情境问题
立意之后,要对立意予以恰当的情境设计,这既要选择适合的背景材料,又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当然,大多命题情境素材来源于工具书、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等等。
对于这些情境如何设计呢?①模拟往届的高考试题选材②改编教材中的题目③关注社会热点,最新科技以及社会新闻④从相关的学术著作中节选
3、导向性问题
一份综合性试卷,要尽可能有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古文类、名人名言类、生活类、漫画、图表等,各个科目均有本学科的考查特点,但是选择情境材料,要特别注意导向性问题。
4、问题设计
在说明作答方式与陈述题目时,一定不要使用特别复杂的句型、晦涩语言;一定不要出现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词汇;一定不要出现无意中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的线索;一定不要让阅卷环节限制了题目的呈现方式。
(1)设问应反映能力考查意图,与试题的难度梯度相一致,设问要清楚、明了,指向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2)考查的是学生的素质——学科能力和素养,而不是应试的水平和技巧。
(3)好的设问的特点:思考性、灵活性、巧妙性、开放性,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
(4)试题设计要新而不难,难而不怪。去掉试题中干扰性的内容与非学科素养的成分。通过“活设问”反映出“死教学”。
5.评分标准的设计
(1)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赋分与评分标准的设计
选择题赋分时一般不分难度差异,赋同样分值;特殊情况确有难度悬殊时,可分档设分,但不宜多档设分,以免增加评分麻烦。答对得满分,答错或不答为零分。
(2)解答题的赋分与评分标准设计
①难度赋分;难度小的试题赋较小的分值:反之,难度较大的试题赋分较多。
②反难度赋分法:难度适中的试题赋较多分值,难度较大的试题则赋较小的分值。目的是体现学校教学强调双基兼顾提高的宗旨,并使有效的分数段具有更为精细的鉴别性。
③时间赋分法:依据考生解答试题所消耗的平均时间来确定该题应赋予的分值。一般花费时间较长的试题赋以较多的分值。当然,这里的“平均时间”也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值,它可以理解为“具备解答该题的知识和能力的一般学生解答该题所需的时间”。排除“不会做”和“非常熟悉而能迅速解答”的情况。
一般常用①和②综合赋分法或②和③综合赋分法。在选拔功能的考试中,试卷不但要有从易到难的不同难度的试题,并且应该采用难度赋分和时间赋分法。
对于解答题评分标准的设计,应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①认真编写好试题的标准答案和参考答案
解答题经常有一题多解的情况,应取用大多数考生可能采用的方法编写标准答案,其他解法列为参考答案。
②合理确定采分点,逐段赋分,给出评分标准
一般每段分值不宜太多,以2至4分为宜;段与段的分界点(采分点)应尽可能取在关键式子或论断上。每题解答的采分点也不宜太多,以3至5个采分点为宜。
③尽量平衡不同解法的评分标准,严格控制评分的偏差
答案科学合理。用语规范,术语表述准确分点设置答案,每点之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对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预估;各层次的分值要标明,试题赋分根据试题难度和答题时间进行分配,试题难度较大。需花较长时间解答的,分值应大些1制定评分细则《采分点)————观点、术语、概念、内容分析、解题步骤等。
二、情境材料组织
情境材料直接决定了命题质量的好坏,选定情境材料后,需要对材料进行整合,删除无关的信息,文字表述要准确简洁。
创新试题情境设计,注重考查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试题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文字描述,通过表格、图片、漫画等形式创新试题情境设计,注重考查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整理能力。基本步骤:立意与选材、搭架与构题、加工与调整、审查与复核。
1.立意与选材
立章与选材,往往交织在一起。先立章,确定试题编写意图,明确考查目的——知识内容与能力要求有时也要选定好的题材,再琢磨用它进行编题可达到哪些考查目的,再进一步剪裁取舍,多数试题应以能力要求立意,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和实际应用型的试题,则宜以问题和情境立意。
2.搭架与构题
建立试题框架结构时,应注重主干坚硬,层次分明、清楚。有了架构,再形成题胚,把题设和提问写出,不必忙于文字处理,只需写出要点,提问可以分步设问,也可以一步到位只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要把基本解答方法和各种可能出现的解答方法,一一列出,以便比较。
3.加工与调整
有了初步形成的试题————题胚之后,接着是深加工和细琢磨。首先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适纲性,其次是精心调节难度。为了确保试题科学性,应注意:
(1)题意应具备可知性:应力求试题陈述简明、扼要、规范,语意要清楚。不会出现模棱两可和令人猜疑的歧义。
(2)题设应具充分性:试题所给定的条件,应足以保证结论的成立或计算的顺利推演,但有时在调整难度时,会将条件放宽或束紧。
(3)当题设条件不止一个时,应保证各条件的独立性和它们之间的相容性。(4)求证的结论或求解的目标应保证其存在性。
为了确保试题适纲性(适标性)。首先要认真检查试题中出现的概念、术语,以及图形和标识,确保它们在考试内容规定的范围内(不超纲)。
下一篇:浅析中高考命题技术(四)试题的创新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