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心理(考试前三种心理分析)

试卷分析心理(考试前三种心理分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02 03:14:06

孩子们的期中考陆续结束了,成绩出来后,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考试本质是对孩子所学的检验,不管成绩如何,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做好试卷分析,抓住查漏补缺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透过孩子做试卷时的心理,来探究做错题的深层次原因

试卷分析三步走

1.分析成绩

看成绩不能只看孩子分数的高低,还要全面分析各个学科的成绩和同年级的整体水平

●看单科成绩

看看孩子的每一门学科成绩与班级平均分相比,是高还是低。

高则说明该学科有一定优势,低则说明该学科相对薄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分别是哪些,制定下一阶段学习计划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时间和分配精力。

●看进步

每次考试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成绩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数字,要通过这个数字正确衡量孩子的学习情况。

无论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可以主动找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谈谈,听听他们对孩子的分析和建议,因为老师是最了解、最关心孩子成绩的人。

2.分析错题

先要弄清孩子是因为什么丢的分,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可以归下类:

●遗憾丢分

题目明明会做,反而做错了。如审题出现失误,看错关键字句等;如由于计算出现差错;还有最终答案正确但由于答题不规范。

●模糊丢分

平时功夫没下到,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自如;或是平时做过的题目,但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来等等。

●不会做丢分

根本就不会,要么就是胡乱写、乱蒙,当然也可能连猜带蒙蒙对了,抄别人抄对的,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错误。

3.分析考试技巧

●策略是否得当

要了解孩子考试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答题应按照题目先易后难的顺序做,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可空下,等全部答完后再回来处理。

●是否按标准答题

确认孩子是否存在不标准答题现象或很明显的低级失误,比如:不按要求涂答题卡、字迹潦草、答案写在密封线内等等。

事后可让孩子将不标准答题方式记录下来,在下面写上标准的答题方式,加深记忆。

■ ■ ■

做题心理要摸清

弄清孩子做题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考后十分重要的一环。如“粗心大意”、“纠结”之类常见的丢分心理因素,其实都有深层原因↓↓↓

“粗心大意”

“粗心”应该是孩子最常说的丢分原因之一,别看它常见且听着轻飘飘的,仔细分析才发现,粗心有多种深层原因。

1.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和清楚

有的时候,孩子说自己粗心了,其实背后有很大可能是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清楚,知识掌握不够熟练,造成了准确率低。

解决办法: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反复接触同一题型,并强调思考的过程,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孩子此类失误。适量的练习,尤其是对孩子学习薄弱的部分增加练习,确实能提高孩子掌握的程度。

2.学习习惯出了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做题不写出明确的步骤,既容易失分,又容易在后续检查时错失补救的机会。

解决办法: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题一定要打草稿,写完整步骤等。

“犹豫纠结”

1.知识体系不够清晰,知识掌握不够熟练

孩子做题时知识记忆模糊,没有搭建清晰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快速地“按图索骥”,具体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熟练,就容易反复犹豫。

解决办法:思维导图与单元知识大纲都是帮助孩子科学搭建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如何绘制、运用思维导图,并督促孩子及时按单元、知识点等整理大纲,多识记背诵。

2.考场时间观念不佳

每一场考试的题型题量与考试时间都是固定的,家长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应该多提醒孩子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切忌在一道题上过多犹豫,甚至因此时间不够而放弃后面的内容,打乱考试节奏。

解决办法:可以送孩子符合考场携带规定的手表,并叮嘱孩子在写作业做练习时就使用这块手表。督促孩子记录好自己做不同科目、不同题型时所花的平均时间,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每次考试做一个基本的时间规划,给这道题分配的时间结束了就果断跳题,不要犹豫。分配时间的同时也要留意题目的难度与分值,锻炼“利用剩余时间把分数最大化”的思维。

“侥幸自满”

1.归因方式错误

孩子在写下答案时,心里可能会想“我对这个有印象”,只凭直觉蒙一个答案,事后发现做错了,也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蒙错了,只是运气不好。这就能发现孩子的归因方式出现了错误,把考试结果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运气”因素,而非主观可控的“自身努力”因素。

解决方法:要让孩子明确,错了就是错了,就需要认真分析,查漏补缺。不能轻飘飘一句带过去,更正后要进行针对性练习。哪怕是我们觉得无关痛痒的小错误,也要踏踏实实练习、改正,让孩子明白,分数提高只能靠自己的认真查漏补缺与努力学习。

2. “元认知”出现偏差

孩子答题时,除了连猜带蒙,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就是自信满满地认为“我记得就是这样!这个肯定是正确答案!”从而省略推理或简略猜算就填下了答案,考后一看,分又丢了。这种时候,ta也许对知识的认知掌握度还不够,但是心里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这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满,从而疏忽大意失分。

解决方法:告诉孩子要谦虚、脚踏实地,养成良好的作答习惯。再熟悉的题目,再呼之欲出的答案,也要过脑并检查。备考复习是重中之重,即便孩子对这部分的知识再有信心,也需要完整地过一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