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最高要求就是“争取考一百分”。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每门都考95分,家长可能就非常焦虑,因为他的孩子在班上可能就是倒数。
但最近看几本书,发现很多大人物都提倡“不要考100分”,这是为何呢?
第一:大数学家陈省身的分数概念。
大数学家陈省身,给中科大少年班的题词就是“不要考100分”。他的理念就是一个人学一门知识,大致能学70、80分就不错了。想考100分,要反复练习付出很多倍的劳动。
学习就像种地一样,施肥要有度,学习也要有度。过度用功和过度施肥一样,成绩很难再提高了,或者就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当年考入中科大时,总分只有460,最高分是数学只有96分,物理79分。他说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讲完课,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但那时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很强。再看看现在的学生,小学施肥,初中施肥,高中还施肥,潜力早就被挖完了。
在数学家陈省身看来,为了考高分而付出几十遍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值,还不如在实践中去纠错。
而且反复练习的时间久了,会引起孩子们厌学心理,好奇心也会逐渐消失。这样的学生是没有后劲的,更不存在爆发力。
第二: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只是一个中等生。
爱因斯坦上学时成绩也很差,不是爱因斯坦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生。他说要成为优秀生,就要去遵守纪律,很认真地做笔记,写作业,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老师教的东西上面,这样就没有了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他强调不要努力去考一百分。
爱因斯坦曾用一幅画来形容高考的弊端:为了保证公平,每个人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考试的标准就是爬树,所有动物一看就傻眼了,只有猴子最在行。但这难道意味着大象不如猴子吗?
当下的高考实际就等于是用爬树这个标准去选拔人才,这是极不科学的。为了爬树,与爬树无关的兴趣爱好好像都没有一点用,为了爬树,每个同学都尽力向100分努力。但事实是很多人就算再努力也未必能考100分。
这些人考不了100分,还耽误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我们的很多大人物实际早就发现了当下教育的弊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叮嘱自己的女儿不要考一百分,小品王陈佩斯也要求自己的儿子不要考一百分。在他们看来,那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摧残,等孩子长大了,对学习就没有任何兴趣了。
教育如果只按照一个考试体系来做,确实会扼杀和摧残很多人才。现在我们只用分数一个标准来评价孩子们,就是在摧残和埋没人才。
社会是多元化的,一个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像工业化生产标准产品那样,人人必须一样,而是要拥有不同的才能,这样才可以互补。
但愿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轻松的学习,不用每天向100分努力,有自己玩的空间和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