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高考各省统一试卷吗(1992全国高考统一试卷哪个省最强)

92年高考各省统一试卷吗(1992全国高考统一试卷哪个省最强)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9 14:34:46

最近几天,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有很多省份,明明用的是同一张试卷,或者说试题难度大体相似,但是录取分数线却相差很大,有的甚至相差百分以上。

大家在感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情河南,河北,山东等高考大省学子的同时,可能也会心生疑问:古代的“高考”是全国统一录取的吗?

下面,本文就以宋,明,清三朝为例,谈谈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录取规则。

一、宋代:限制录人数,统一录取

宋代科举考试的取士名额,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据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这个数字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而且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都允许应举入仕。于是兴资办学成为了风尚,大批下层平民、庶族寒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甚至登上权利高峰。像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名相,均出自寒门。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真正实现了“取士不问世家”,可以说的“应考尽考”。

因为南北方的经济,教育等方面很不平衡,为了兼顾南北,宋朝在举人名额上,采取了分地区配置定额的做法。(这里大致提一下,中国古代科举,一般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环节。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才有资格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其中,乡试是由各地方州路组织的,中榜者被称为举人,就获得了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

拿如今的高考模式做个类比,简单来说,就是限制各个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对于考试能力强的南方地区,减少其报名人数。

如此一来,等于说是在科举考试的源头方面,给北方地区政策倾斜了。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按照数据来看,有宋一朝,南方考中科举的人数要远大于北方。

北宋的9630名进士中,南方人多达9164名,占到了95.2%,尤其是东南五路(即今天浙江、福建、江西、苏南、皖南一带),出了7038人,占比超过73%。

二、明朝:南、北、中三卷取士

大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朝迎来了其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对这次考试非常重视,经反复斟酌,决定任命德高望重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刘三吾,曾是元朝旧臣,任靖江道的儒学副提举,处理教育方面的相关事宜《明史》上更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办事讲究一碗水端平,不给人留下把柄。

但是,这场考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因为所录五十一人全都是南方人。录取名单一出,舆论顿时一片大哗,北方人几乎闹翻了天,这一榜因此被称为“南榜”。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人们纷纷议论考试存在黑幕朱元璋更是怒不可遏,立刻下令彻查。先后有10多名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于是,朱元璋成立了以自己侍读张信为首的12人的调查小组,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结果再次让令人出乎意料。因为,以考生水平判断,南榜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这样的结论显然很难让人信服。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因为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朱元璋需要稳定民心。恰好就在此时,正在此时,有人进言说:刘三吾和白信蹈他们是故意将这等鄙陋粗俗的卷子挑出来让大家查阅。朱元璋顺势而为,判定翰林院官员互相包庇。之后,朱元璋对相关官员进行了严厉处罚,将状元罢免,考官中除刘三吾因皇帝念及其年事已高,并为朝廷做过诸多贡献,被判处流放,张信、白信蹈等考官和复审官员皆被判处死罪。

接着,朱元璋在六月重新举办了会试,扩大录取名额,结果在榜者六十二人,皆为北方人,所以又称北榜。

在南北榜事件发生后,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明朝进行了科举考试上的一大改革。不再进行全国统考,而是分南、北、中三卷录取进士,相当于今天高考的全国新课标一、二、卷以及各地方卷。

当然,尽管明朝意识到南北的差异问题,但并没有及时对被录取者的籍贯做出限制。在建文元年(1399年)至明永乐十一年(1424年)之间的九榜进士中,共录取进士1938名,其中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等南方省籍的进士达1621名,占总数的83.6%,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部省份的进士共有92名,占4.7%,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省籍的进士共有225名,占11.6%。从这九榜的进士人数来看,南方士子还是压倒性的优势。

三、清朝:官、民、商分卷录取

清朝总结前代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在科举考试录取上,实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录取,的制度。

虽然明朝的科举考试分片录取使地区录取人数达到平衡,但如果具体到每一地区内的具体府县,则又完全失衡。为此,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录取制度的改革,针对明朝录取上出现的问题,把考生所在地区与家庭出身结合起来,统筹分配录取名额,分省区、分阶层录取。

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决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来分配录取人数,录取名额根据参加考试人数情况,由皇帝临时确定。更受底层考生拥护的是,清朝推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的录取办法,“怜恤寒畯”,以防止“官二代”“富二代”挤占普通考生的名额,这不仅比宋朝的“别试”公平和透明多了,而且操作性也要更强。

清朝官卷和民卷分开录取,使得官员子弟无法占用民卷的录取名额。同时通过严格的中额和录取比例,使得官卷录取条件过优的弊端处于可控状态,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公平,而且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